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书声琅琅的三年级》

文|金巨林(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教师) 


薛瑞萍其人

薛瑞萍,网名看云。安徽省合肥市第六十二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班主任。酷爱读书和写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高品位的阅读。领衔主编《日有所诵》,出版了《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等作品。


读《薛瑞萍日志》,如与其人相识、相近,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一个诚实的、真实的、厚实的人。


一、诚实的薛瑞萍

薛润萍的诚实在于她敢于直面自己。

对于自己的作品,她说:“在文字里,无论怎样诚实,作者也会有意无意地较多展示自己光明漂亮的一面。”一句率真的自我解读轻轻掸去了浮华的浓妆,呈现出朴素的本真,让溢美之词无处发端,让感喟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枝繁叶茂的大树身上还有难看的伤痕,还有隆起的病瘤,还有悲怆的空洞,还有狰狞的残枝,何况以人为本的教育?如若完美,便是不实;承认不美,才是诚实。


对于自己的为师,她说:“人至察则无徒。尽力而为,问心无愧而已矣。”一个“尽力”道出的是信念,一个“无愧”流露的是本心。


教师的生活是平常的、慢慢滚动的,正是这样“尽力”又“无愧”的温暖和感动,让滚动的日子有了意义。教师生活的意义,只能由学生赋予;尽心无愧,就是诚实。

对于自己的为人,她说:“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独活的。人群既是个体维持生存的必需,也是个体获得幸福的泉源。”一个“不能” 诉说的是谦卑,一个“必需”强调的是归依。

教师的人生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唯有知道“不能”且“必需”的虚怀和诚恳,使无闻的匹夫得了声望。教师人生的价值,在于其优秀的品质;因为谦逊,更见诚实。

二、真实的薛瑞萍

薛润萍的真实在于她从来不高估自己的力量。

她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生长,更是幸福和快乐。没有此在的忘我快乐,一切教学举措都将成为依靠压力才能维持的强制行为。形式的维持尚且可危,更遑论其内在的效果。她的理想课堂是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不见其长,润物无声。真实的成长,惟其缓慢,所以可靠;真实的教育,惟其朴素,所以实在。

薛润萍的真实还在于她能够理性地看待事业。

她真切地说,我爱我的事业啊,可是谁爱我?她说,过分的奉献观,使我们成为待榨的水果,留给自己的结局,只有枯竭。这样既辜负了事业,也辜负了自己。正确地爱事业,就是富于智慧地爱自己。她知道比起看得见的劳碌,看不见的压力和说不出的焦虑更为伤人。因此,她认为最可靠的爱,最可靠的信赖,在自己。理性对待事业的前提是平和地对待自己。


薛润萍的真实更在于她保持着一份随性和浪漫。

她说,我们的目光和心灵,已被指归于将来的意义塞得太实太久了。于是目光成为尺子,心灵成为容器。当学生被丈量和灌输的时候,教师又何尝不活成了被丈量的用具、被填充的器皿?如果不能拥有一些试验性质的随意和浪漫,那教学就太没有趣味了。当教师觉得教学缺乏趣味的时候,学生学习的趣味从哪里来?


梁启超说,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薛润萍说敬业的感觉是累的,乐业的感觉是美的。她更赞同乐业。


三、厚实的薛瑞萍


薛润萍有着厚实的情怀。她追求至真至纯至善的境界,她说,人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人能决定自己的目光和心思聚焦于哪里。当心还至本处的时候,脚下熟悉的小路,就是连接你和天地的脐带。


薛润萍有着厚实的文化。她认为先有不死的精神,然后有不死的文化。文化为人而存在。文化的意义在乎使人幸福;而那种未及浸润,就喊反思的论调是本末倒置,也是中国特有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表现。


薛润萍有着厚实的信仰。她饱读孔孟经典,研读佛经,深谙中国儒释道精髓,具备扎实的信仰根基。她把自己的个人情怀植根于稳固的信仰上,行事为人从容而淡定。她说,做能做的,其余交给信仰和祈祷。


薛瑞萍管理

一、严抓

薛润萍认为教学管理中,秩序是第一重要的。在一个人数众多,空间狭小的学校,秩序首先是安全的保证,然后才是各科教学顺畅进行的通途。所以,开学伊始,她就积极落实一个“严”字,严丝合缝地抓学习,抓秩序,抓卫生,一样都不放松。其实我们都知道学习、秩序、卫生三者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它们共有一个严肃的名字叫“班风”。 

严中有惩。薛瑞萍说,严格管理中,惩罚是必需的。哪怕你门门考高分,只要你影响老师,我也不喜欢你,也要严惩你;但惩罚一定要以孩子能够和乐于接受为前提;当孩子有怨气的时候,宁可放弃惩罚。


严中有爱。薛瑞萍以一个医者的心态对待学生,她说一个孩子的自然天性在许多方面都是需要修正的。那最好的不会独自来,它必偕了它所有的一同来(泰戈尔)。因此,她的严带着救治的目的,是另一种爱。


严中有教。薛瑞萍说人心好比是一块田,春去秋来,不可能空空如也,什么都不长。它那里不是开好花结好果,就是荒草丛生。严管中的教育,是适时的播种。


二、巧放


薛润萍是一个务实的人,她不唱高调。她说,不管你教得如何努力,也有孩子就是不及格,她认为这些孩子有权过“不及格的幸福生活”。对待他们,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利,包括以爱为名的过度帮助,过度打扰。薛润萍说成长是关乎所有孩子的,成长应当是舒畅自然的,孩子需要时间和自主。


教学管理中,“巧放”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落实到语言上是真诚的商量,商量胜于命令,不动声色的暗示胜于直言不讳的褒贬;这种智慧,体现在真爱中是对批评的吝啬,对于聪明人来说,甚至对不太聪明的人来说,恶意批评的一个字都是令人愤怒的,因为那是一种侮辱;这种智慧,践行在实际中是对意志的保护,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哪怕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体现出孩子的意志,留下孩子的足印——未经指导的原态的意志和足印。


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保护孩子的尊严与抑制孩子的狂妄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三、聚焦


教学管理中,最难的是那些学困的孩子。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把目光聚焦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竭尽全力地拢住这点光和热,并试图强烈之、旺盛之。


聚焦是避免强弱对立的法宝:聚焦如同化疗,能够有效地消解怨愤,怨愤如同秘密,是孩子不能承受的心理毒瘤。当弱者被践为泥土的时候,强者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铁锈和顽石。对于强者而言,他们也需要来自弱者的发泄乃至报复。只有那样,强者才会真正同情和理解弱者的感受,从而拥有开阔、丰富、柔软、灵敏的人性。


所以班级和谐,绝对不能建立在压抑弱者的基础之上。那么,实现班级融洽与融合的秘诀是什么?是聚焦。


聚焦产生出快乐:唯有快乐才能让生生、师生沉醉其间,享受简单纯净的幸福。


聚焦衍生出博爱:一样的挚爱和理想,我们共同坚守;一样的焦虑和痛苦,我们共同承担;一样的收获和欢笑,我们共同分享。


聚焦创造出奇迹:奇迹的依托是顽强的毅力,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四、共管


薛瑞萍说教育只是陪伴,陪伴离不开父母。 “指哪儿打哪儿”的超级父母,她们班有很多。家庭是一生一世的课堂,父母是第一重要的老师。教师应当提供的,是父母不能替代的专业服务;父母呢,就应当忠于职守,实现学生必需但教师不能完全做到的“一对一”。


教师的底气从哪里来?


第一,班级有足够多的好书,吸引足够多的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

第二,在足够多的孩子背后,有对孩子学习、成长倾尽心力的父母。

一对一的关注和呵护,只能实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一对一的关注和呵护,是为人父母的起码职责。

 

教学管理中的严抓、巧放、聚焦、共管,说到底都是真爱。人在爱中,回到童年,拥抱根部,所以,爱才具有更新和滋养生命的神奇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耐心上。苏霍姆林斯基说: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


下面是顾城的诗《小花的信念》,恰能诠释薛润萍教学管理给我的印象:


小花的信念

顾城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她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她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薛瑞萍教学


一、阅读教学


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在校度过九年学习时光。六至十五岁的这九年,对人一生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一旦爱上阅读,就已经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离开水域,不能学会游泳;离开水流,不能载重运行。书是孩子的水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经典的书,有助于孩子做有根的人。阅读中的铭刻,是可以瞬间发生的。


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阅读于人的作用,实在是重要。


为了推销阅读这一特殊珍贵的商品,朗读是最好的广告。


相比于任务性质的教学——包括语文,真正能让所有孩子都能随其根性各得其乐的,除了音、体、美,大约就只有朗读课了。抑扬一致,顿挫同步的齐读,就像大合唱。一间相对封闭的教室,一班朝夕相处的人,波一样同起同伏、偕顿偕挫的诵声,能够形成一种由心及声、富于浸润和感染作用的场力——人我和一,文我合一的场力。营造、合成,从而置身场力之中的孩子,必因之获得自豪、震荡、融合的体验,必因之喜爱或更加喜爱朗读。这种自豪、震荡、融合的感觉,才是培植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沃土。


为了保证阅读这一有效水源的充沛,陪读是最好的途径。


孩子是否走上阅读的路,上路是早是迟,要看个人根器的利钝,还要看各人父母重视的程度和付出的力度。孩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一对一的伴随是培养兴趣实现价值的有力保障。


人的精神需求是丰富而微妙的,阅读能带给孩子欢笑,教会孩子感动,促使孩子获得灵魂的震荡和净化。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课,结构分析和朗读指导并重。这一环节只有教师能做。


薛润萍不认为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是一个一个先认识了单独的字,然后把生字嵌到句中,把句子读顺。她觉得孩子学习的过程恰恰相反,是从句到词到字,即先把句子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单位弄清楚了,如同先认识了一个人的脸,然后才能进一步认清脸上的鼻子、眼睛和耳朵——记得并理解句子中的词语和生字。所以,她在阅读教学中更重视的是整体感知和情感体悟。


二、写作教学


薛瑞萍说,好文章是读出来,写出来,自己用心琢磨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她的写作教学植根在大量的阅读中,以读促写。她会在阅读体验中随机引导学生口头作文,就读书课上的见闻和感悟,学生出口成章;看到室内的日光灯,联想到街头的霓虹灯,她能指导学生随口编出日光灯和霓虹灯的对话。


不过,她说,作文还是要教的。但她只教一些作文的架构,她把作文的架构比作竞技比赛中的规定动作,她认为规定的动作准确到位了,才谈得上自选动作的精彩出色。


薛瑞萍教改


一、教改是教育之需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依然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成了制造考试的机器,教育教学在把教师折磨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变成容器和被驱赶的动物。规模化的教育,使教者和学者都失去了个性,教育成了令人害怕的危险的活动。教改是教育之需,教改势在必行。


二、教改勿流于形式


教改应时而生,集体备课、教研示范、教改论坛等等教学形式如雨后春笋。教育和教学成了产业化的程序,连最小的细节都是由大家提前设计和计划好了,然后灌输给执教的被动的教师,以及比他们更加被动的学生。于是,有了一批成功的名校名师;于是,有了一些领军的榜样先锋。只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意识最为明显的时候,是教师最为高高在上的时候。那时候的讨论和谈话最为虚伪和做作。很多时候,是学生在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为的是让教师高兴,让自己早点完成任务。复制惯常的热闹和感动是容易的,只要教师愿意,但教改若流于形式,其弊端大过不改。


三、教改应拒绝预设


生命从本质上是拒绝预设的,教学也是这样。如果预设是必需的,预设最好的归宿,也绝不是一字不动地付诸实践,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种生成性,这种随处洋溢的生命气息——教学中不可预料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为教师也为学生生活增添了魅力。杜威认为:教育应当是没有具体目的的,教育唯一的目的在于生长。生长是生命的本质,教改拒绝预设。


四、教改需稳步推进


教育是农活,不是科学试验,不是文学创作,不能、也不该有太多新招数。所谓创新,所谓突破,应当在相对稳定的框架内平和自然地进行,仿佛树木生长的不易察觉但又实实在在。过分热情地追求创新和突破,过于频繁、过于猛烈地冲决秩序,将使学生疲于奔命,无所适从,最终恐惧学习,逃避学习——步履艰难而踉跄,或者干脆躺倒,不再前进。教改不宜大刀阔斧,应当稳步推进。


五、教改当正视失败


教改难免失败,遭逢冷遇;但是只有这种遇冷的体验,才能让教师在沮丧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彻悟。所谓“失败”,往往可以成为新的,不期而遇的起点。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过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失败是成功之母,教改当正视失败。


薛瑞萍写作


薛瑞萍的成功不是源于写作,成功的薛瑞萍却是乐于写作。


多年的教学实践,早已成就了薛瑞萍的名气,但那时的她已经倦于公开课。真所谓艺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每次都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挖空心思去琢磨,她厌倦了。1998年,她在《小学语文教师》第10期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一堂作文课》,之后,她就成为《教师之友》的重要作者,之后就是一周一篇教学随笔,之后就是网络工作日志完全取代了初中以来基本没有间断的私人日记。写作成了她的生活方式。她说,哪怕一天只写一段话呢,只要提笔,你必然要将一天的工作放一回电影,这就是回顾和反思。而反思,是和读书一样重要的教育智慧的泉源。


日记写作,练笔修心,薛瑞萍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完善和提高而写作。她说,课堂记录中有不少有关教学思考的文句,都是意思不变原则下稍作修饰的结果。这样做,一是源自记忆对于经验的无意识的美化;二是为了使朋友能够看得清楚明白;第三,最主要的,是为了自己——为灵光一现的话头或意念赋予具有理性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得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细致、更理性。


事实上,本无绝对意义的教学实录。每一次教学都是无法复制、无法再现的动态流程。影响这一流程的因素很多,很多因素又是极其微妙的:天上的云影,楼外的树色,窗边的清风,空气的湿度……更不要说教师当时的心意,学生当时的情绪,所有这些,都是课的组成,课的本身。教师听到、看到、记下来的收获,永远只是地面以上的枝叶花果。更深、更有意义的生成,乃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深处。教学是种子,写作是根系——作为种子,一点点落在湿土;作为根系,一根根伸进土壤。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沐浴清风流泉,倾听幽谷佳音,感受浪漫诗意。读薛瑞萍,爱她诚实的品格真实的性情厚实的修行,赞她智慧的管理本真的教学务实的教改,更敬她随喜的心态求实的作风进取的精神。

(本文为金巨林老师原创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改中教师的声音
薛瑞萍
薛瑞萍: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薛瑞萍:低眉信手续续弹
推荐一本好书:《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杜郎口中学课改实践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