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治,凭什么?
 / 子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其实也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妥协。事实证明,即使是“天可汗”,人生中也有许多无奈。

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连续受到两次暴击,先是第五子齐王李祐谋反,接着又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和汉王李元昌的谋反案。

两个儿子一个弟弟,都想造自己的反,想想李世民的内心是何等的悲凉。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他甚至有自杀的冲动。(当然,自杀更多属于表演)

但他的第一身份首先是皇帝,大唐还需要他来掌舵,帝国的未来还等着他铺路,现实不允许他沉浸于普通人的人伦中。关于敲定新太子的人选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大家都翘首以盼呢。

在内心里,李世民当然更倾向于魏王李泰,这孩子简直就是自己的“克隆体”,能文能武。而且,他雍州牧以及左武侯大将军的工作经历也让他有了军、政两个领域的阅历经验。

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做大唐的接班人。

但很快,反对李泰的浪潮就汹涌而至,首先就是褚遂良——

面对李泰给父皇自己继位后就杀掉亲儿子然后将弟弟李治立为接班人的承诺,褚遂良强烈反驳:

“这绝对是违背人伦的做法,李泰不可能干杀掉亲儿子完了让弟弟做接班人的事,这事不符合逻辑。”

完了褚遂良又补了一刀:

“今天这种局面都是陛下您一手造成的,要不是您过度宠爱魏王,就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
要是想立魏王为太子,就提前做好对晋王(李治)的保护措施吧。”

没错,褚遂良是给李泰投了反对票。

褚遂良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公开给晋王李治投票,而且,为了支持李治已经上升到了批评太宗的程度。

太宗不得不有所考虑。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大唐的庙堂终于回归平静。

表面上看,太宗选了李治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们,让玄武门兄弟互相残杀的悲剧不发生在自己儿子们身上,实际上,太宗也是不得不如此。

▲长孙无忌  图源/剧照

因为,除了褚遂良是晋王的支持者之外,还有一批重量级的人物站出来公开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是以死缠烂打的江湖打法坚决要求太宗立晋王为太子,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李治是晋王,是并州都督,而他的长史正是李世勣,属于典型的上下级关系,而李世勣的另一个标签又是,大唐军队的扛把子,是军人群体的风向标。不用想,李世勣都是李治的坚决支持者;

贞观时期的另一位名臣,马周,他也做过晋王府的长史,也是晋王的拥护者;

......

可见,晋王的支持者覆盖了当时大唐的朝堂和军队,而且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相反,当时支持魏王李泰的人其实都是看着太宗的脸色行事的,太宗过度宠幸魏王,他们就以为魏王替代太子李承乾是趋势,于是就站了魏王的队,如今太宗的风向标又偏向了晋王,他们又自然以皇帝的态度为站队的标准,改投晋王的票。

这里面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房玄龄,他的做人原则始终是以皇帝的态度为自己的意志。太宗放弃了魏王,作为宰相的他自然以皇帝马首是瞻。

从后来长孙无忌他们不遗余力地打击房玄龄就能看出来,他们并不是一派。

所以,太宗是为了整个大唐的团结才不得不选择李治的。从他后来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对这位接班人其实并不满意——

太宗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时非常无奈地说了一句话:“你赶快谢谢你舅舅吧,是他答应让你做太子的。”这其实就是告诉李治:“其实这不是我的意思,是你舅舅逼我的。”

在立了李治为太子之后,太宗又想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原因就是他觉得李治太羸弱,挑不起大唐这副重担,而李恪的综合素质又非常不错,能文能武;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御驾亲征解决高丽问题。他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就是想在自己手上将这个难题给解决了。还是担心李治的能力,提前给儿子排雷

驾崩前,他又以将李世勣贬到外地的方式来考验他对李治的忠心。李治后来又重新将李世勣召回长安,就等于对他施恩了

......

他始终对李治这个接班人没有信心。

但是,作为大唐的天子,他考虑问题必须得站在更高的维度:

谁能团结朝中的大多数人,谁才是大唐最合适的接班人

▲李世民  图源/剧照

是的,作为太宗的接班人他并不需要什么雄才大略,守住太宗打下的万里江山、维持现有的局面就是了

而在太宗的儿子们中,只有晋王李治符合这个条件。

许多人都以为太宗选择李治是为了保全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命,实际上这只是一方面,太宗更多考虑的还是大唐的稳定。

在将李治立为太子之后,太宗是尽最大努力将大唐的员工尽量团结在一起,让大唐这艘巨轮朝着更加辉煌的远方继续行驶。

于是,曾经是魏王支持者的散骑常侍刘洎被提拔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行中书侍郎的岑文本被提拔为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大家都别有什么心理负担,好好干”。

但岑文本最终还是因为站队问题忧郁而死,刘洎也因为一点事被褚遂良抓住把柄给弄死了。

实际上,太宗肯定知道刘洎是无罪的,但为了稳定,他还是将其给杀了,也算是对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一派的妥协。

你说太宗得多无奈。

就是房玄龄,他自己虽然在太宗的保护下得以善终,但是他的儿子房遗爱在永徽三年(652)时还是出事了,最终落了一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吴王李恪也被牵扯进了房遗爱谋反案,被长孙无忌果断给杀了。原因就是,太宗当年曾经想以他代替李治为太子。

▲李恪  图源/剧照

可见,长孙无忌是真狠呐。

太宗团结所有人的努力最终还是落了空。但是,李治也并不是外表所表现的那般软弱。

这个人,深着呢。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李世民的儿子们最终还是没有走出玄武门事变的围城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参考资料:

1、司马光《资治通鉴》;

2、孟宪实《从玄武门到贞观之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试题(57)
为什么人民群众如此爱看猪吃老虎?
《资治通鉴》:如何深层次识别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把皇位传给九皇子李治,变成了武则天称霸大唐?
唐太宗再立太子(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三)
初唐』最有希望继承李世民之位的李泰,却因两句话断送了他的帝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