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阴岁月 | 难舍邬达克纪念馆十年之缘


2013年,在邬达克诞辰120年之际,以建筑师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在番禺路的邬达克自宅启幕。十一年后的2024年新春前夕,该纪念馆遗憾宣布闭馆。

达克(1893一1958),匈牙利籍的斯洛伐克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亲手绘制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4年退休后,博物馆朋友顾华老师让我帮助一些志愿者去邬达克纪念馆工作。

我想,自己生活在新华路,工作在新华路,被重新发现,并修缮一新的邬达克纪念馆就在离新华路一步之遥的番禺路上,能为之尽一份绵薄之力,自然有种亲近感。再说,纪念馆重新向世人展呈“宇宙流”建筑设计大咖的业绩风采,心中陡然升起一种无可名状的崇敬之情。于是,我不仅答应了顾老师的期许,并主动请缨参加志愿者行列。

朋友归朋友,顾华老师毕竟是文博管理干部,即使是当志愿者,还得“公事公办”,走一定的培训考核流程。如此这般,我才如愿以偿地被留下做志愿者。

谁料想,一晃就干了整整十年。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十年间,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 。 

刚到纪念馆时,自己对建筑艺术一窍不通。通过课堂上的专业培训和课堂外对建筑风貌的参观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的实用价值有了感性的认识,更其主要的是见识并领悟到民国女神、古建筑研究专家林徽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经典论述的丰富内涵。

刚开始在邬达克纪念馆做讲解工作,除了学习和掌握讲解的礼义语态,还得进一步学习并熟悉一些建筑美学的知识,而知识的储存除了阅读、听课学习之外,还需要真真切切与经典建筑的“亲密接触”,从感性上提升阅读建筑的欣赏水平。

笔者在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上作交流发言(上图),下图为获奖证书。

好在长宁区集中了邬达克设计的楼宇不下十处,仅邬达克家属在沪先后居住的三处房产就在方圆半公里之内。为我们志愿者的参观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

现如今位于新华街道核心地段的上生·新所,原为孙科别墅。从相关资料上获知,1929年邬达克为自己设计打理的这栋花园式建筑原打算自住,后来转让给民国政要、孙中山之子孙科。

1930年,邬达克在几乎是马路对面的开阔地上又设计营建了自家第二栋豪宅,也就是现在的番禺路上邬达克纪念馆馆址所在。1938年邬达克搬离番禺路豪宅,住进同样由他自己设计的,位于延安西路近江苏路口的达华公寓(现为上海锦江都城达华酒店),直到1947年离开上海。

走进经典建筑的“课堂”,悉心研读建筑风貌、结构布局及赏心悦目的营造纹理,无疑使自己从单纯的兴趣转身为探寻建筑美学的追梦人。

同样,我是觉得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民众,很难绕开邬达克已被深深镌刻在魔都建筑史丰碑上的话题。

为什么这么说呐,您一定途经或造访当年亚洲“第一高度”的国际饭店、名噪一时“巨大落地窗”的大光明电影院、巨鹿路675号,民国年间被称为“爱神花园”、海派作家程乃珊笔下的“绿房子”(作者生前小说名篇《蓝屋》即以此为地理背景),再有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市三女中校园两栋古色古香的数学楼、这两年游客乐此不疲踊跃打卡的武康大楼、新华路上如雷贯耳的“外国弄堂”……

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是邬达克独立开业后,完成的第一件重要作品,宏恩医院平面呈“工”字形,分南楼、北楼、门诊楼三部分。

上面所列举建筑的风貌均出自邬达克一人之手,即使搁在今天借助电脑设计、AI技术,人们还是应该慨叹其卓越的建筑创意。

邬达克犹如一位文学巨匠,从不重复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举凡从宏恩医院到武康大楼,从大光明电影院到国际饭店,从“绿房子”到外国弄堂,从“上生·新所”到番禺路129号,无一孪生痕迹,在其设计案头上游刃有余绘制最新最美的建筑蓝图。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的近二十九年时间里,设计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故而,称之谓建筑设计领域的“宇宙流”,丝毫没有言过其实的夸张之嫌。

为追寻“宇宙流”的足迹,九年前的2015年,我和建筑艺术爱好者伙伴自费去了邬达克出生和成长的家乡捷克和他的祖籍匈牙利旅游考察,一并了解了邬达克先生学习成长和家庭教育背景。

笔者在邬达克诞生洗礼的教堂钟楼下留影。

谚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十数年来我所游历的二十多个国家名胜古迹不同的是,去邬达克故乡对我们这些酷爱建筑艺术,崇拜邬达克的“铁粉”来说,既是放飞心情的东欧之旅 ,又是一种心驰神往的精神“朝拜” 。

邬达克祖籍国匈牙利以他为荣耀,在邬达克逝世50年之际的2008年美其名曰“邬达克年”,并从这一年的1月22日起在中国·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建筑师曾经设计的国际饭店里举办“邬达克的建筑设计展”。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建筑世家,21岁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为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

大学毕业的当年,按例为国服兵役。两年后解甲归田,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而就在这位年轻人对自己职业前途充满期许的起跑线上,不幸被俄罗斯军队抓获,送到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

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遥远的上海滩,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幸好,在当时的上海滩有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年轻的邬达克凭藉一张西方人脸庞,在那谋得见习生的差使。

真正让邬达克声名鹊起的是七年之后的1925年,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他从一文不值的流浪者、见习生身份,摇身一变为塑造这个城市灵魂的人物。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诸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至今仍耳熟能详的老上海建筑。

1947年,邬达克离沪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不用任何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1958年他因心肌梗死去世,享年六十有五。

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建筑据说有124幢之多,这占据其建筑设计生涯所创业绩的90%。邬达克由此成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为缅怀邬达克这位对上海建筑风貌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2013年1月,在对位于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主楼内外进行了近两年的修缮后,纪念馆于邬达克诞辰120周年当天开幕。据统计,纪念馆开馆11年以来,参观人次已突破100万,其中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和国际友人。

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女士(左三)与志愿者、徐大玮建筑师、市民邬粉在二楼邬卧室留影。

笔者在与观众的互动环节中。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的长寿与否,大致由其质地和审美价值所决定。我在十年志愿者生涯中,对邬达克纪念馆自始至终不离不弃,是因为自己在这儿找到一种家园般的温馨,找到林徽因“凝固的音乐”诠释的心灵慰籍,找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主场”情愫。

疫情期间由于医务人员短缺,我响应街道领导召唤,毅然奔赴养老院为老人做核酸、医疗等工作。在隔离的情况下,馆内人手紧缺,我动员自己先生去邬达克纪念馆做志愿者,由此他也越来越懂得欣赏并喜欢上“凝固的乐谱”。

在接待外国友人参观时,先生凭藉长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语言特长,既做讲解员又无障碍地与老外沟通交流,作详细介绍,传播交流邬达克精美的设计理念。

年复一年,这里的志愿者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硕士研究生、处级干部、大学生、热爱的邬粉,我们在一起学习交流。

一位从内蒙海拉尔来的武老师参观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我去她的家乡旅游,她再次来沪,我们相约一起去荣宅、听音乐会,为沪蒙两地民间友谊点缀一抹亮色。

2019年春天,我在馆内当班时与一位参观者的交流中得知他叫李华,是长我三个年级的长新中学校友。当他从我这里了解到母校长新中学马上要搬迁了,我特地回访母校并制作了美篇的讯息。李华校友当即表示将我的美篇分享到朋友圈。于是,我们相互加了微信。

也正是这次与李华的巧遇,通过他的朋友圈,我找到了失联的校友。特别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不仅知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公号《新华路时光》,而且得知该公号的版主竟是已失联二三十年,新华路393弄同一个门洞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唐震熙先生。

唐震熙老师知晓我在美篇上存有回忆母校的图文,及对新华路上梅泉别墅、外国弄堂等老洋房的风貌和机理有专题阐述,急不可耐让我把文章传至公号邮箱……

在学长的指导下,我尝试投稿《新华路时光》公众号。谚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觉得在文章的大千世界中,自己渐渐找回了一点文学素养和写作乐趣。

我想把此时此刻,心里想说的话留给《新华路时光》—— 

观众听闻纪念馆将闭馆的消息,络绎不绝来这里最后一次打卡。

今年2月4日是我们邬达克纪念馆的闭馆的时间,大家都依依不舍。我们和馆长刘淑华女士拍照留念,刘馆长几次不能自已,热泪盈眶,不舍!不舍!

离别时刻,馆长刘素华女士(右)湿了眼眶。

刘总在近乎废墟的原址上,以文化守护者的使命担当,用文物抢修的方式,以“修旧如旧”的工匠精神,监理、复原了邬达克的家。刘总就像对待婴儿似地,竭尽全力培育+呵护下,这十一年来,邬达克纪念馆已经出落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2013年,在陈旧不堪的老建筑(上图)基础上,浸润邬达克心血与汗水的番禺路129号旧貌换新颜(下图为修缮一新的邬达克纪念馆外貌)。

此时此刻却要说分别,情何以堪。作为馆内的一位老志愿者,我不敢去看最后几天的视频——市民冒着雨严寒排队等候参观,有的外地游客排队三小时,不肯放弃绝无仅有的参观机会。 

小小纪念馆人山人海,这里浓缩着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建筑师故事,这里汇聚着上海优秀建筑钟灵毓秀。

邬达克纪念馆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符号,难道就此划上句号?

我放不下这个心结!

无论如何,我还是想说,感谢邬达克志愿者团队给我带来快乐惊喜,让我的人生有一段为上海这座伟岸城市做些有意义事情和引以为傲的经历。

2024年2月4日闭馆纪念日参观者络绎不绝。

贝聿铭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邬达克之家”坐落在上海番禺路129号,它记录了邬达克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缩影和上海的今昔,从中见证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说:″上海是许多中外知名人士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名人已逝,旧居尚存,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精神内涵丰富的名人旧居己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传播中外友谊,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向长期以来为《邬达克纪念馆》付出巨大贡献的刘素华馆长和所有守护者:致敬!祈盼开馆之庆早日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归来!上海最热撞星地标,比梧桐区更好逛
超文艺CITYWALK线路推荐,找回生活「松弛感」!
杨彪等| 番禺路新华路 哥伦比亚生活圈(04.9.27)
邬达克故居
名人故居、生物研究所、全上海最早的包豪斯建筑之一,现在,它们还想玩出什么花样?
从古北出发,游长宁这条“洋气 文气 大气”的精品线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