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思想要旨(上)

孟子是儒家代表性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可以说是孔子之外最重要的人物。我在根据思想之重要性和正确性排“中国十大思想家”时,将他列在第二位。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资治通鉴》中也有“孟子师子思(孔汲)”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孔汲之门人”,当以《史记》为是。

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推行自己的道德思想和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学说被当时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没有获得实行的机会。晚年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下面是孟子思想五大要点。

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之一,是孟子谈论人生、政治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据。

朱熹《孟子集注》引程子曰:“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引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四书集注序说篇》)

孟子性善论有两层含义。首先,“仁、义、礼、智”作为本性的作用,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取得的。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本性发而中节为善,包括善意善念善言善行,形成善习;发而不中节则恶,包括各种不良的意念思想言论行为,形成恶习。性善论认为,善习作为本性直接、正向的作用,具有根本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意谓从天生的性情来说,人都可以使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之意。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

朱熹《孟子集注》引程伊川之言说:“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其次,本性至善,具有超越性,超越善恶之别。这是性善论的根本义。人之本性即是天性,是万德之本,众善之长,价值之源,是一种绝对价值、绝对的道德和绝对的善,故可以称之为至善,这是广义的善。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传习录》)也可以称为超善,超越善恶概念,超乎一切相对的价值和道德元素,不能用世间善恶概念和标准去衡量。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这里的心、性、诚和我指的都是本性。正因为心性本善,所以才能尽心知性知天,证得“万物皆备”的大我,反身而诚,才能乐莫大焉。如果本性为恶,反身而诚,何乐之有?

儒家至善概念也有二义,一谓最善,如《大学》说“止于至善”;二谓超善,超越了善恶对立的天命之善。宋儒胡宏说:“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孟子道性善,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知言》)

性恶论流弊无穷。孟子指出:“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离娄下》)如果一种学说论断人的本性为恶,后患无穷,荀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本人虽能以礼自持,但门下韩非李斯滑向邪道,祸害天下后世。注意,西式民主制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并非性恶论,详见《儒家共识和中华愿景》。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句话,大多数人都理解为:说别人不好,招来后患怎么办?杨伯峻也是这样翻译的,这真是太不理解孟子了。孟子是害怕直言贾祸的人吗?孟子说诸侯之不善的地方多了。他不言一般人之不善,是不屑言,可不是怕招来后患。

有一个错误观点颇为普遍,认为好制度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其实恰恰相反,主张性恶论的学说开不出好制度来。商韩派法家是性恶论,基督教的“原罪论”,马学的“社会关系总和论”和“阶级性论”,也都属于性恶论范畴。法家开出的是君本位的君主极权制,基督教开出的是神本位的教主极权制,马学开出的是党本位的党主极权制,皆非良制。

民主法治宪政并非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也没有哪个自由主义大师是性恶论者。据我了解,许多西方大学者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爱默生、亚当斯密等等,都认为人性中善是更根本的,都偏向性善论——尽管他们都未能真正明心见性。

性恶论当然不会否定习性易恶的人性常识。孟子对习性易恶和环境的影响有着深刻认知。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

丰收之年少年子弟容易懒惰,灾荒之年少年子弟多半多半暴躁,不是天生资质如此不同,是由于环境导致他们的心态不同,导致本然之善的迷失或遮蔽,即“失其本心”。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迷失的本心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程颢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近思录》)本心本性为善,故可求之养之;若心性本恶,那就应该放其心、蔽其性了。这也反证了性恶论的错误。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和源头,上接天道之真,内展尽心之学,外开民本之论。上接天道之真,意谓性善论本之于天道天命,天命之谓性,性与天道,二而一也;内展尽心之学,意谓孟子的尽心学说及养气功夫,无不依据性善论而展开;外开民本之论,意谓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内在动力是仁心善性。

因此,性善论既是自强自立自达、尽心尽性知天的内在基础,也是推动世界进化、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康有为说:

“盖惟人人有此性,而后得同好仁而恶暴,同好文明而恶野蛮,同好进化而恶退化。积之久,故可至太平之世、大同之道、建德之国也。若无好懿德之性,则世界只有退化,人道将为禽兽相吞食而立尽,岂复有今之文明乎?此孟子探天则而为言,推人道于至贵,令人不自暴弃,以为太平之基者乎!”(《孟子微》)

性善论为孟子所隆重倡导,但并非孟子发明,常有人如此说,并认为孔子没有明言本性善恶,这是不读经、不通经之过。关于性善论,《易经》《尚书》《诗经》《大学》《中庸》诸经都有大量依据,历代大儒包括孟子、董仲舒、朱熹、二程、王阳明、熊十力都持性善论。对此东海《仁本主义人性观》一文有全面介绍和阐述。

二、民本论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民、国、君三大政治要素中,把民放在第一位。孟子在此提出的是一个王道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题,比一般贵民、爱民更加深刻。民本原则作为儒家基本政治原则,可以一分为三,分为三个子原则:一曰民为邦本,二曰民贵君轻,三曰主权在民。三个子原则相辅相成。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接着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得到天子器重才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才可以成为大夫,得到民众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人民才是天子权位的源头。这就是“主权在民”的表述。

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通过尧舜禹禅让一事的讨论,阐明了权为民所授之民意的决定性。关此,我在《主权在民论》一文中有深入解说,并引申出主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儒的儒家三权分立论,兹不赘。

( 责编:西子)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看人性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偏见
【荀子思想系列28】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张祥丽丨荀子性恶论研究
荀子思想:最不该被忽视的先秦子学学说(上)
性善,性恶:相互对立?大错特错!丨哲学百论(三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