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炯:其实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为大唐最早的偶像天团,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无疑是曝光率最低的那位,既没有王勃的朝气蓬勃,也没有骆宾王侠肝义胆,就连病恹恹的卢照邻,还顶着药王孙思邈亲传弟子这样的名头。

即便是这样,据说杨炯得知“王杨卢骆”这个排名后,还一脸不爽:“排在卢照邻前面,我觉得很惭愧,但王勃这小子算哪根葱?竟然也能排在我的前面?”,或许英年早逝的王勃,没有机会听到这番话,否则肯定会回他一个不屑的表情。


且不说王勃凭一篇《滕王阁序》就能传唱千年,单说那一句“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了无数人同学录上的临别赠言。反观杨炯,翻遍《全唐诗》,能记住的只有《从军行》里那句“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怎么看都像是缺乏底气的歇斯底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位都像是混进四杰中的凡夫俗子。

然而,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诗人,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比其他三位都接地气。体制内的委曲求全、中年职场人的谨慎,都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俨然活成了现代人职场的缩影。

公元659年的那场科举,成了长安街头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虽然科举自隋朝开皇七年至今也有近百年,但一个11岁的孩子应试及第,绝对是能占据新闻头条,这个万众瞩目的孩子来自陕西,叫杨炯。

虽然取名为“炯”,但杨炯的人生开局可是一点儿都不囧,当别家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已经能吟诵诸子名篇了。这位赢在娘胎里的神童,从此一路开挂,这才有了11岁进士及第的传奇。

随后杨炯被授予弘文馆侍制的职务,成了大唐年龄最小的公务员。

弘文馆是唐太宗李世民设置的教育机构,馆内藏书二十多万卷,设馆主一人,校书郎、学士、教授若干名,另有以皇亲贵族及高官子弟为主的几十名学生,相当于皇家私立学院。

杨炯所担任的侍制,主要承担皇家的政务顾问。不过此时当政的唐高宗李治,正值年富力强,皇后武则天也很消停,朝堂政务自然不需要一个11岁的孩子来充当顾问。因此杨炯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领着固定薪水的高级伴读。

能在这样的机构任职,已经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了。这份工作,杨炯一做就是16年,直到领导们都不再拍着他的肩膀喊他“小杨”时,他才发现自己这是遭遇职场瓶颈了。


刚入职那会儿,这还是一份能给他带来荣誉感的工作。不过。随着年龄、阅历和学识的与日俱增,这种能一眼都能看到退休的生活,绝不是他想要的。

因为他是杨炯,是11岁就破纪录的科举神童。他追求的,不是眼前的安逸而是能实现他济世安民的平台。就像他在《幽兰赋》中所感慨的那样:

闻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见。
至若桃花水上,佩兰若而续魂。
……
公元676年,被职业压制了十几年的杨炯,终于等到了机会。

因为入仕时年龄尚小,担任弘文馆侍制的这些年只能算作实习生。为此,杨炯决定参加“应制举”,期望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升到一个新的职场高度。

当成绩发布的那一刻,杨炯如释重负,这么多年的埋头苦读总算没有白费,他赢得毫无悬念。

只可惜,现实很快啪啪打脸,随后他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类似于校对印刷工的职务,是个不入流的九品小官,瞬间将杨炯的梦想击打得粉碎。

这就如同一个学霸毕业后分配到知名国企任基层干部,上进好学的他,十多年来不停地考证,只为能尽早进入领导核心,经过层层筛选后告诉他:“年轻人你很优秀,可我觉得还是一线员工更适合你。”

身为职场人都能感同身受,没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来得更令人绝望。

郁郁寡欢的杨炯,在这段时间里时常45度仰望天空,思考着宇宙与人生,为此还写下了一篇《浑天赋》。

直到公元681年,在中书侍郎薛元超的推荐下,杨炯被升任为从文官学士,紧接着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太子詹事司直,虽然这个掌管东宫内务的差事只是个七品,但直接领导是太子李显。

这就意味着,随着太子离皇位越来越近,杨炯的前景也是越来越趋向光明的。


未来可期的杨炯,难以抑制心头的愉悦,期间创作了不少诗作,其中最著名的《庭菊赋》,将举荐他的薛元超比作品性高洁的菊花:

日子贞矣,于彼重阳;
菊之荣矣,于彼华坊。
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
……

那些平静的岁月长河里,往往涌动着危机四伏的暗流,杨炯不知道的是,一场改变他命运的危机已经悄然而至。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随后即位的唐中宗李显被废,相王李旦形同傀儡,朝政被武则天独揽,她肆意屠戮李唐宗室,积极排除异己,引得朝野一片慌乱。

柳州司马徐敬业纠结了一批反对武则天的军士,号称十万之众浩浩荡荡从扬州杀出,声称要匡扶李唐。而这批人里不乏落魄文人,除了写下《讨武曌檄》的骆宾王,还有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及堂兄杨神让。

在武则天的铁腕手段下,这帮乌合之众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除了兵败被杀的徐敬业,失踪的骆宾王,其余从犯一律被处死,这其中也包括杨德干父子。

虽然叛乱时,杨炯没有离开长安半步。不过在武则天看来,作为反贼的亲属,杨炯的忠诚度已经值得怀疑,这样的人留在长安,实在令她难以心安。于是一纸诏书,公元686年,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做了一名不入流的司法参军。

这一年,距王勃溺水而亡已经过去了10年,不堪病痛折磨的卢照邻投水自尽,骆宾王不知所踪,侥幸余生的杨炯,成了初唐四杰仅存的硕果。

与其说这是杨炯的幸运,不如说是他在职场中潜心修炼的结果。


混迹职场,没有绝对的是非曲直,保住饭碗才是第一要务。 譬如公元690年,杨炯在任期满后回京述职,尽管对武则天专权心怀不满,他还是违心地奉上了《老人星赋》、《盂兰盆赋》这样的作品,称颂皇恩浩荡天下太平。

尤其是《盂兰盆赋》,祝愿女皇武则天万寿无疆,能成为帝王的楷模:

粤大周如意元年秋七月,
圣神皇帝御洛城南门,
会十方贤众,盖天子之孝也。
……

这样的表现,很难和少年时那个耿直的杨炯联系起来。

相传杨炯少年时恃才傲物,将那些谄媚逢迎的官员取绰号为“麒麟楦”,别人不解问他何故?杨炯笑道:“戏曲里的麒麟,哪里是真的麒麟?不过是头驴子装扮成麒麟的样子而已!”。

看着别人一头雾水,杨炯又神补刀了一句:“那些溜须拍马之辈,不过是胸无点墨的草包而已,穿着朝服的样子,和装扮成麒麟的毛驴有何区别?”。

只是世事无常,职场的羁绊,终于让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活成了他最讨厌的模样。

这次得体而不俗的奉承,让武则天很受用。公元692年冬,杨炯出任盈川县令,虽然只是个七品,但作为罪臣家属的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


远离了朝堂纷争,杨炯在盈川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在当地民众中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传说他所到之处,连庄稼上的害虫都没了,粮食增收六畜兴旺,堪称盈川的幸福使者。

只可惜一年后,在基层混得风生水起的杨炯,病死于任上。

从此,初唐四杰成绝响。

早在初唐四杰声名鹊起时,同时代的名将裴行俭就对四人作出这样的评价:“王勃、骆宾王、卢照邻三人才高性傲心浮气躁,此生怕是难有作为,杨炯稍显稳重,或许能得善终。”

命运的无奈之处就在于此,当你苦心追寻时,梦想终是难以如愿;当你心如止水时,梦想却又不期而遇……

就像抑郁半生的杨炯,在盈川的这一年里,他当初济世安民的理想,已经全部实现了。

往事如风,我们终将忘记青春年少时的自己。任时光荏苒守住初心,命运终将给你最好的安排。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唐四杰:虽有一腔热血豪情终是壮志未酬,一入”潜规则“误终身
初唐四杰,璀璨的文学才华VS并不得志的人生际遇
初唐四杰是谁?初唐四杰简介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被举神童,却十六年无官可当 (四)
历史上有哪些运气极差的人?
见到初唐四杰,此人预言一人顶多做县令,三人不得好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