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华夏”?你知道吗?我来告诉你

人们常把中国说成华夏,但华夏是什么意思?又是出自哪部古书呢?你知道吗?我

华夏一词,出自左传。左传中的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与齐国举行一次讲和的会谈,地点在夹谷,也被称为祝其。当时鲁国国君定公要参加这次会议,齐国国君也参加,鲁国方面由孔子担任出席会议的相,即主持。会前,齐国有人对齐君说,孔子知道礼,但他没有勇气,我们可以在会议中派莱人的兵来劫持鲁君,就能让鲁国听从我们。

所谓莱人,本来是莱夷,东夷的一支,后被齐国灭亡吞并了,但还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习俗。齐国的这个计策不由齐国人出面,而让莱人出面,是想让鲁国及诸侯们抓不住把柄。如果齐国人动用自己的军队,则鲁国也有理由出动军队,会谈就搞不成了。

鲁与齐会谈时,齐国果然让莱人上场了,据其他古书记载,莱人是想以表演的方式趁鲁定公不注意而采取劫持行动。但当时孔子看到莱人一上场就发觉不对,马上让鲁定公退场,并让鲁国的士兵摆开保护的阵势,逼退莱人。然后对齐国国君说:

这次两国会谈,是想求得和平,不想你们让莱人上场捣乱,你们齐国就是这样来对待诸侯国的吗?我知道,按照周礼,应该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否则就得不到神的保佑。

这里的四句话,前两句说到了华与夏,意思是:

裔(处于边远地区的夷人)不能参与商议夏的事情,这是裔不谋夏,

夷(与裔的意思一样)不能扰乱华的事情,这是夷不乱华。

这二句合起来,就是裔夷不能参与和扰乱华夏的事情。

后两句是说,灭亡了的国家的人,是别人的俘虏,它们不能干扰诸侯的盟会,军队不能用来逼迫两国讲和的会谈。

左传里把华与夏并称,其实是古代行文的一种方式,称为上下句互文见义,所以后来把华夏合成一个词。但左传里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华,是什么是夏。到唐代的孔颖达为左传作正义的时候,就对这两个字做了具体的解释,他说: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这里意思就是:

夏指大,指中国是有礼仪的大国,所以称为夏,

华指美,指中国有礼仪,其服章(服饰与制度)都非常华美,所以称为华。

而夏与华是一个意思。

所以,后来中国人就称中国为华夏。

在孔子说了上面的四句后,又对齐国国君说:

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意思是说:如果让裔谋夏,夷乱华,俘干盟,兵逼好,那就是违背了道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是失礼,你作为齐国的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指违义与失礼)。

齐国国君听了孔子这番话,马上让莱人退下,然后与鲁定公恢复和谈。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事件,称为夹谷之会,孔子由此有了参与国政的成功案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左传纪事本末 ·孔子仕鲁》阅读训练
齐鲁会盟,齐国言而无信还耍无赖,被孔子一通呵斥当场制服
文言百练:左传·定公十年·孔丘/史记·孔子世家
漫谈华夏.晋国君臣开始醒悟,自强不息,赢得鞌之战,再欲称霸
孔子春秋政坛的首秀 | 左传拾趣
春秋公羊传译注(下册)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