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朦胧诗:诗歌中的新诗潮,诗人自我心灵的反思与寻觅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②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导语:

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的现代文学是复杂的,从文学、艺术、建筑、美学等都有着全新的发展。在诗歌领域,朦胧诗的出现,可谓晴天霹雳,朦胧诗的出现对于现代诗歌可谓是全新的活力,打破了现代诗歌其原有的发展僵局,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审美特征都显现出全新的面貌。朦胧诗的出现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诗歌这种文学艺术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英雄。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之前的混乱之后,人们的心中有着很多的迷茫,这种迷茫是对自我未来的一种无知。

尤其是当时创作朦胧诗的有很多诗人都曾受过七十年代的政治革命的影响,这就使得其不论是身体经历还是心路历程,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那个年代对人性的压抑以及摧残,看多了悲欢离合,这些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自我的反思还有对那个时代发生的一切的反思,尤其是对"五四"人文主义的继承以及发展,他们呼唤人道主义以及人性的回归。在那个政治革命的年代,人性的压抑是最大的特征,随后八十年代的诗人,便清晰的展现出觉醒、独立、思考的全新特征。

朦胧诗、现代诗歌:创新以及发展

朦胧诗也被叫做新诗潮,首次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但是第一次出现朦胧二字是带有贬义的,但是这种概念却被当作一种正面的诗歌定义得到认同。这种朦胧诗的出现,不仅仅是指某种诗歌创作或者说某个诗人的作品的特点,而是一个整的文学潮流。这种文学潮流的兴起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政治文学革命密切相关,朦胧诗的存在或者说朦胧这种意识的出现是对七十年代文学政治革命的质疑以及重新反思和批判。但是在创作手段上,又大多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一首诗具有很强的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被称为朦胧。

(朦胧诗集)

朦胧诗的出现打破了1949年以来诗歌创作的僵化以及自我封闭现象,北岛、舒婷、顾城的出现,可谓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是朦胧诗的代表,虽然个体风格上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其诗歌的内在思想以及艺术审美追求却是大致相同的。本着对之前诗歌以及诗人自我的反思的态度,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来反思人生,肯定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尊严。诗歌的情感表达在此回归诗人主体,对现实生活进行重新思索,他们最终为我们塑造出来一代全新的自我形象,有着独立的意识、自我的追求、情感的觉醒。而且顾城、北岛等人还强调在自己的诗歌中呼唤人文主义的回归,在他们的诗歌中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

(北岛)

对比当代诗歌,朦胧诗大胆的抛弃其那种直白、滥情的写作方式。朦胧诗之所以称之为朦胧,他们的诗歌是迷惘感伤的,但是在这种迷惘感伤中,却又构筑出他们独有的诗歌世界以及审美主体。朦胧诗在创作时大量运用隐喻、暗示、同感等创作手段,意象的多种组合,时空的颠倒,并且将诗歌作者本身复杂多层次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的内涵丰富,想象瑰丽。这种创作方式,直接打破了现代诗歌那种僵化的模式,不再是直白的描述,主观情感的加入,使得诗歌更加具有代表性,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

(舒婷)

对于朦胧诗的产生其实在七十年代就已经有了萌芽,如芒克、多多、根子等知青诗人的诗歌创作,便已经具有朦胧诗的特征,但是不够成熟,而且在发表上也极为零散。朦胧诗的发展高潮,是有北岛、舒婷、顾城等人开创的,他们的诗歌集中发表,对当时的现代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顾城等人对于那个苦难时代所带来的伤害有着深刻的感受,对人性的压抑,理性的消失,人人难以逃离其中,朦胧派的诗人,以一种文人的强烈的家国责任感与使命感对那段苦难的历史进行反思,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迎接。

(顾城)

朦胧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人性压抑的剧烈反抗,要求抒发自我压抑许久的主观情感,来达到对自我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实现。在这个期间,诗人作为创作主体,有着强烈的反思精神,诗歌的目的是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出现,其实不仅仅是诗歌内容上的变化,其也为诗歌的审美提供了全新的面貌。朦胧诗之所以为朦胧就在于其采用了一种象征的写作手法,不再是之前那种直接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而是具有一种抽象性。朦胧诗由写实变为写意、由具体变为抽象、由直白变为模糊。这种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再过多的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描写,而且没有过分的将政治因素参杂其中。为阅读者塑造了一个多变、复杂、曲折、抽象的文学主观情感世界。

朦胧诗代表诗人: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海子、牧野

而且朦胧诗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就是诗歌主题的多变性的、情感走向是不确定的。朦胧诗的情感抒发不是单一的直接抒情,而是一种散发的、流动的抒情,主观情感的多变性在其中展现的淋漓至尽。具有一种强烈的自由气息,因为在朦胧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暗示等创作手法,使得诗歌意象变得模糊抽象,因此阅读者对于其诗歌的认知也变得模糊充满了多变性。这种自由以及象征的参杂使得朦胧诗歌内在含义的认知受到了阅读者情绪的影响,不同的情绪状况进行阅读会得到不同的诗歌内含。

(舒婷的致橡树)

舒婷的诗歌中便有着强烈的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尤其是人格独立以及人生理性的狂热追求,在其中表现的尤为强烈。舒婷的诗歌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而着重于对个人内心情感的描述以及情感冲突的展现,她的诗歌带有诗人主体的感觉以及印象,这是一种内化的表现。如舒婷的《致橡树》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在其中将诗情与诗人的哲理相结合,表现出不一样的诗歌效果,体现出了诗人独有的忧伤以及痛苦,这种情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北岛的回答)

再如北岛的《回答》可谓惊世骇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句话高度的概括了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善恶的颠倒,给予了人们当头一棒。面对那个残酷的时代,诗人没有选择避让,而是迎难而上,展现出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残酷、异化的时代并没有打到诗人。诗人以一种叛逆者、觉醒者的姿态于不平的时代进行着抗争。对于那些泯灭人性、践踏人格尊严的行为给予了最严厉的惩罚以及打击,北岛用一种高昂的态度对时代的不公进行着反抗。北岛和舒婷虽然在个人诗歌的特点上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所体现出的诗歌意象却是大致相同的,对人性自由的呼唤,对那个压抑人性时代的批判以及重新认识。

朦胧诗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潮,就如同朦胧诗一般并不是什么流派,而是运用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并运用于美术、音乐、戏剧、建筑等之上的一种文艺思潮。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是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在那个时候便已经成熟的运用于美术、建筑等之上了,而且在中国近代时期就已经传入了中国,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文学创作,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大多停滞,文学的发展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在七十年代的动荡之中,这种形势之下,现代主义也就无从说起,其影响力也逐渐下降。

(现代主义艺术)

而在我国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伴随着社会的安定,政治形式的变好,同时文学发展形式也到了好的环境形势,因此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的创作手法又再次进入了尘封四十年的中国文坛,但是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现代主义的理论很快便从文学影响到了美术、音乐、影视等多方面。可以说现代主义思潮是一次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浪潮。

在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之后,文学创作依旧没有走出对技巧的探索,但是这种注重于创作技巧的文学形式,很快便显露出死对社会的不适应性,而且由于经历过文化革命,众多的文学家对那一段历史的很快便有了反思。这种思考不仅仅局限性对那个苦难时代的重新认识,更多的是对自我意思的重新挖掘,因为文革十年是对人性压抑的十年,进入新社会的文学家很快便显露出生活环境以及对自我人生价值意义之间的矛盾。

八十年代初的文学发展是曲折困难的,尤其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苦难时代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伴随着政治以及经济上的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重新解放,对于现代主义理论下的文学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被文学创作者普遍运用和接受。例如朦胧诗的出现,便是现代主义的最好的运用,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个人自由的追求,都是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继承。

总结

其实在我看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坎坷不平的,但是这些波折似乎使得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尤其是在近代,不论是原有的国学,还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白话文学,从王国维、陈寅恪对传统文学在近代视角的分析以及重新发展,再到鲁迅、周树人等白话文的应用以及大成,中国文学一直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力。即便是最为困难的抗战时期,文学发展依旧没有暂停,各种红色文学趁势兴起,迅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朦胧诗的出现,是我国经历长达四十年的被国外封锁之后重新接触外来思想而爆发出来的全新文学形式,其所显现出来的是经历过长久精神自己肉体压抑之后所爆发出来的对自由对时代重新思考。

声明:本文属于转载,意在传播诗歌理念,如有侵权,告之并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的大众化 || 吴传业
舒婷诗中的意象手法运用特点分析>>论文资源库
梁晓明 : 【关于<86’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一些思考】 | 诗人专栏 | 诗生活网
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
#马特焕新# 现代诗歌 Day1
文学评论 · 20世纪八十年代诗歌主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上)‖总第1070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