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若简,课必真

学校领导安排我担任西罡教育集团小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评委,事实上,我的业务能力还没有资格担任此次活动评委,既然领导信任我,就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错误评判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更不能草率行事,随便打一个分数敷衍了事。如果这样的话,是对授课者的侮辱和对教研活动的亵渎。

八点半,展评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来自集团学校的四位老师依序上台授课,呈现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听罢,总体感觉很好,各位老师能根据学段和学情设计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课中漫步,最终,把学生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四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合理,教学中做到训练有难度和梯度,整个课堂饱满,学生有思考,有朗读,有收获。总体来说,四位老师授课能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张驰有度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应该说,四节课各有特色,教师能或多或少依托文本,采用各种变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带入到预设的教学境地。课堂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作为一名旁观者,对课堂呈现的教与学中的亮点和不足,或许比授课老师看得稍微清楚一点。真实的课,不必追究完美,应该有瑕疵,有遗憾,否则,就不是真实的课,而是按设定的教学流程表演的教学活动。表面上一气呵成,热闹非凡,实则是一堂虚假的课,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成,没有真实的收获,没有真实的提升。这样的课,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课,也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现在,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没有几个人敢说真话,都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或者,模棱两可的评价,导致授课者摸不透,悟不懂,这是一个虚假的教研风气,对教师的成长起不到多大作用,故,很多教师对现行教研活动十分反感。这次教研活动,既然是优质课例展评活动,那么,我对课例进行剖析,针对四节课中的细节问题斗胆胡诌几句,对与错,都无关紧要。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敢说“真话”的商榷,需要有“杂声”讨论,当然,更需要说话的人有勇气。在此,我敢说,并不证明我说得好,只能证明我有勇气,有为教研而献身的骨气,有为教研得罪人的勇气。如果,某授课老师看了此文,骂我八辈祖宗,我也会坦然面对,谁叫我长了一个“毒舌”呢?当然,还有老师会说“你行,你来上啊!”其实,我只会说胡话,评析课例时并无理论作为支撑,如果真正让我走上讲台讲课,倒不敢说会讲得一塌糊涂,至少会有胆战心惊之感。

此次展评内容选材规定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相关课文。也就是说,教师需认真解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托,以语文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种革命传统教育不是思政教育,而是语文教育,教师必须要警醒:我在上语文课,而不是上思政课。接下来,我就四位老师所授的关于革命传统教育语文课谈一点拙见,贵在研讨,重在商榷。谈的过程中,优点在心中,不足在文字,东拉西扯,只为语文课而写。

本次展评活动是限定主题的课例展评,教师需谨慎,不管是什么主题的语文课,教师必须要把它界定为语文课,用语文课的形式突出主题,否则,语文课就会变样,严重者,表面是语文课,实则是思政课。

第一节:《吃水不忘挖井人》(授课教师:通川区西罡学校:王老师)

  王老师所授这堂课教学流程十分清晰,教师亲和力特别强,逐层推进,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渐次深入文本深处。整个课堂关注学生能力训练和情感陶冶,以多种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将语文的视觉和学生的视野放大,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把学生引入“饮水思源”的情感世界,对学生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感恩意识。

 第二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授课教师:通川区复兴实验学校:任老师)

   任老师授的课很干净,贴着文本在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然后,又走出文本,把语文引向生活,最终落实教学目标。这堂课属于诗歌教学,任老师把握住了诗歌教学的要点,即读、悟、写。诗歌教学贵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最终走向诗歌的灵魂之中。任老师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雷锋精神”,深入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把学生引入了现实生活中,寻找“活雷锋”,不着痕迹,却留美感,这正是诗歌教学的旨归。

 第三节:《邓小平爷爷植树》(授课教师:通川区龙滩学校周老师)

周老师的课导入十分自然,特别是紧贴文本,教学生读书方法,交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四把金钥匙:一读,二思,三品,四探。周老师善于解读文本,扣出文本的关键句子进行赏析,指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品,在品中探,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最终落实育人目标。

第四节:《青山处处埋忠骨》(授课教师:通川区新村学校孔老师)

周老师这堂课语文味十分浓,读中悟情,这是高段教学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周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升华。借助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字,渗入情感,最后,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所隐藏的含义。

   四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十分扎实,教态自然,课堂驾驭能力很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值得听者学习。但她们所授的课属于二次授课,这就需要授课老师用心解读文本,做到教学有创意,上课有底气,才能真正上出别俱风格的语文课。总之,四节课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终归还是一堂堂好课。

语文课,教师解读文本是必要的步骤,解读过程中,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会用什么形式教学?把学生带到什么境地?同时,需要再三问自己是不是在教学生学语文,课前,精心设计了吗?课中,学生会有共鸣吗?课后,反思自我,上的是语文课吗?

其实,这次限定主题的语文课例展评,对于授课教师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绝不能因为突出主题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语文课上,如果师生过度脱离文本,一味突出主题的地位,那么,这还是语文课吗?我想,语文老师都应该静下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反观自己的课堂实录。

虽然主题相同,但课型不同,学段不同,教法自然不同。比如,诗,应该用诗的语言教学,散文用散文的语言教学。无论什么文体,文字都是有温度的,如何去触摸和感知文字的温度呢?既要有情感基调,还要有用心朗读,否则,文字躺在课文中,尽管情感飘然于口中,却没有触摸和感知文字的温度和力度,那么,文字是冰冷的,课是冰冷的,语文是冰冷的。公开课,一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学生说出漂亮的答案,不是从心而发,情感是虚假的,这是典型的公开场合的师生应和式教学。

诚然,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完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打开笔记本,回顾四节课的教学细节时,总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与其憋在心里,不如说出来,就当胡诌的闲话吧!

那么,这四节课有哪些地方(环节)值得商榷呢?

第一节课中,导入很自然,但在自然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纠正学生的错误。一张百元人民币有毛主席头像,老师问: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踊跃回答,但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他是中国人民第一位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绝不是第一位领袖。这是一个知识性错误吧!老师并没有纠正其错误。

其实,二年级的学生对毛主席并不陌生,知道他是一位伟人,是人们心中的好人。二年级的学生有必要去掌握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吗?可以快速浏览,没必要每字每句去读,毕竟他们真不懂这些概念。导入中,学生知道了他是伟大领袖,那么,顺势就可转入课文,带着任务朗读,然后抽生说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个环节中,王老师呈现过,但学生并没有完整而清楚讲述这个故事,而是直接转入了生字教学。当然,此处由字入篇衔接自然,是可取的。

教学中,拓展是为学习服务,但如果拓展不恰当,就会显得画蛇添足,与语文教学无关。比如,课中有这个环节: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这是课堂的需要,要求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运用“我们是哪里人”这样的句式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是可取的,但有点偏离了文本主旨。

小学低段教学,依文落实字词训练,注重表达能力训练,培养情感价值,一切都应以文本为主。比如,课末有句式训练:当乡亲们——时,就想到了毛主席。这是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文本之中。此处,进而引向“饮水思源”的思维高度,但学生说得太少,而教师代言过多。紧接着,师生放下文本,脱离文本谈英雄,谈感恩,就显得拓展过度了,就会给听者一种感觉:过度拓展,失去了语文味,思想教育味更浓了,这不是在上语文课,好像在上思政课。

第二节,以雷锋的照片导入,切合文本特质。直接入题,开门见山,一下子紧扣题目。接着,任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这是语文课的基本教法。当学生读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找出“雷锋出现在哪里?做了些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小溪,小路,也说出了雷锋做了什么。此处,任老师没并有要求学生反复读,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美感,而是出示了诗中的关键句子“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此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读这句诗,既有诗的美感,又有情感的熏陶。但是,任老师没有发现,第一次读时,学生读成“雷锋叔叔就在哪里。”而PPT上没有“叔叔”二字,最后几次朗读,学生就按照PPT读,而没有按原文读。教师没有发现,也没有纠正。

紧接着,任老师没有依文教学,采用了“寻找身边的雷锋”,如,消防员,医生,志愿者等,由此来加深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我认为,此处应该依文教学更好,比如,任老师有“写身边雷锋”的教学环节,仿写诗歌,在仿写过程中,不仅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雷锋,还能体会诗歌的美。朗读自己写的诗歌,又何尝不是诗歌的课堂呢?

任老师示范创作(仿写)诗歌,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学生在课堂中既没有自主说,也没有自主写,那么,学生心中的雷锋是被老师唤醒的,而不是学生寻找的。尽管任老师安排了学生自己写,但课堂上并没有呈现学生仿写的诗歌,这就证明学生还无法用诗歌的语言去表述身边的雷锋,更无法用诗歌去表达对“雷锋精神”的敬意。

这节课,拓展有度,既有诗味,又有语文味,特别是课末,老师推荐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依托文本,但不囿于文本,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这是课堂教学的责任,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那么,如果这节课采用问答的形式,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学生再围绕主题,寻找身边的雷锋进行诗歌仿写,然后,深情朗读自己的诗歌,着力突出“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一诗之魂,那么,这节课就更加契合主题,更加富有诗意,更加具有语文味。

第三节,这节课伊始,导入颇有新意,老师以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课堂。但是,既然是第二课时,还有必要介绍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吗?即使介绍,也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去解说,二年级的学生真的不懂。同时,周老师的PPT上写着“广安县”,我想,这是老师不细心造成的,本来县与市并不影响整堂课,但是,既然是在向学生介绍邓小平的生平,那么,就要准确,不可随意。

周老师采用了截段扣字法教学,抓关键句子进行品析,既有品,又有析,老现带领学生在句段中品析。但是,每品一处,老师代言过多,学生生成得太少,同时,师生共同归纳邓小平的优秀品质,教师没有板书,学生也没有记,完全在口中说说而己。

这篇文章短小,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品析,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全段讲的邓小平植树的过程,一系列的动词说明了什么?“扶正”一语双关。课堂中,老师有所交待,但学生没有深入文字,浮于表层。

第四节,孔老师直接入题,不拖沓,干净利落。但是,孔老师自身的语调过于高昂,导致无法与文本的基调一致。这是最大的失误。这节课,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悟情,极具语文味,应该说,这是一节真实而有效的语文课。

由于老师的语调与课文基调不入,导致整个课堂氛围融入不了文本。事实上,听者发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十分到位,特别是有位学生朗读时,明显是用心在读,我们能悟到哀情。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呢?扣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读中悟情,同时,教师准备很充分,既有视频,又有图像,引导学生进入场景,那么,就能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先抑后扬,一部分是抑,二部是扬,当师生在朗读的过程,压抑的朗读必然会引起共鸣,最后,转入第二部分,由抑到扬,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而彰显主人公的革命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写下这些无足轻重的文字,只是为了见证并记录一次教研活动。我所思的都是肤浅的,我所写的都是语文的,反省过,研讨后,记录过,就不会遗憾。当然,鄙人之拙见,权当说闲话罢了,如果所写的文字对四位老师的课评价有失偏颇,造成了心灵伤害,敬请几位老师谅解。你们可以悄悄骂我,别骂爹骂娘,甚至掏我祖坟啊!        

课,简约而厚重,便是好课。所以说,无论上什么样的课,大简至道。心若简,课必真。

阿弥陀佛!

                          2021.5.8日随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72梁木凡:A小学语文课如何开展德育——实习见闻
教师评课用语集锦
《名师语文课》读书打卡
思维碰撞课堂案例
学习名师,成就自己
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