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鸿章的人才观

浅谈李鸿章的人才观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中学 王冀迅

摘要:19世纪后半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作为洋务派旗帜的李鸿章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呼唤新型人才,于是他力破陈规,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观。他主张在育才上,改革科举,创设学堂,派遣留学,鼓励学习西学;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注重实用,注重西学,兼顾中体。虽说他的人才观也有诸如没能注意引导人才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足,但毕竟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对社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开洋务进取一格 唯才是举 西学 中体西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学西学,办企业,建海军,设学堂,改革科举,派遣留学,开创了同光中兴的新气象,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而洋务派当中,李鸿章堪为领袖和旗帜,他的贡献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还在于他在思想等方面也颇多见地,尤其是其人才观,认识深刻,影响深远,研究它,对于现在我们推行人才强国战略,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人才,李鸿章曾说过“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我想这或许能概括其人才观的两个方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简析其人才观,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李鸿章在给同治的奏折中谈到了自己的认识“洋人入中国已三十余年,驻京已十余年,以兵胁我,殆无虚岁,而求练达兵略精通洋法者,互不数观”, “军务肃清以后,文武两途,仍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而以章句弓马施于洋务,隔膜太甚,„所用非所学,人才何由而出?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有甚于今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立自强之时,非唯可忧,抑亦可耻。”⑴由此可看出,李鸿章认为洋人能够入中国“胁我”,原因就在于其“兵略洋法”之先进,其人才之优秀,而中国长久以来,以章句弓马即科举取士,已远不能适应当时的形势,“所用非所学”,当然就不能“练达兵略精通洋法”,也就不能克敌制胜了,所以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克敌制胜自立自强,不仅要“练达兵略精通洋法”,更要有精通于此的人才。总之,新型人才的培养才是制胜之实济,民族自立自强之根本。

应该说,李鸿章把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兴亡民族强盛联系了起来,把它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他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储才呢?

二 储才

(一)“开洋务进取一格”

有感于中外形势的鲜明对比,洋人坚船利炮之先进,李深感人才之重要,中国传统的科举取士之不合适宜,他说:“科目不能骤变,时文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 ,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⑵可见,他主张变通科举,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养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科举取士的导向作用,人们一直把目光盯在了儒家经典上,苦读四书五经,而对技艺采取了鄙视的态度,这样就造成了中国长久以来,科技实用人才的缺乏,尤其到了近代,中国更远远落后于西方。而再看外国,“以之黜陟

人才,故心思日出而不穷”。⑵正是由于政府社会的重视,才使得科技人才层出而不穷,所以中国要想自立自强,求制胜之实际,唯有改变观念,“鼓励作新”变革科举,开洋务进取一格,以开启风气。

具体如何开洋务进取一格呢?李认为同文馆外凡有海防省份,“应设洋学局”,课程“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器学数门,皆有切于民生日用机器制作之原",以期"所学为所用",以期利于国计民生,另外为鼓励人们学习西学热情,李还主张实行科名奖励制度,给以功名授以职位,他规定:"(学员)俾得研究精明,再试以事,或分派船厂炮局,或充补防营员弁,如有成效,分别文武,照军务保举,章程奏奖,升阶,授以滨海沿江实缺,与正途出身无异。"⑵实际上在这里,我们看到李鸿章不仅为西学实用人才的培养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之创造了一个好的用人环境,以期人尽其才有用武之地.

由以上可看出,开洋务进取一格,途径之一设洋学局,为作养人才之道.

(二)设洋学堂以培养精英.

为造就精通西学的人才,李鸿章广设学堂.他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学生多达几百人,主授西文经史算学和词章.他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等,这些学生毕业后,他"上奏朝廷,为学堂人员力求争"科甲进身"⑶,视同定以登进之阶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西学与原中学同考同等对待同等录用”,传统科举取士受到最严重打击,另一方面,学西学之风渐开,人们开始更多接触热衷西学,从而也改变了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李鸿章十分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和军事学堂的建设。他说“查泰西各国,讲究军事,精益求精,其兵船将务必由水师学堂,陆军将务必由武备学堂造就„„我非尽敌人之长不能致敌人之命。故居今日而言武备„„若仅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才,以与强敌从事,终恐难操胜算。”在旅顺口和威海两个海军基地建成后,他亲往视察,写了两句话“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才为水师根本”从中可看出他对人才是何等的重视。另外他还设立了一批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等等,为北洋海军培养了一大批文通畅博设西学的将佐。⑶

正是由于李鸿章创办的各类学堂,使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得以传播开来,大批中国科学技术人才得以培养出来。但李鸿章对人才的重视还不止于此,他还要“走出去”,那就是派遣留学生。

(三)选派学生出洋学习

李鸿章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另一方面注意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他说:“西洋制造之精,实源本于测算格致之学,奇才叠出,月新日异。”而中国仿造,由于不能探得“制作之源”,即“格致之学”,只能亦步亦趋,循规蹈矩,“随人作计,终后人也”⑷,另外,他还提到了“驾驶之法”,他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华员亦能自行管驾,涉历风涛,惟测量天文沙线遇风保险等事,仍未得其深际„„自非目接亲身,断不能窥其秘钥,”于是为了探制作之源,窥其秘钥,为了使其精益求精,多见闻广师资,还为了“以数年之久必可操练成才储备国用”,李鸿章决定选派学生出洋学习。

1871年他派陈兰彬容闳携幼童出洋学习,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学习。后又不断有幼童被选派赴美学习,到光绪元年,共有一百二十名赴美肄业,他们在美先习洋文,俟其娴熟"即就性质所近,分门别类专心研求,以裨实用。”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留学幼童学业未成就被召回国,但毕竟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出洋

留学的浪潮由此开端。

接下来,他于光绪二年前后又选派了卞长胜等七人赴德学习军械技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三十名赴英法学习驾驶制造,他对他们的要求是“务令通船新式轮机器具,无一不能自制,方为成效” “务令精通该国水师兵法,能自驾铁甲船于大洋操战,方为成效。”⑹

李鸿章派学生出洋留学正如他所说,“从此中国端绪渐引,风气渐开,虽未人人能成,亦可拔十得五,实于海防自强不无裨益。”⑺当然,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储人才之目的。诸如刘永蟾林永升萨镇冰严复等等,或在北洋海军中,或在洋务企业中为国家自立自强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不断,国家长期处于动乱之中,他为了适应新形势,勇于创新,不仅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以自强求富,还在人才选拔上独出一格,力破陈规,不仅在育才上走出去请进来,敢为天下先,还在用人上,重西学兼中学重提唯才是举。

三 用人

(一)唯才是举不重科名

在编练新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过程中,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在处理内政外交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李深感大清帝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舍“变法与用人” ⑻别无下手之方,也就是说,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内忧外患之中,传统人才即八股取士下的人才已属过时,现实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之才。因此,他一切从实际出发,贯彻唯才是举的原则,不注重出身科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为我所用。如在初建时的十个营官中,仅潘鼎新为举人出身,其他七人均无功名,其中还有二三人一字不识,但他们武艺超群,又有统驭士卒的本领因此受到重用,而成为淮军骨干。薛福成在江南乡试中落榜但才学超人,写出了“江南治理八条”,备受李青睐,从而能够在李幕府中帮办洋务兴学育才,为洋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还有盛宣怀唐廷枢,这两个人本是买办商人,但是办洋务的好手,唐廷枢创办开平煤矿由于利润颇丰产量猛增,李说它“富强之基,此为蒿矢”⑼;盛宣怀开办的天津电报总局,使线路逐步布满各省,使清廷通讯由原来的六里加急改为电报,消息瞬息万里,官商一片颂扬之声。另外还有很多,诸如丁日昌、钱鼎铭、程学启、陈鼐、朱其昂等,总之,李鸿章用人注重实用,从实际出发,唯才是举,把实际能力放在贡生进士等科名之上,凡是经世致用之才精通西学精明练达之士多能量才录用,发挥其专长。 东汉末年,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是以人才济济,统一北方,李鸿章在国家危难之际复以此为用人原则,无疑是务实积极而有效的。而其注重实际能力与才学不注重科名的作法,我想不是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吗?

如果说唯才是举是李鸿章对传统人才观继承的话,那么把人才与西学传播结合起来,就是其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了。

(二)倡导西学“才”是关键

李鸿章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制器而不得其人,则器必无成” ⑽的道理,因此他视人才为西学传播兴办洋务的关键,“平日讲求洋务机器属为留意真才”

1大力引进西方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鸿章的人才观是开放式的,他不仅注重本国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且还注意吸引外国人才来华,期以人才圆强国之梦。例如,他任用英国人马格里主持苏州炮局江南制造局的工作。任用德国都司李劢协教习克虏伯后堂钢炮,任用法国人日意格为赴美幼童洋监督,另外他还在

洋务企业学堂翻译馆以及军队中聘用了大量外国人作为技术人员监督或教习。如在天津水师学堂中天津武备学堂中以及北洋海陆军中就有大量的外籍教习受到重用。另外还值得指出的是,在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的广方言馆翻译和工艺学堂机构中,聘请了诸如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李楷理等人,在近十年中,翻译了近百种西方科技著作,作用不可低估。⑾

2强化人才西学素养

他不仅改革科举,另开洋务进取一格,鼓励人们学习西学,他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加强人才的西学培训。他奏设的天津武备学堂“最初是挑选各营中弁目入堂肄业。”他还令北洋海军各舰管带大副二副等三百余将领参加福州船政学堂的培训,其中包括刘永蟾林永升邓世昌程璧光等,另外他还派卞长胜等七人赴德学习,福州船政学堂三十人赴英法深造。

3知人善任,广揽西学专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鸿章正是这样的伯乐。他曾说:“窃谓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者,足以强国而赡军。”⑽他非常注意对西学人才的举荐和选用。沈保靖“廉正精细,博物多闻”“与洋人交涉,外和内劲,通达大体,其才器尽堪造就”李奏保其“借署津海关道,兼办机器局”。 ⑿李凤苞“学识宏通,志量还大,于西洋舆图算术及各国兴衰渊流,均能默讨潜搜,中外交涉要务,尤为练达。”李以之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出洋学生之华监督。另外还有很多,如容闳、丁日昌、吴赞成、华衡芳、伍廷芳、马建忠等人。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时局危难之极„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人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逐渐精强。”他正是将西学与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传播西学使人才无不明于洋务明于西学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西学人才的广泛选用,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洋务的深入开展,从而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鸿章一方面推崇西学,把肄业西学称为中国自强根本和“目前之急”,呼吁“士大夫留心经世者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但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这就是说,只学习西方火器之类的长技,而不改变自己的文武制度,而这在他的人才观上那就是中体西用。

(三)学兼汉宋,道贯中西

首先对于科举制度他并不是全盘否定,而只是认为,“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为了适应新形势,只不过是稍加变通,而“另开洋务进取一格”罢了。而他所设立的洋学局如上海广方言馆,在授课内容上不仅学习西文还主授经学史学算学和词章,⒀可以看出,他把传统经学仍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又如对于赴美幼童,他这样规定:“在沪局肄习以六个月为率,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昂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意,庶不至囿于异学。”⒁对于福州船政学堂出洋学生,他也规定:“(每三个月)由华监督酌量调考华文论说,其学生于间暇时,宜兼史鉴等有用之书,以期明体达用。”⑷另外,他选用官吏也遵循了中体西用的原则,以此为标准。如他在保奏陈藻如时说:“该员为实廉斡,德器深厚,识略宏通,于洋务涉历已久。”⒂而他保荐的冯桂芬不仅以著《校邠庐抗议》闻名,而且“洞贯古今,清介自持,尤究心经世之学”。他在保荐叶廷眷时也说该员“廉正朴直,条理精细,实心为公,能任劳任怨,„于洋务漕运各机宜均甚熟悉”。⒃()综上所述,李

鸿章不仅倡导西学,就是对中学也颇为重视,不过这个中学也不再是传统的八股之学,而主要是指经史词章等类,可以看出,他是去其虚饰,蹈其精华而更加务实了。他要培养的是经世致用之才,是在时局大变之时,以适应新形势的济世英才,是大清帝国危极之际能力挽狂澜的忠臣贤将,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那个儒家卫道士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李鸿章作为大清帝国的一个裱糊匠的人才观的内在东西吧。

四 评价

可以说,李鸿章的人才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形势使然,它是晚清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在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冲击下以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为原则,以自强为目的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强国战略。时值晚清,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再加上国内的动乱,使李鸿章等人认识到,中国传统科举取士人才观的落伍,于是他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请进来,走出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能够经世致用的新型人才,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他的那种开拓进取力破陈规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过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另一面,那就是他人才培养上只注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基本上没有社会科学的引进,一味坚持中体西用,这样就造成了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先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譬如军队,他过多的注意了武器装备知识技能的掌握培训,而不知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武器装备固然重要,而组织结构和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更必不可少,可这恰恰是李鸿章的军队所不具备的,于是极大的制约作用在关键时刻显露无遗,鸦片战争的惨败不可避免。 总之,李鸿章不仅认识到了人才乃强国兴邦之本,而且能从实际出发,积极广泛的选拔人才适应形势的需要。他的改革科举育才与西学结合的思想,他的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无疑都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前发展。而当今世界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我们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推进新形势下的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李鸿章的人才观不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吗? 参考文献:

1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073页 2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074页 3裴章传著 李鸿章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4 357页

4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211页 5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094页 6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212页 7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213页 8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1064页 9贺耀敏主编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 2000.6 115页 10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752页

11贺耀敏主编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 2000.6 110页 12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751页 13裴章传著 李鸿章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4 334页

14唐小轩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二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 851页 15宁波 杨嘉敏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三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325页 16宁波 杨嘉敏主编 李鸿章全集·第三册 时代文艺出版社 133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第一所大学为何诞生在天津
曹操的人才观
钱云:德才兼备,方堪重任
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张之洞
洋务运动[19世纪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的过程及其意义(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