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金柳《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

前几日爸爸打电话给我,说明年是爷爷的三周年,全家商量了打算给爷爷立块碑,让我写碑文。我说,我知道爷爷的事情比较有限,可以先写出来,完了发给他再补充。爸爸说行。挂掉电话,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爷爷去世的时候整整九十岁,那时候他已经中风数十年了。半边身子不灵便,坐在轮椅上,常常倚在门口晒太阳。尽管行动不便,他的脑子依然特别清楚,他能准确的说出我们孙子辈每一个孩子的阴历生日,并且记得准确的时辰。我工作以后,每年的五一或者十一都会回老家,带着牙牙学语的儿子去看他。

爷爷的眼睛很浑浊,但是并不花,他每次看见我都绝不会把我和堂妹搞混,清楚的叫我的名字,拉着我儿子的手,对他说一些未来有成就的吉利祝福话。儿子不熟悉这个留着光头满脸皱纹的老爷爷,被他拉了一小会儿,就挣脱了跑开去玩了。

前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爸爸打电话说你快回来,你的爷爷可能不好了。你哥也已经在路上了,你俩最好凑在一个时间短到火车站,好一趟把你俩接回来。当天晚上十一点我们到的火车站,小姑夫在等我们,我看他的表情很凝重,就问爷爷现在状况如何。他哑着嗓子,说爷爷下午已经去世了。

等到了老家所在的村子里,亲戚们都在。姑姑们和叔叔们都穿着孝衣,围坐在爷爷的屋子里黑漆漆的棺材四周,哀哀的哭。二姑说:“你们最后再看一眼你爷爷吧,专门留着一角等你们,等你们看了,就盖上了。”我没有趴在留了一个缝隙的棺材上看爷爷最后一眼,我愿意我的记忆里永远是慈祥温和说起话来有一点点磕巴的那个活生生的爷爷,而不是睡着了一样不能再叫我名字不会再看我一眼的安静的爷爷。我清醒的想到,爷爷从此再也不会给我讲故事,不会再吃到童年美味的那种一辈子再也吃不到的梨膏糖了。我把儿子抱在怀里,头埋在他身上,哭了。

爷爷有一个弟弟,十个儿女,孙辈三十多人。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从爷爷传承来的第一个美德是团结。

爷爷的十个孩子并不是一母同胞。我奶奶生了五个孩子,奶奶去世后爷爷续娶了一个奶奶,这个奶奶嫁过来的时候带了一个女儿,嫁过来以后又生了四个孩子,这个就凑成了十个孩子的十全十美。我上初中的时候为我们这个庞大的家族颇为自豪,曾经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题目都拟好了,叫《旺族》,但因为能力有限,一直没有写出来这部假想的鸿篇巨制。

和邻居家仅有两个儿子却常常刀斧相向的事实对比之下,叔叔姑姑们的手足之情常常让我引以为豪。从我记事起,就从没有发生过各个家庭之间的大冲突,并且所有家庭都没有过离婚或兄弟反目的情形。我奶奶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所以我印象里的奶奶只有爷爷后续的奶奶,虽然是后奶奶,她对我们完全和所有天底下慈祥的奶奶一样,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毫不吝惜的给我们。

有一次我闯了祸,妈妈拿着棍子满地追我,我没命的跑进奶奶的院子,请奶奶救救我。奶奶让我躲在屋里门背后,自己站在门口。妈妈径直奔进来,我能清楚的听到她急促的脚步以及联想到棍子打在身上的疼痛。奶奶在门口拦住妈妈,无论如何都不放她进来。没有挨在身上的那一顿打,至今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后奶奶和几个婶子的婆媳关系也都很好,和妈妈的关系尤其好。小姑姑和哥哥几乎一般大,姑婆在一起象妯娌,姑侄在一起象姐弟。一直到成年,他们的关系都非常好。不管爷爷在家,还是出门在外,我们这个大家庭都团结和睦。

爷爷的弟弟-----我的小爷爷患有巨人症,身高两米,骨骼发达,但是是一种病态,行动迟缓,腿长年呈青紫色。拄着拐,在二进院子的一进里面住着,和二进院子里的爷爷一家分开住,一墙之隔,独自生活,一生并未结婚。爷爷和小爷爷性格不合,偶尔还会拌嘴。但爷爷背地里非常关照小爷爷,兄弟关系也算不错。小爷爷老了以后,爷爷的十个孩子里分出三个专门照顾小爷爷,一直到终老。

如此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让我物质贫瘠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色彩。

爷爷给我们这个开枝散叶如今遍布各地的大家族的第二个传承下来的美德是善良和坚韧。

我的爷爷是一个善良的农民,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我爸爸常常说,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爷爷不曾让一个孩子饿死,这本身就可以称得上伟大。当然,仅仅靠土里刨食是养不活一大家子的。爷爷于是常年骑着一辆自行车去临近的村镇续家谱。据那本爷爷用牛皮纸包着的厚厚的《王氏族谱》所载,爷爷的祖爷爷兄弟二人来到这个樱桃满沟的村子就安顿了下来,不走了,所以我们所在的地方就叫樱桃沟。爷爷要到外面去寻找他爷爷的祖爷爷的其他的亲属。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爷爷进行这个工程的时候当然首先是出于经济,有一些有钱的王氏后人愿意出钱支持这个事情,另一方面爷爷也是在为地方的姓氏文化传承做贡献。

小时候爷爷常常给我们讲的故事都很生动,我想这和爷爷的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根本就是他的真实经历。爷爷说过,人在最渴的时候,最解渴的东西是酸辣汤。这个结论我没有考证过,但我可以想象得到,爷爷曾经过那样劳碌到极致的痛苦经历。虽然爷爷不曾跟我们晚辈讲过他吃过的苦,但是他教我们的善良让我至今都对人性中善良的东西坚信不疑。

小爷爷也一样善良,对我们晚辈特别好。他住在窑洞二进院子的第一进里,那里有一个被柴火熏的很黑的窑洞,他用烧下的草木灰做肥料种红薯,那红薯的味道特别甜,是我长大以后的经验里从来没有再次吃到过的。他在地里种西红柿,那西红柿又小又红,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所以时至今日,我都不相信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原因就在于此。

小爷爷在能干活的时间内,几乎都在劳作。他蹲不下去,所以我曾经多次看到他跪在地里,种植或者收获粮食。在能自力更生的情况下,他从不主动寻求帮助。有时候他也央我们做事,因为眼睛不好,小麦在磨之前需要捡去里面的石子,这个活他倒常常求助我们晚辈。我把小石头或小土坷垃一颗颗捡出来,放在他张开的大手掌心里。他看看这些小石头,非常满意的端详过来端详过去,好像那里放着的是一些宝贝。捡了石头,他常常会给我五分或者一毛做酬劳。当挑着担子的货郎来的时候,我就可以换上一把糖豆,外面裹了面,里面包着花生,又脆又香,装了小半口袋,一颗颗含的没味道了才吃下去。

爷爷让四个儿子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一是可以避免竞争,二是家里自耕自织的生活需要各个工种。爸爸是兄弟间的老大,凭自己的勤奋刻苦读书,妈妈在田间干活,他就坐在地头看书,后来读了师范,当了老师,是十个兄弟姐妹里最有文化,也最有权威的一个。二叔学了铁匠,三叔学了木匠,小叔去当兵。我记得老宅的大门口曾贴着一块“军属光荣”的牌匾,小时候每每看着这块牌匾,都会觉得很自豪。

小姑姑和哥哥几乎一般大,那时候爷爷已经上了年纪了,但是他认为抚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仍然在外奔波挣钱,支持她任何的决定,包括花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去郑州一家培训学校学习,尽管那根本就是一个骗局,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被迫离开,他也没有过一句责备之辞。

从爷爷传承下来的第三个美德是孝顺。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爷爷讲的故事的中心常常是如何做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王祥卧冰”,一个是“拉荆笆”,前一个故事是孝子王祥为了生病的后母冬天时候想喝鱼汤,用自己的身体在冰上凿洞钓鱼。后一个故事是儿子用荆条做了席子把年迈的父亲拉到山上抛弃,孙子提出要把席子带回去以后用来送自己年迈的父亲上山。这些故事镌刻在我的心上,时至今日仍然记忆犹深。

爷爷中风的十年里,轮流住在儿女们家里。当时大姑已经六十岁了,和姑父每天下地干活,早出晚归,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公公两个老人,一边在地里拔草耕种。劳动和照顾老人兼顾,时刻都不曾懈怠。

从爷爷传承下来的第四个美德是乐观。

我小的时候,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都并不好。爷爷奶奶住在二进院子里面一进的窑洞里,我家很早就分出来了,屋子就在隔壁,是爸爸花了八块钱从邻居手里买来的,中间只隔了一堵墙。当时二叔也已经搬到附近的一处院子,三叔要结婚了,爷爷就在院子里盖了一间青砖平房,让三叔在里面结婚。小叔要结婚了,三叔就搬到侧面的一间窑洞去,把砖房给小叔当婚房。我还记得是我给穿着一身喜庆的小婶端的洗脸水,她给了我一个红包。小婶一说话先咯咯地笑,这也成为她的一张最显眼的名片。这种风格正和整个家庭的精神面貌相契合。

就是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爷爷每次外出回来依然会给我们这帮孩子带回好吃的糖果,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深的是一种包在一张大纸里的绿色的扭扭糖,薄荷味的,又甜又清凉。在当时那种整体苦痛的经历里,有爷爷口袋里常常变魔术般出现的甜甜的诱惑,整个童年记忆都变得至为美好。爷爷对待艰辛生活的乐观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使我在所有的困境里都从不气馁,从未放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我看来,我的爷爷不仅乐观,还特别睿智,像个英雄,更像个超人。爷爷有一种神奇的白色粉末,装在一个小小的瓶子里。我们小孩子多,常扭扭打打,或者磕磕碰碰,谁流血了就去找爷爷,他就从小瓶子里倒出一点粉末撒上去,血立刻就止住了。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对即使赤裸裸的生活也常常保持神秘感,这也是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一直保持前行姿态的基本动力。

爷爷的葬礼特别隆重,所有的亲人们都回来了,都从四面八方聚齐在爷爷的灵堂前。儿子披麻戴孝,重孙子十字披红。爷爷的灵堂搭建在老家的地里,绿绿的麦地一侧是专门请来的厨师军团,浩浩荡荡的车辆排满了整条土路梯田的两侧。

表嫂对她从小在城里长大即将去美国留学的女儿说:“带你回来看一看,以后不会再有机会看到这么大的阵势了。”的确,爷爷故去以后,《王氏族谱》再将不会有鼎盛时期的枝繁叶茂,但散落各地的爷爷的后代们,会将从爷爷传承来的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黄金柳,80后职业辣妈,爱码字,爱生活,爱阳光,爱家庭。心情好了就写字,心情不好就画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扭秧歌的四奶奶
童年趣事
二 爷 / 文: 袁建军
家乡的地扎窑 张新玉
【来稿选粹】黄金堂|​​​乡村旧事
过生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