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中的一种诡异心理效应,没有家长不熟悉仍深受其害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韩寒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育儿路上也是如此。有些事情很多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好,但仍阻止不了孩子继续受伤害,这种伤害的背后,叫“一不留神就犯了”。

我的舅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说她的妹妹阿兰很多年前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的老师担忧地跟她妹妹说:“你的儿子很聪明,但就是太好动,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多动症,你赶紧带孩子到医院治疗吧,别耽误了孩子。”放下电话的阿兰忧心忡忡地带孩子去了一趟医院后,孩子的症状不仅没减轻,似乎……还加重了。在家里一会玩积木、一会玩飞车、一会折腾橡皮泥……每件事情的切换不超过10分钟,看动画片总是坐不住,一会要吃零食,一会要模仿电视里打斗跳跃……

阿兰的老母亲从农村出来,老人家在家里当了几十年的驻村医生,她把医生的诊断当诅咒,她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她的女儿继续带孩子治疗多动症,到底老太太成功了吗?幼儿说稍后再告诉大家。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标签效应”,孩子一旦被贴上某个特征的标签并且毫不怀疑地接受后,孩子的一切行为便会朝着这个标签靠拢,直至所有的言行举止和表现出来的品性跟这个标签相一致。

你怎么看待孩子,其他人也会这样看待孩子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森汉恩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假病人实验”:

他召集了8个精神健康的人,包括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还有1名家庭主妇, 他们跑到精神病医生面前说他们有严重的幻听,毫无例外地,这8个人都被医生诊断为“狂躁抑郁症”继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到了精神病院的8名“病人”没再装病,无幻听,其他言行也表现正常。

但匪夷所思的是,“病人”们这些正常行为却被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冠以“症状加重”的结论,比如正常地跟人聊天、做笔记等被认为是妄想症状。到这8名“病人”要求出院时,他们毫无例外地被贴以“精神病”的标签,他们被劝说不要出院,即使出院也一定要服药。所以正常人如果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后果堪忧。

同样地,父母对孩子的“标签”,也会左右着旁人对孩子的评价。除此之外,这种“标签”还会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即使这些孩子一开始不具备标签所表示的特征。

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家克劳特也做过一项“慈善”实验:

他召集了一班人捐款,并且把他们分成ABC组,前两组依次被冠以“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C组没做任何评价。在第二次捐款时,A组捐款的数量比其他两组都多,但B组捐款的数量比C组少。

成人都会受别人“标签”的影响,更何况是一些年幼的孩子呢?相比之下,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成熟、敏感,好的标签能让他们印象深刻,帮助孩子往积极的方向成长;负面标签不仅伤害了孩子,更让人担忧的是受“标签效应”的影响,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会与标签越来越接近,直至完全符合。

一般常见的父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类似话语有下面这些,看看你对孩子讲过吗?

你总是冒冒失失。

你的脾气真坏。

你就是爱挑食。

你的性格太内向了。

你反应迟钝。

这孩子有点固执。

他是个坐不住的家伙。

小气鬼,太吝啬了。

她不擅长数学。

她不爱说话。

我的孩子缺乏想象力。

你是个毫无创意的孩子。

你总喜欢搞破坏。

他就是让人不省心。

她天生粗心。

你这个没责任心的小孩!

你怎么总喜欢哭?

你真是一个白眼狼,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

他玩什么都输不起。

她不爱卫生。

你是个懒惰的人。

老师说她缺乏协调性。

他是个贪吃鬼,什么都要吃。

她不懂珍惜,爱乱花钱。

我的孩子做事说话不经大脑。

……

有父母问,如果曾经给孩子贴了负面标签怎么办?

少数的量变不会导致质变,即偶尔无意说过是没关系的。最糟糕的莫过于那些明知道不对的父母,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犯,一次又一次地后悔,却仍旧不能摆脱给孩子贴各种负面标签的坏习惯。否则,只要父母意识到错误,及时停止便不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果父母的教育像池塘里的莲花,即使有时候沾染了些少污泥,但丝毫不影响莲花的圣洁。

突然想起小时候跟奶奶一起住,6,7岁时给生日的奶奶做了一碗蛋花汤,当时太着急端着给奶奶,一个踉跄汤洒到了奶奶身上,结果奶奶被烫伤,加上年纪大病得起不了床。我被家里的叔叔婶婶骂“不孝顺”,当时很难过地躲回自己家,不断自责,以往惹奶奶生气的种种情景也如电影般在我头脑中播放,越回忆越觉得自己是个不孝顺的坏孩子,也没脸去看奶奶。

后来有亲戚说奶奶在找我,我过去后看到她满眼睛的眼屎、头发乱糟糟,便搓了毛巾帮她洗脸、梳头,当时我做这一切时,心里是别扭的,因为觉得自己在奶奶心中也是坏孩子。正好邻居大娘来看奶奶,称赞我很孝顺,奶奶也笑咪咪地说我是她所有孙子孙女中最孝顺的一个。当天晚上,我回到爸妈家又将所有的被褥衣服搬到了奶奶家,踏实地照顾起奶奶来。

所以,一个孩子被贴上标签,如果孩子不认同的话会伤心难过,继而拒绝做出积极的行为,时间长了会深受其害,假的也便变成真的了。如果你想让孩子按照你所期望的积极方向成长,那么就尽量多给孩子贴正面的标签吧,比如“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很勇敢”、“你学习很认真也很努力”……常常在你的脑海中翻找美好的词汇往孩子身上贴,慢慢地你会惊觉世界的美好。

当然,标签效应看似有点诡异,但其实也没那么诡异,因为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比如不会让一个愚笨的孩子贴上“聪明”标签后变成一个天才,但它确实存在力量。不用说是心理学家,即使是那些了解心理学的家长,也忌讳对孩子做出这种负面的行为。

咱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阿兰的老母亲竭力反对继续把孩子带往医院治疗多动症,后来阿兰和阿兰的家人也接受了老岳母的看法,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如今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阿兰常常非常感激已经去世多年的老母亲。

如果当初这个孩子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长大,现在肯定不会是一个能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出色的年轻人了。

这种诡异的心理学效应,如果家长很熟悉仍深受其害,该是下决定的时候了吧?

本文关键字:标签效应、家庭心理、亲子育儿、负面标签、早期教育


作者:小黄妈(公号:bb-edu),二胎妈妈、心理咨询师、专注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绘本自学来的漫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为您的爱贴上“适宜”标签
自信的孩子最成功的 扔掉孩子负面标签 一
谨防“标签效应”
为何中国孩子都是“笨”大的?
心理学家: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也一样
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