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影视业的反思

这些年,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对版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经济发展,影视业商业化逐渐形成,资本也越来越雄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等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影视业火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影视业真正地兴起了,相反,很大程度上是“虚火”。简单地说,过去我们还能数出很多经典,现在呢,越来越难出经典了,反而是烂片烂剧铺天盖地袭来。

很多人讲,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技术没跟上,还有就是剧本是硬伤。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原因,像特效技术之类的高科技确实需要争取加强,剧情确实也需要合理安排好,但是我们有几个问题比这两个更严重的,更需要改变的。

第一点就是从业者的心态问题。目前大家都过度重视商业化了,而忽视了内容的质量,一切从速,很多细节都不注意,甚至通篇不在乎细节。很多从业者、投资者,只在乎圈钱,只在乎票房号召力,过度追求偶像文化,常常请些大牌明星来演,但是请来的人又是花瓶,没有演技,结果口碑就砸了。另外一方面,演技好的演员,却难以出名,很少人请,得不到重视。的确,商业化是需要的,因为这是市场需求,但是盲目商业化,连质量合格线都达不到,只会搞砸事情,毁掉整个行业。我们很缺,很缺匠师精神!

第二点就是无视观众的需求。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道德观、价值观都可能会跟着改变,相应地,人们的欣赏水平,口味也随之变化。不可否认,当下的国人,比较心浮气躁,热衷好莱坞大片,但是现在的国人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观众了。大家的欣赏水平总体上是在提高的,现在大家更喜欢观看有深度、有新意、比较忠于原著的作品。但是呢,这种变化,很多中国影视人没有发现,更没有把握好,反而在不停地恶心中国观众。比方说改编原著的事情,普遍地大家喜欢符合原著精神内容或者主题的东西,很多编剧跟导演却偏要把原著的核心东西改偏,甚至加进去一些自认为原创的东西,搞得不伦不类的,毁了经典。

另外一方面,有些ip都改烂了,大家都审美疲劳了,还在不断出。像西游、还有金庸的作品,之前已经出了几个比较好的版本,就没必要再出了,大可去挖掘新的ip--有人却偏不信邪,还要拍,而且绝对要拍得跟前面几个版本不一样,大改特改,雷得不要不要的。试问,已经翻拍多遍的ip,有哪几个有好口碑的?如果是像《封神》过去因为技术条件限制,现在翻拍,特效还有细节上不足的地方补上,较之前的进步,剧情又不乱改,这种我们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如果是乱改一通,连基本的商周矛盾明线,截阐矛盾暗线都打乱了,主演调成原著中的次要人物,人物的基本属性都改了,全部乱套了,观众能买账吗?第一次翻拍的东西,水平跟原版持平,大家骂声会比较少,顶多说你只是合格的作品;如果改进原版不足的地方,观众也许会给与好评,口碑会上去;如果是第二次翻拍,水平没比原版高,观众会骂一会,然后慢慢骂声会少了;如果是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翻拍,水平没长进,或者水平下降了,大家会一直骂,骂得越来越凶。很好理解、很普遍的规律,难道从业人员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剧情本来是可以的,但是硬扯上经典,分分钟钟变成雷剧。举个例子,一部讲孙悟空跟妖怪穿越到现代,相爱相杀的电影,雷到不行。反思一下,如果把孙悟空跟妖怪的设定,改成别的,写成一个创新的穿越故事,演员的演技再琢磨一下,至少也可以成为合格的作品。在过去,无厘头恶搞西游,我们还能接受,那也是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你创新的东西必须是闪光的。第一部火了,有闪光的爱情故事、经典台词跟情节,大家还可以接受。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一直出,搞不出新意,还要拍,简直就是浪费资源,而且搞得大家都审美疲劳了,听到这种题材的片子,第一反应就是反感、恶心,如果出了一定要多挑刺、多骂骂。笔仙、碟仙每年都要出几部电影,还没恶心够中国观众?事实上有那闲情,为什么不去投资一些新的、好的ip呢?别说是怕风险,是你们根本不愿意花时间认真去专研艺术,每天只想着拿现成的东西,少动脑子、少费力就能圈钱的东西。

第三点就是作品缺乏艺术性跟深度。第一点、第二点都做好,一般的观众可以认为你这个作品是合格的作品,但是这点没达到,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成为上乘之作。对于欣赏水平较高的观众,更是你这个作品是不是烂片的关键。显然,我们的编剧跟导演,多数都不够走心,情节很多都是过场子的,甚至台词都是枯燥无味的,通篇下来感觉就是同一种语气同一种性格的人在演戏在说话。《三打白骨精》无疑是最佳的反面教材,里面的台词,给人的感觉,全部都是编剧在说话,让人很是无语,我宝宝看了3分钟电影就嚷着要回家了。

还一个是深度的问题,如果要进入上乘之作的范围,一定是从这三个方面其中一个去选取题材或者把握主题:一是宣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二是批判假恶丑,抵制负能量;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状态的反思,尤其是人性矛盾、既往价值观的思考。作品的精神偏离这三点,或者表现不足,都成不了好的作品。比方说郭敬明的作品,文笔确实很好,但是达不到这三点其中一点的要求,所以绝对成不了大师。电影《小时代》通篇表现了很多追求物质、拜金主义的东西,又不去批判,不要说没有深度,连基本的价值观都不正确,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口碑呢?而且当下中国人,确确实实是比外国人更反感拜金主义,千万是不要无视观众的这个心理特点或者需求。顾客是上帝,观众是影视业的上帝,观众需要什么东西,一定要把握好。

第四点就是缺乏时代感。是的,很多作品都是跟时代脱节了,很难引起共鸣。很感激老一辈的艺术家,还在坚持功夫片,宣传国粹。但是除了功夫,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挖掘,或者说有必要挖掘的东西。比方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跟继承、发展,这是我们国家所欠缺的,很多人却认为这类题材艺术性够,但商业价值不够,不愿意投入;再比方说反战题材的,很多人怕扯上政治,不敢拍;再比方说,目前国人缺乏的理性思维,类似反思的电影也很少人去挖掘;再比方说,医疗改革、百度莆田系之类的漏洞,一说这个题材,很多导演、编剧就怂了,不敢拍;还有拐卖儿童的现象,拍得也不多,有的也只是把精力放在表现亲情上,很少反思背后根本原因,这都是这类题材欠缺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有很多东西可挖掘的,艺术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影响于生活的。如果拍来拍去,都是那些老套剧情象牙塔的爱情故事,说明从业人员没有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眼界太狭隘,更不用说能产出什么好的作品。过去那种为赚钱而拍戏的思维,早该抛弃了,大家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已经是很难再被糊弄了。所以还是要老老实实,重拾当初的匠师精神,好好挖掘这个时代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需要改进的一面,以艺术的眼光来创作。

第五点就是不重视基础建设。也许有人不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会说不对啊,现在很多演艺界高层都挺重视演艺业的基础建设的,还想着创办专业的学校,重点培养编剧专业。我认为这些投入必要,但是流于表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投入的。编剧确实是我们的不足,但是前面说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正规学校培养出来的编剧,文笔跟创作能力可能会比较好,但是,远远还弥补不了艺术创造的缺口。有些东西只有对生活体会深刻的,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才能从原型中提炼出艺术形象,串成艺术作品。学校出来的编剧,自然是不可能把社会每一种酸甜苦辣都体会一遍,局限性也就出来了。所以很大程度上,要去文学作品中取材,要依靠文学家们提供素材、原本,才能满足这一缺口。良心编剧要有,但是良心作品我们更缺。纵观这几年,版权得到重视,文学有一定程度兴起,但是却因为重重原因,出不了好的ip或者,合格的ip很少--这就涉及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了。

互联网普及,导致传统的文学媒体、报社、杂志社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大家都不得不网网络文学转型。但是这个转型有点问题,兴起的是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小说,而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学衰弱了。退一步讲,任何国家的文学,少了诗歌,艺术性往往会下降。曾经我们国家是那么多诗社、流派,一直演变到80年代,再之后就很难有发展了,甚至说完全没落了。虽然还有人在坚持,但是辉煌不再,读诗的人越来越少。放到电影、电视剧里讲,少了这些,很多类型的片子都会逊色很多。撇开这个不说,网络文学,80%的流量都在玄幻小说上,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而且,还有几个很怪的现象,写网文要成名,必须要作者先去刷流量或者投票,才会有人看;必须把握读者心理,让读者读完觉得爽,剧情套路都差不多,而不去兼顾作品的艺术性;网站发展越好,作者的地位越低,分成越低,原先28分成变成37、46分成,接着又变成55分成,有些更过分的64、73分成的都有,严重打击了作者的积极性。不当如此,网文还刮起一阵“垄断风”,小网站活不下去了,作者投稿的选择性没了。再后来更要命的事情来了,网站打起作者各种版权,漫画改编权、游戏改编权之类的都要插一脚,分成大部分网站收走,有些条款甚至完全“没收”了个别版权。

快餐文化流行,封死了其他文学的路子,也浇灭了作者创作的热情,部分人没坚持住原则,反而加入了快餐文化阵营。中国文学的没落,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我们是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杀一杀快餐文化这股歪风邪气了。我呼吁,有识之士,有担当的人关注这块。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就是建议某些人可以投资网文这块,加强诗歌、散文之类其他文学载体,多招些专业的编辑,好好去挖掘里面好的作品。每个导演、每个演员都天天再喊没好的剧本,试想一下,不播种,不管理,怎么可能会有收成呢?反思一下香港电影的衰弱,从来都不注重培养继承人,动不动就请大牌参演拉票,又非常喜欢跟风,不去研究市场,也不咨询下专业影评人的意见,乱砸钱乱改剧本乱请花瓶,再这么下去,还不赶紧清醒一下,真要死掉了!

当下中国的演艺界、文艺界乃至其他行业都很缺匠师精神,这个概念不是日本人发明独有的,我们的老祖宗从来一直都在传,只是到我们这一代似乎断了,传得少了。鬼手王保和就是一个好例子,他表演的三仙归洞甚至放慢镜头都看不出破绽。这是下过苦功的,但是现在没人能继承这项绝活了。我们的从业人员不愿意吃苦,不愿意花心思去挖掘民间这些好东西,实在是一大遗憾啊。去年,我们申奥的片叫《滚蛋吧肿瘤君》,虽然是合格的,但是认真去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部片子其实题材很好,但是没拍好。第一个问题,喜剧元素偏多了。虽然这部作品是想表达乐观的精神,而且喜剧元素多点,能带来不俗的商业效应,但是这样做,减弱了戏剧冲突,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癌症的病人,特别是晚期,经过化疗、放疗的,机体各方面机能都是下降的,身体消瘦、面色晦暗、寝食难安。显然这部电影没处理好,从头到尾主角的面色都挺好的,甚至可以说面色圆润,一点也不像癌症晚期的病人。病房亮堂堂的,光线也没去思考怎么调整,加上喜剧元素的加入,就很难把观众的情绪带入电影里,很难感动人。很显然,这部电影的导演演员编剧是没认真到医院去观察的。还有一个问题,我很纳闷,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电影电视剧,一旦是讲癌症病人化疗放疗,都会剃光头,非常光滑的头。事实上,大部分医院,特别是中国的,肿瘤科都有备一把电动理发推子,给患者理发--当然也有叫患者自己到外面理发的。不过呢,很显然,很少人会把头理得很光滑,除非是特地去刮,大部分的做法是理得非常短的发。后期可能会慢慢掉光,变得看起来光滑,但是实际上头皮跟正常的光头不一样,较难看一些,甚至有些像死掉的树皮。假如他们注意到这个细节,给头发特写,描述头发慢慢掉光,最后变成光滑的秃头,这样就比较真实了。而且前面说了,后期病人是非常痛苦的,要写实的话不可避免地去表现这点。我曾经在放射科实习的时候,就见过一个30多岁乳腺癌晚期的女士,坐在轮椅上,家属推来检查,整个人完全不能自主运动,手脚都是软趴趴的,所有动作要靠家属完成。她脸色很晦暗,就像算命先生或者中医所说的,印堂发黑,中气已绝。家属告知,她已经完全不能进食了,营养全部都要靠输液,所以脸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塌陷,反而是略肿的。检查过程中,她还吐了2次,呕吐物都是未消化的液体。她说话都没办法说清楚,当时感觉她那时是求生不得,求死又无法表达。这位女士,虽然事业有成,得病前是个女强人,丈夫也不离不弃,但是当你看到这等遭遇,不免同情唏嘘一番。假如导演是按照写实的风格,好好琢磨这些真实病人的细节,想必是要加分不少,获得提名也不是问题。

匠师文化,追求的是真实、精益求精的从业操守,我觉得我们这点很欠缺,急需改进。我们习惯了拿来主义,但是不愿意做个真实的农民,好好去刨地、播种、除草、施肥。至少,目前影视业,大部分的审美观更倾向于写实,希望大家创作的时候不要乱加那些太虚的东西,唯一要加的就是那份诚心,对艺术的追求,匠师精神的传承。我们不能再昧着良心乱拍片子了,是该好好出一些有诚意的艺术品。

希望此文对大家有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影视舆情研究: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影视作品?
【鹰眼头条】是时候给武侠剧来场“大手术”了
票房、演技、剧情、创意都注水,影视行业为何不能以真面目示人?
从群众中来,就能到群众中去?
一袭不合时宜的白衣,是IP改编中无奈的痛
《泡沫之夏》首播收视低至0.3 制作模式和行业风气难破翻拍窘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