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静悄悄的革命》(一)

读《静悄悄的革命》(一)

|潘丰洁

很早就听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一直觉得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难读,所以没有勇气开始。在教学中一直践行共同体,光有形式还不够,要找到源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利用假期时间,拿出本书读一读,如获至宝。原先我认为懂得的道理,在实行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在书中都被诊断出来了。第二次看是和教研组的小伙伴们一起看,下面就第一章的内容,我做一点梳理和分享。

主体性神话

教室里的风景,应该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当下,我们还处在传统师为主教学往先学后教、学为主的课堂过渡。日本的课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学为主的课堂。但这样的课堂出现了一个问题——“主体性神话”。从学生主体出发,自主学习没错,但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理想化,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是有问题的。这种主体性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小手林立,非常活跃,实际上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

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假象?因为形式主义,只注重表面,课堂以发言为中心。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手势的运用。手势只有赞成,反对,提问三个意思,把价值很高的模糊的多义意见忽略了。这种多义意见,正是个性多样性的意识。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样,喜欢大声、清楚地表达观点的学生。在佐藤学看来,反而那些踌躇不定、没有把握的发言是很有价值的。他说,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

学生是从小声的不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高中,越往后越能活泼明确的发表意见,这是正常的成长。反观我们的课堂,小学闹哄哄,初高中静悄悄,以前想想是正常的,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可现在想想,人越长大思想越成熟,语言表达能力越强,不是更应该有话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呢?

还比如“上课、起立”,站起来发言,指名回答,这些在佐藤学看来都是想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他建议我们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出来,在组织发言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这节有两个重点,一是润泽的教室,学生之间是安心,信赖的关系。耸耸肩,不能发言,也能得到同学们尊重课堂是柔和、温暖、安全的状态。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这有点难懂,我是这么理解的。比如语文教学中,先有阅读课文的行为,阅读完学生被唤起某种印象,这种印象是油然而生的,所以称为被动的能动性“被动”指的是教师提供的文章或者数学题目,“能动性”是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反应,“应对”是反应后做的思考,或者措施。

被动能动性——应对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礼貌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学生倾听比发言更重要。只有教师营造安全柔和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传达应对的信息。

应对型教师的身体和语言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接纳学生的发言,带着欣赏体味的态度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想我的下一步做什么,心不在焉听学生的发言,或者只赞许符合自己教学进程的学生发言。想起自己当老师的第一年公开课上,就是这样的,一直想着自己的进程,哪管生成不生成,连评价语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更新,倾听不只是倾听发言内容,而是听学生发言时的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这和我们所认知的倾听实在有差别。我们听学生发言流利不流利,精彩不精彩,对我的教学进程有没有帮助。这里的倾听,把学生的心情、状态都放进去了,教师听时与学生发生共鸣。我们实在忽略太多,课堂才会有越来越静悄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学的字理“學”,上半部分,第一个×是表示祖先的灵,是说学生和文化遗产的交往;第二个×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的两侧是大人的手,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共同成长。教师是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人。我的教学局限在单方面的,是老师对学生,点对群体。学生不是集团,学生是个体,所以不能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长期以来没有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就相对冷漠,我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了,对其他同学漠不关心。或者只是周边同学小团体活动,不能关注到教室里角落的同学。

如果每个学生相互作用,理想状态就是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书中有两个比喻很有趣。服装裁剪我的第一想法是量身定做,从学生个体出发。是的,但除了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还要回归到学生个体。就像做衣服,裁量之后,衣服做成,要穿回到人身上的。对应到教学,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还要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应对,他们的反应,才能反馈出你的设计是否真的合适。看来,一次公开课活动,上课环节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课后的反思和讨论。

交响乐一般的课堂,关注学生是怎样通过活动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交响乐队的乐器各式各样,但共同演奏的声音是和谐美妙的。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想要有交响乐式的效果有两个秘诀,一是“连续性地询问”,把学生与教科书,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二是“异向交往”,不同的声音,每个答案身后有自身的逻辑世界。书中豆太的例子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

组织相互学习有一个前提,就是与学生息息相通。书里举了一个蒲公英教室案例,这让我想起我们在做的百草课程,番薯课程、小神农种植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交往的机会,为以后润泽、交响乐式的课堂打下基础。

第一章结束。这是一本值得仔细研读的好书,实践共同体不再是雾里看花,知道背后的理念,更加有动力有方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静悄悄的革命(5)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共11篇)
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
为什么中国的课堂,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吗? | 好书推荐
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教育是慢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