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218-222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广西凤山县中学


    要:

核心素养是国际社会近些年提出的教育理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阅读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语文阅读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阅读素养包括很多方面,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作者简介:廖家杰 (1971—) 男, 壮族, 中学一级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5日

Received: 2018年6月25日

2013年5月, 由教育部授权, 北京师范大学承担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评价”, 2016年9月13日公布研究成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 (一) 文化基础:1.人文底蕴 ( (1) 人文积淀 (2) 人文情怀 (3) 审美情趣) , 2.科学精神 ( (4) 理性思维 (5) 批判质疑 (6) 勇于探究) ; (二) 自主发展:3.学会学习 ( (7) 乐学善学 (8) 勤于反思 (9) 信息意识) , 4.健康生活 ( (10) 珍爱生命 (11) 健全人格 (12) 自我管理) ; (三) 社会参与:5.责任担当 ( (13) 社会责任 (14) 国家认同 (15) 国际理解) , 6.实践创新 ( (16) 劳动意识 (17) 问题解决 (18) 技术应用) 。[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批判性吸收核心素养国际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和合理成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是,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对于各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的建设扩大视野, 也是对于之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厘清和超越。

2017年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之下,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修订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 比较2003年颁布的实验版有明显不同, 其中之一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为本, 推进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改革, 并且提出了初中、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从1956年开始, 我国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核心能力, 以后又逐步地对这四个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行细化。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 阅读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家常事”, 阅读是人生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 阅读与前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中的不少方面有交集, 因此,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究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学科素养、阅读素养的要义

“素养”一词, 词典上诠释:平日的修养 (能力) 。21世纪国际社会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修订版) “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把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财产的宝库, 也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行轨道上的里程碑,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的总账, 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 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受用”, 同时他又说:“历史愈前进, 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 书籍愈浩繁, 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 却也是一种拖累, 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阅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中学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应有以下要义:

1. 阅读文本的种类和数量

一个人获取知识经验智慧有两种途径:一是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人的生命和实践活动范围是有限的, 书籍承载人类的思想智识经验, 多读书才能增加“生命的宽度”, 阅读文本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 阅读的面度和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语文素养, 就是所谓“读百卷书, 行万里路”。

中学生语文阅读面度和量度分析: (1) 课文:课文, 是作为阅读示范、练习之用的文本;初中、高中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相当的量, 有不同的体裁和不同领域内容知识;学生一定要全部地反复地诵读课文, 不断地积累阅读经验, 为课外阅读延伸奠基。 (2) 课外书籍:2017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高中要求“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 (3) 其他阅读材料:比如:网络信息、电影电视字幕、广告以及各种张贴, 凡是有文字的地方, 中学生应该关注。

2. 阅读的目标指向

因年龄、身份、工作性质、文本等方面情况不同, 阅读的目标指向有所不同。成年人阅读的目标指向可能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术研究、娱乐欣赏等等, 比如:宋代苏轼提出专一目的读书法, 他读《汉书》的过程:一遍学习“经世之道”, 二遍学习“用兵之道”, 三遍学习“人物和官制”……中学生阅读的目标指向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1) 中学生阅读文本同时需要或可能实现的目标任务比较少, 因为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雏形阶段; (2) 课文阅读的目标指向大多是由教材或老师指定的 (教学目标) , 初高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示范练习; (3) 课外阅读的目标指向很多还是课文阅读的类型延伸, 但是, 学生有自主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设置和实现多种目标任务。阅读有目标任务, 阅读的目标任务愈多, 并且阅读的目标任务成为个体自觉, 说明阅读素养愈高。

3. 阅读的方法习惯

中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 比如:精读、泛读和浏览;用笔指读, 圈点勾画注, 写读书笔记和心得;朗诵、默读和背诵;勤查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制订读书计划, 坚持每天多少字的阅读量, 等等。

读书有法, 读书无定法。当习得的方法成为定式时, 就形成了习惯。习惯就是人积久养成比较牢固、不易改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习惯是成就学习的法宝。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

二、对中学生阅读目标指向的阐述

宋代苏轼《又答王庠书》:“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尽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如果说书籍是大海, 那么阅读就是从大海里攫取养料。前文从阅读文本的种类和数量、阅读的方法习惯和阅读的目标指向三个方面描述阅读素养, 无论阅读哪些种类、多少数量的书, 有什么阅读方法习惯, 如果没有设定一定的目标任务, 或者预设的目标任务没有实现, 那么阅读活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至少说那不是真阅读, 因此, 在这里还需要深入探讨阅读的目标指向。

胡适先生说:“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 因为书是学问智识经验的记录, 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遗产;第二, 为了要读书而读书, 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 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阅读的目标指向是多方面的, 阅读目标指向的设定和实现, 与文本、读者的需要、读者的兴趣爱好、读者的年龄层次文化基础等方面有关, 当然也有一些阅读的价值效益并不是预设的目标指向, 而是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收获。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阅读目标指向也应该从这三个角度解析。

1. 根据不同体裁类别文本, 确定阅读目标任务

比如实用文, 实用文格式固定, 语言平实、规范、典雅, 阅读的目标任务要符合这类体裁的特点。例如《别了, “不列颠尼亚”》 (初中, 八年级上册) , 根据新闻体裁的特点设计这样的阅读目标: (1) 这则新闻报道什么事实? (2) 在文中找出这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 在文中划出体现这则新闻“真实性”的要素; (4) 标题“别了, '不列颠尼亚’”和结尾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又从海上去”的含义。文学作品艺术性较高, 意思蕴藏, 阅读时需要更多的把玩品味。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点有两大方面:1.思想内容:词句义、段意、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意象、意境、思想内容评价等等;2.艺术形式: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音韵等等。初中、高中考试文学作品阅读也都是从这两大方面的鉴赏点设置考点的。

2. 结合具体学情, 选择阅读目标任务

“教师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去探究、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深入解读所教学的课文, 体会文本的重点、难点, 推测学生学习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这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情感存在一定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阅读是学生、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展开对话且逐步靠近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有个性, 有独到之处”。[2]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阅读的目标任务是针对学生大众而言的, 具有普遍性, 实际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点等学情设置阅读目标任务,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有个性, 有独到之处”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候如果设置的阅读目标任务在学生的兴趣点上, 从此切入, 还可以牵引其它阅读任务目标的实现, 比如:阅读《红楼梦》, 学生对文中的饮食方面内容感兴趣, 这样阅读就从“饮食”开来。《红楼梦》共写了一百八十多种饮食, 四大家族可谓烹牛食虎, 从文中丰繁的饮食描写, 可以折射出社会环境、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内容。

3. 设置和实现阅读任务目标多或少涉关阅读素养

学生课文阅读设置的目标任务比较多, 因为课文是阅读训练的范本;课外阅读以自己的基础、兴趣等设置目标任务;不同年龄阶段 (学段) 设置的阅读目标任务的内容和数量不一样。能够进行精读、泛读、浏览, 这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成熟度标尺之一;这三种阅读方式的目标任务数量是不一样的, 精读是字斟句酌, 泛读是一目几行, 浏览是走马观花。能够精读一本或几本书;或者一时间在浩繁的书堆中, 随便筛几页翻翻, 哪怕是一段几段一行几行, 或者是目录、前言、后记、书 (篇) 名, 能够迅速地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这是一种素养。

4.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阅读实际上是心理运动, 阅读活动是对读者感知、注意、记忆、意志、思维、联想、想象心理品质和情感、情趣个性心理方面的砥砺和历练。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

进入21世纪, 由于科技信息化浪潮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文化多元化的要求、职业全面流动性的要求和全球竞争性的需要等等深远背景, 国际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新内容。[3]“核心素养的功能在于服务人文主义教育, 其核心在于实现个人的能力、尊严和平等, 其特点在于强调个人的终身发展和整体资质的提升,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经济和环境与个人共生, 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4]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呢?

1. 中学生应该多读书, 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有6册, 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有5册, 选修有16册。教材安排的阅读文章篇目数量不多, 并且大多数篇目是文学作品, 只有少量的实用文和科技文。教材这样安排的考量是: (1) 中学阶段学生精力和学习时间有限, 不能读过多的课文; (2) 课文之“课”字的涵义是:示范、练习, 作为阅读教学示范、练习之用的文章不宜安排过多; (3) 语文学科的语言性质定位, 教材安排大量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对于语言学习具有典型性。但是, 这样安排也有弊端:课文篇目总体量少, 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阅读口胃;课文除了文学作品量比较多之外, 其它体裁的文章比如语体文、实用文、科技文的篇目量比较少, 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 增加智识,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还必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补充。

在科技高度发展和各学科分类不断细致又不断融合的今天, 语文学科是最彷徨的, 语文不单纯是语言学, 语文又不等于文学, 语文与所有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书目分类法》是20世纪西方一部大型综合性文献分类法, 其对文献基本分类体系如下:A.哲学、逻辑、数学与统计;B.物理学与应用物理;C.化学与材料科学技术;D.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地理学;E\G.生物学;H.人类学、人类生物学、医学;i.心理学;j.教育;K.社会;L.历史;P.宗教;Q.社会福利;R\S.政治学与法律;T.经济;U.技术;V.艺术;W.语言与文学。在这里列举文献分类体系, 并不是要求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一定安排所有这些学科领域的内容篇章, 中学生课外阅读必须读所有类别的文献, 而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学科类别, 明确学习方向, 由基础性语文阅读引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广泛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性质同于样品, 熟悉了样品, 也就可以理解同类货色”。

庆幸的是, 2017年新修订的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课文安排上, 增加了不同体裁、不同学科知识领域的文本, 课外阅读的面度和量度都做具体要求。例如:高中新课标“课程内容”部分安排18个“学习任务群”, 其中关于阅读方面的就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增加阅读量和拓宽阅读面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 中学生阅读目标指向是层递性的, 由“规定动作”趋向“自选动作”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诠释, 也是对学生心理的磨练。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待阅读, 文本就是观赏的符号对象。在获义活动中, 对象的各种观象和被激活的程度不一样, 于是形成对象的非匀质性。此种非匀质性把这些观象划成三个区域:被悬搁区、噪音区、意义关联区。意义关联区中形成三个分区:背景区、衬托区、焦点区。对象的非匀质性, 是获义意义性的片面化本质特征, 而不纯粹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5]在阅读活动中, 我们可以把文本符号对象分为被悬搁区、噪音区、意义关联区 (背景区、衬托区、焦点区) , 实际上文本符号对象的各种观象都是具有客观意义的, 只不过是对于读者来说, 要全面、深刻的把握文本, 很难做到一读兼取, 一蹴而就, 往往是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 逐渐地增加文本符号对象的“焦点区”, 以至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符号的各种观象。

中学生不是成年人, 阅读的目标要求是层次渐进的过程, 无论是对文本的各种观象的意义接受, 还是学生对自己作为阅读主体的各种心理磨练, 都是在一步一步地进行。阅读文本, 这个学段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焦点区、规定动作) , 其它方面的“观象”则划为被悬搁区、噪音区;到另外一个学段, 之前的被悬搁区、噪音区则转换为焦点区。例如:初中、高中阅读目标任务层递的一些表现: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人物事迹———人物情感———人物评价;主人公情感———作者情感———读者情感;材料接受———材料筛选———材料分析评价, 等等。学生通过相当的历史性阅读接触各类文章的各种“观象”, 对自己的各种心理品质进行一定的历练, 后来的阅读就能够自觉地预设目标任务 (自选动作) 。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 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飞跃。

3. 中学生良好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

有人总结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14种方法: (1) 定时; (2) 随身携带书籍; (3) 列出清单; (4) 找个安静的地方; (5) 减少看电视/上网时间; (6) 读给别人听; (7) 做笔记; (8) 安排一个图书馆日; (9) 光顾二手书店; (10) 阅读有趣的和耐读的书; (11) 舒服一点; (12) 建立读书博客; (13) 设置一个远大目标; (14) 设置一小时或一天的读书时间。中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还包括熟读背诵、质疑问难、勤查工具书、有意识积累等等。叶圣陶先生提出“三步读书法”:初读、复读、再读;明代大学问家张溥喜欢“七焚七录”读书法, 给自己书斋取名“七录斋”。阅读方法习惯多种多样, 各有千秋。良好的阅读方法习惯是积久养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某一种阅读方法, 老师不能够因为赶课而浅尝辄止, 一定要一以贯之, 并且让学生品尝利用这种方法阅读收获的甜头。良好的阅读方法有的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而更多的是他人的经验。语文阅读方法也会影响其它学科的阅读方法。

阅读素养除了阅读文本的种类和数量、阅读的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习惯之外, 还有其它方面, 比如: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情境要求、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阅读的兴趣等等。在当今时代, 阅读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是功利的, 也是非功利的。如果我们不把阅读当作考试的驱使, 不把阅读需要作家名人签名代言来推动, 不把阅读看像18世纪德国一些贵妇人把哲学家康德的著作《纯粹的理性批判》摆放床头以显示与自己高贵身份相符的高雅品位, 而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 一种享受, 那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变革:重庆市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点评
核心素养记心中 紧贴文本地面行 ——谈《金色花》的备课方法
李昌余 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与拓宽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推荐人:胡阳新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
聚焦课堂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