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广征战一生,因何要在漠北之战中自杀?为何终其一生不得封侯?

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曾经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

他们屡立战功,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可以说无比幸运。

但有一个人,从汉文帝(刘恒)一朝一直打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几乎打了一辈子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最后还自刎于疆场。

此人就是有着“飞将军”之称的西汉名将——李广。

那么,李广为什么要自杀?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作战,史称“漠北之战”。

汉武帝对于此次战役非常重视,因此他举全国之力,派出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以及数万步兵分为两路深入漠北。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组织了数十万步兵、数万马匹,以保障协同作战,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

原本,作为行军路上的先锋官,李广是以前将军的身份随同卫青一起出征的,但在决战前夕,卫青忽然抓到了一个匈奴兵,并从他的口里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

于是,卫青决定自带精兵前去追击匈奴单于,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zhào yì jī)两队合军,从东路出击,迂回策应。

常言道:军令如山,面对卫青的死命令,李广争取再三无果之后,也只得服从。

调开李广之后,卫青马上安排自己的亲信,也是他当年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作为前将军,与自己一同进军追击匈奴单于。

不得不说,这场与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战役,卫青打得非常漂亮,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就是没能活捉匈奴单于。

然而,就在这次以胜利收场的“漠北之战”中,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李广奉卫青之命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之后,由于没有向导而迷失了道路,因此延误了与大将军卫青会合的期限。

按照西汉时期的军法规定:误期当斩,乃死罪。

因此,卫青在与李广会合之后,马上派人前去了解其迷失道路的原因,以便向汉武帝报告。

但面对来人的询问,李广却闭口不言,拒绝回答,也不愿回答。

卫青得知后,立刻下令让李广前往大帐去做一个笔录,将口供记录下来。

李广来到了大将军卫青的幕府,极其悲愤地说道:“我李广自结发开始,就与匈奴军队大大小小打了七十余战,幸今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和大将军一起与匈奴的单于主力直接对阵,可大将军却忽然改变主意将我调至右路,结果还迷路了,难道这就是天意吗?如今,我已六十有余,再也不能面对刀笔之吏对我审问的侮辱,我的将士们没有错,错都在我李广一人!”

说完之后,李广就抽刀自尽了。

李广死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落泪,而当老百姓得知了李广自杀的消息之后,也都纷纷痛哭流涕,惋惜不已。

因此,自古以来坊间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李广难封,而这四个字则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

随着李广的自杀,他封侯的机会也荡然无存了,而他惨烈而悲壮的自尽,也让人们看到了他内心中极度的绝望与愤怒。

那么,这位骁勇善战、叱咤疆场,威震匈奴各部,被其誉为“飞将军”的老将李广为什么没有封侯呢?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李广开始了自己的从军之路,作为皇帝身边的侍从,李广因为与野兽搏斗表现得非常勇猛,因此当时曾得到了汉文帝的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是说,简直太可惜了,你生不逢时啊!假如你生在高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封个万户侯根本不在话下!

到了汉景帝时期,李广已经是上谷太守了,那时的他天天都在跟匈奴作战,当时汉景帝手下有一位官员名叫公孙昆邪,时任典属国,他曾对汉景帝说了这样一番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意思是说,李广的才气无人可比,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天天与匈奴交战,恐怕早晚有一天是要失手的。

听了公孙昆邪的一番话,汉景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李广调任为上郡太守,之后又转任为边郡太守,再往后李广还曾担任陵西、雁门、代郡和云中太守,皆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事实上,无论骁勇还是善射,李广的军事才能都堪称一流,而且他曾多次率兵与匈奴作战、杀敌有功,晋爵封侯的机会应该很多,但却始终都没能封侯。

其实,李广曾有过两次封侯的机会——

①: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作为太尉周亚夫手下的将军,当时也参加了战斗,而且还夺得了敌方的军旗。

要知道,古代作战的时候,谁要能夺得敌方军旗,那是可以立功受赏的,很可能会被封侯。

但是很可惜,还没等汉景帝赏赐李广,李广就先接受了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将军印。

由于李广并不知道汉景帝与梁孝王之间一直都有矛盾,而作为一个中央政府的将军,他却接受了一个地方诸侯王的将军印,正好犯了大忌。

李广的举动惹得汉景帝很不高兴,因此回师之后也没有再对他予以赏赐。

②: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

在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中,李广原本是作为大将军卫青的先锋官与其一同出征的,可就在他有可能与匈奴主力直接对战、立功受奖的时候,卫青却忽然间把他调走了。

实际上,之所以调走李广,并不是卫青的主张,而是汉武帝的主意。

其实,对于此次“漠北之战”,汉武帝原本不打算让李广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首先,李广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年纪比较大。

其次,汉武帝认为李广“数奇”。

“数”就是命数,“奇”不是偶数,也就是说李广的命数不好,因此汉武帝不想让他随军出征。

另外,面对汉武帝的决定,李广依旧主动请缨,坚决要求参战,可以说再次犯了大忌。

毕竟,在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之下,任何事情都是由高层领导人来决定的,上级可以给,但下级却不能主动去要。

因此,在李广的再三坚持之下,汉武帝表面上虽说让他担任前将军,可实际上早已经告诫卫青,一旦遇上匈奴单于的主力就要把他马上调开,不能让他再做前将军。

换言之,卫青是在执行汉武帝的旨意,李广本人并不知道。

但调走李广之后,卫青把自己的生死之交,也就是曾经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任命为前将军,与其一同追击匈奴单于的事情,李广却非常清楚。

因此,李广最终才会对此悲愤不已,继而抽刀自刎。

可以说,李广曾经有过两次被封侯的机会,但每次都被自己的小小疏漏给错过了,但在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里,汉武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应该为之负有很大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又为何在后世那么有名?
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性秘密
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
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曾有机会封侯,为何会几次错失封侯机遇?
传奇式人物,悲剧式命运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活成一个明白人|鬼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