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占鉴:天干和地支起源精义深考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起源,一直是我们未能找到其原始形成明确答案的谜思。其中不乏历来后世诸多解读,然而都并未有完全具有肯定意义的明确结果。易占鉴老师作为一名易学研究者,也是历来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探究,也从个人角度对干支起源进行一番不同角度的解读。

从时代背景角度来看,从甲骨文的出土记载,明确了其最晚于殷商中期已经成熟用于干支记日习俗。而且商王称号也多用于此。例如大乙,祖甲,盘庚,帝辛等等。我们如今可以肯定的是天干其作为一个10进制的循环而来的,地支是12进制的循环。古人创造天干地支,用于记时,那么已经说明对于干和支的不同特点或者规律有了成熟的认识。

从文字产生的角度来看,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一个原始字符一定有着其自身的原始形象意义。而天干和地支,作为古老的时间序数文字代码,说明其产生和授时活动具有紧密联系。而古老的关于探究时间规律的方法,最原始的无非观天象。因而也说明干支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

因而我们着重从古天文学角度去看看能否揭开神秘面纱的一角。但是我们不能从西周以后的历史解读原理来看待,例如《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周礼.天官》甚至随的《五行大义》等后人的解读,因为这些也都是属于后人对前人以当时的角度的一种看待和解读,我们可以参考,但是那也不是真实的答案,只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天文学发展脉络来试着往前推寻最古老的天文和授时活动的原始起源,而不能作为一种正确的答案。

话题再次回到前文古老的干支起源问题,从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来看,说明了当时已经具备了干支记日,方位划分,二分二至,四时以及部分星宿的认识等基础天文内容。至于繁琐严谨的地平坐标系统,天球赤道坐标系统,黄道坐标系统等成熟的体系,都是后来逐步完善形成的完整体系,而并非一开始就具备了。

天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有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要紧的一个过程,否则历法也不会经过频繁的变更,甚至自殷商到汉时期,历法就多次的出现变更,显然都是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天文时间的固定认识而造成的。

那么既然殷商时期已经懂得了观天象甚至观星,那么星象必然就是一个对于认识干支的关键要素。而作为古老的授时活动的星象,又离不开北斗星。而作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华夏炎黄子孙而言,北斗星的授时作用显然更为有着明显的意义和悠久的历史。

在社科院冯时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研究中,也表明从距今一万年前,北极星就已经被古老的先民奉为天神了,在诸多的古老遗迹中例如河姆渡等遗址中,对于北斗星的崇拜也有着体现,另外诸如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诸多遗迹中,也有着类似对北斗的崇拜特点。而在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着对“斗”星的祭拜的记载。

那么有了这个北斗星的参照物,那么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为什么定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了。当然,从后世来看,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规律和公转自转和月地关系有关系,然而早期先民没有后世的认识,只是通过对基础的天象观测去逐步认识积累。

而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和地球的关系,太阳和月亮的关系,等等需要参照物,而不可能单独根据某一个例如只看太阳运行,或者只看月亮出没,就能得到更多的规律。那只能是基础的白天黑夜,东升西落基础内涵,但是若要把这些不同的天体规律结合起来,就必须需要一个参照物,能够结合所有我们祖先所处位置的参照物,无疑北极星具有这种特性,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早期先民对北斗的崇拜了。

一旦有了这个参照物,那么十进制的天干和十二进制的地支,这种二者不同的系统规律,就可以结合起来了。而我们单纯立足于太阳或者月亮去理解干支显然显得更为局限和片面,因为二者必须参照一个共同可以参考的标的物,才能把各自的规律结合。

这时候只需要观察星空星象运行,结合日出日落的白天黑夜长度,就可以确定一些规律。而早期的这些天干和地支的代码,也是根据星空的图像二来,并非后世从文字角度看,什么像种子发芽,破壳,伸展等形象上的字面理解,以及后世人为的树干和枝叶的理论,殷商时期就没有干支这些文字,而我们探究的是殷商以前的历史源头,其原始是根据星空图案而来。只是由于历史更迭,很多星案发生变化,导致对于原始图像的理解造成偏差。

那么从后世成熟的理论中,我们明白干支无非就是表达的天球体系中的经纬坐标。天干表示纬度坐标,地支表示经度坐标。一个干支就可以明确的表达一个经纬坐标点,这样某一个点所成载的时间和能量统统可以代表了。然而早期先民还没有完整的天球体系,但是通过干支记日的成熟应用,显然已经掌握了这种天干和地支的不同规律。

而这种规律原始的只需要一个北极星参照物,通过观察星象的位置,由于在地面看星星是移动的,那么辽阔的星空中,先民可以相对简单和粗糙的去划分星空图像,横纵经纬这么一划分,天干和地支的规律就出来了,在纬度上看,如果星图甲从甲运行到癸,这是纬度的层面,需要10的周期再次回到甲位置了,从经度上看,却需要12的周期才能回到同经度。而在同一经纬点,甲需要运行60的周期,才能重新回到同一经纬度点。

很显然在早期的观天象中,先民经过漫长的总结,定然发现了这种规律,因而以此规律作为干支规律形成60甲子周期的记时制度,而那时并不知道具体这是为什么,只是发现了这种规律,而且当时观测的很可能是10天12天这种周期性的观测总结,因而早期也只是用来记日,而不知道干支记年,记月,记时等规律。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为什么都是干支记日,而月用的数字,而当时还有13月,那时候也已经出现了置闰,只不过置润的月和岁首,和后世不同。

然而无论怎么说,立足本我国中华本土考古,文化,历史,天文等诸多层面的探寻与发现,我想,通过这种对古老的干支起源进行认识和理解,有着更为合理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在此也将个人总结的观点,分享给各位,以期我们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探究上,能够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我是易占鉴老师,欢迎有有兴趣的朋友一同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月二龙抬头来历的终极解释
三星堆青铜遗址重启挖掘迎来空前伟大发现改写华夏乃至世界文明史
【连载】带你认识不一样的玄学(击穿你的所有认知)
品味医道之四十:六十甲子缘何而来
历历星辰炳史册昭昭日月映华章:华夏文明起源迁徙天文历法证据上
一呆解字——干支简述及其合化理论的天文学依据(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