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辽:威震一国的猛将 ——闲聊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聊完蜀汉五虎上将,再来聊聊曹魏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指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

        蜀汉五虎上将的称号是民间说法,假的。曹魏五子良将却是正史记载,货真价实。

        有趣的地方是,蜀汉五虎上将是前右左后将军加一个将军,曹魏五子良将也是前右左后将军加一个将军。只不过五子良将中加的是高于前后左右将军的车骑将军(张郃),五虎上将中加的是低于前后左右将军的杂号将军(赵云)。

        “五子良将”的说法源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他将此五人合写在一个传里(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并在传后评述里说:“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才有了“五子良将”(或“魏五子”)的称呼。

        曹营中猛将如林,为什么陈寿要将这五人合为一传,为什么偏偏是这五人被称为“良将”?

        听上去很风光,其实有些悲催。从正面说,他们是“五子良将”。从负面说呢?他们是“五大炮灰”。

        说他们是“五子良将”,是指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功勋卓著,非曹营中其他武将可比。说他们是“五大炮灰”,是指他们在每次战役中担当的角色,进攻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先锋,拼命冲杀在最前面。撤退时,他们又无一例外都是殿后,舍命阻挡在最后面。

        也是因为这个角色,使他们的战功多于其他中军将领,显得格外出色。

        为什么他们总是担任这种前冲后挡的危险角色呢?除了他们都是优秀的武将,具备前冲后挡的能力之外,和他们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曹营中具备前冲后挡能力的武将多了。

        这五人中除了乐进,其他四人最初都不是曹操的部属,张辽、张郃、徐晃是来自敌对势力的降将,于禁是来自同一阵营的友军将领。

        多次说过,三国是大争之世,人才流动频繁,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天跟刘备,明天跟曹操,都是正常的。有趣的是,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文臣容易被主君接纳,进入本集团核心层,武将可以被接纳、被重用,却很难进入核心层。

        荀彧从袁绍转投曹操,成为曹操的核心智囊。庞统从孙权、法正从刘璋转投刘备,成为刘备的核心智囊,甚至超过诸葛亮。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臣要靠自身的能力谋反,几乎是不可能的。主君可以相对放心地大胆使用他们。

        武将则不同。武将可以靠自身能力谋反。三国时最典型的就是吕布,挺一杆大戟,跨一匹赤兔,带一帮兄弟(其中就有张辽),从关中杀到中原,冲到淮泗,一路摧枯拉朽,一路腥风血雨。(本文提到的所有吕布的事情,都可参阅本号《这厮究竟想干啥》)

        因此,再有能力的降将都难以进入本集团的核心层。蜀汉“五虎将”中的马超、黄忠如此,五子良将中的降将也如此。

        曹魏集团武将核心层由曹氏宗族子弟和夏侯氏子弟组成,五子良将基本上是在某一位曹氏子弟或夏侯氏子弟的统率下作战,单独做主帅的次数很少,绝大部分时间是做战将。

        曹操重用降将,但并不绝对信任降将。除五子良将中的几位降将,对其他的优秀降将也基本如此。如刘备青少年时期的刎颈之交,先跟袁尚,后投曹操的牵招。先跟刘备、公孙瓒、鲜于辅,后投曹操的田豫,等等。

        降将的心酸还在于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是以命相博来证实自己对现主君的忠诚。关羽执意离开厚待自己的曹操,坚持要回到刘备身边,除了对刘备的忠心以外,也许就是不愿意以降将的身份留在曹营,永远低人一等。

        关羽自己是降将,而在曹营中仅有的朋友恰好就是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和徐晃。这三人是同乡(并州,今山西),又都是降将,是不是正因为如此才同病相怜呢?

        五子良将还有个共同的薄弱现象,都是孤身投靠曹操,在曹营中没有自己原有的武装(部曲),势单力薄。

        还记得经常和这五人中的一位或几位共同作战的李典吗?他在曹营中的经历和战功,与五子不相上下,但却不在五子之列。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李典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三千多家宗族武装(部曲),一万二千多人。

        汉末大乱,地方豪族大多有自己的武装,然后带着这支属于自己的部队投奔某一方势力,如曹魏方的许诸、东吴方的鲁肃、蜀汉方的魏延,等等。自带部曲投奔的人会比较容易得到主君的重视和重用,对其的信任度要高于降将。比如李典、张辽、乐进三人守合肥,曹操就是让李典守城,让张辽、乐进出城冲杀。

        五子良将中除乐进外,都有自己突出的战例,聊起好听好玩。当然,乐进也不容小觑,毕竟排名第二,他是那种十处打锣,九处有他的人,大小战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也建功无数,却没有什么突出的个人表现(除了官渡之战时夜袭乌巢,俘获了袁绍军主将,汉末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外),不大好聊,就免了吧。

        五子良将之首为张辽,无可争议。

        三国迷中几乎没有不喜欢张辽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个佚名的赞颂张辽的长段子,其中有一句是“凭谁问,天下英雄谁鳌头,吕布下马,关公撤鞭。”

        这个说得有点过了,以武力而言,吕布可称得上独占鳌头,张辽只是吕布账下武将之一。和关羽比也略逊一筹,解白马之围时,二人同为先锋,关羽有斩颜良之功,张辽却没有。

        民间的过誉说法起码可以说明大众对张辽的喜爱之心。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其实他不姓张,姓聂,是西汉武帝时期一位叫聂壹的富商的后代。

        知道聂壹的人不多,知道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马邑之围”的人相对多一点,而马邑之围的始作俑者正是聂壹。

        汉武帝时,朝廷对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主战(王恢);主和(和亲,韩安国)。主和派得势,汉与匈奴和亲,靠送假公主给匈奴维持和平。

        和亲后,双方和平相处。聂壹经商之余忧国忧民,竟然向朝廷提议引诱匈奴入境而围歼之,正中汉武帝灭匈奴之心,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集重兵三十万于马邑设伏,让聂壹前去引诱匈奴人。

        狗血的是汉军将马邑居民全部清场躲避,匈奴人看见遍地牛羊却没有一个放牧人,疑心大起,抓了一个汉军低级军官审问,详情尽知,赶紧撤军。

        汉军耗费无数人财物,就因为一个细节考虑不周而功亏一篑。马邑之围落空,却从此开启了武帝武力征服匈奴之路。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一个细节上体现而出。

        忧国忧民的聂壹因此得罪了匈奴人,也得罪了汉人,为避祸改姓张。三百年后,这个家族里诞生了一名男孩,就是张辽。

        这个家世的真实性如何?不知道。如果是真实的话,一定会很有趣。一个富商经历巨变后,隐姓埋名,改换门风,做何职业?如何传家?有没有汉朝的通缉?匈奴人的追杀?三百年的家族传承有哪些曲折的经历?(这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好题材) 

        到了张辽这一代,还是不知道他祖、父辈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青少年时期是在郡里做一个低级公务员。因为武力过人,被并州刺史丁原看上,召为从事(刺史的助手,有管行政的,有管钱粮的,有管兵事的,有管刑法的。类似明清时的师爷、幕僚。张辽以武力应召,应该是管兵事的)。

        张辽与吕布相识应该就在这一时期。此时吕布在丁原(改任骑都尉)手下做掌管文书的主簿(吕布是个文化水平很高的文青)。

        张辽二十岁时,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张辽的人生因这件事而改变。

        那是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少弟刘辩继位。东汉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现象再次出现。外戚是太后何氏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大将军何进,同母异父兄长车骑将军何苗(本姓朱);宦官是张让、赵忠等“十常侍”。

        双方僵持不下时,中间突然插入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拥有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巨大政治资源,和义救党人,广蓄门客、死士,当时洛阳城里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袁绍。

        袁绍为了自己隐秘的政治目的而极力怂恿何进杀宦官,特地要为此征召四方猛将进京协助,最终传召了八支部队,张辽就是其中一支。

        张辽进京后,何进让他到河北招募士兵。等张辽带着招募到的一千多士兵返回洛阳时,已经物是人非。何进被宦官所杀,老上司丁原也被董卓指使叛变的吕布所杀,皇帝、百官都被董卓所控制。张辽及其所带回来的士兵只得归属了董卓。

        过了三年,吕布又在司徒王允的诱使下杀了董卓。由于王允对跟随董卓进京的那些凉州小军阀处置不当,再加上贾诩的煽风点火,这些小军阀发动叛乱,攻打长安,杀了王允,赶走吕布。张辽跟着吕布闯入了中原。

        吕布杀了董卓后,张辽又带着兵跟随了吕布。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张辽和吕布的从属关系,可以做一个推测。

        吕布、张辽本来就同属丁原,而吕布的职位也本来高于张辽。吕布是丁原任骑都尉时的主簿,张辽是丁原任并州刺史时的从事。骑都尉是秩二千石官员,高于六百石的刺史,其属官自然也高于刺史的属官。

        再从二人任骑都尉的经历来看。吕布杀丁原后,董卓任吕布为骑都尉,可以看作是将丁原的职务给了吕布。吕布杀董卓后,升任奋武将军,又由张辽接替骑都尉。

        吕布是当时典型的西北武人,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一味地凭借超强的武力在中原瞎撞,虽然也曾气势如虹,风光无限,但终究是昙花一现,189年随丁原入洛阳,199年就命丧白门楼,如流星般绚烂,也如流星般一划而过。

        曹操打败吕布后,杀吕布、陈宫、高顺。吕布的其余部将张辽、宋宪、魏续和侯成投降。张辽由此踏上为曹魏建功立业功勋卓著的人生道路。

        张辽归顺曹操后的辉煌功业下篇继续聊。这里闲聊一个另外的话题。

        三国迷们都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

        高顺的人品和能力都不亚于张辽,可说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一流武将之一。

        论人品,其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酒,更难能可贵的是忠心耿耿。比如吕布把他的人马调拨给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魏续管辖,有战事时才交还给他,完了又收走。高顺对此毫无怨言。讽刺的是,最后开城门投降的就有魏续。

        论能力,高顺也是有勇、有智、有谋。论勇,其所率领的七百多人(号称千人)的部队,,铠甲精练,兵器齐整,军纪严明,作战勇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陷阵营”之美誉。刘备、夏侯惇都是其手下败将。

        论智,吕布另一部将郝萌半夜发动叛乱,吕布与妻子衣衫不整狼狈地从厕所推墙逃到高顺营中,还竟然不知道谋反的是谁。高顺则凭吕布提供的谋反者的口音推断出是郝萌,立即带兵平叛,杀了郝萌,并将一位受伤的知情者带到吕布这里来审问,得悉此次谋反是袁术指使,同谋的还有陈宫。

        奇怪的是吕布竟然没有处置陈宫,并且在此事发生以后夺了高顺的人马交给魏续,真不知道吕布是怎么想的。也许是吕布与妻子逃往高顺军营避难时太狼狈不堪,吕布觉得颜面丧尽,无法在高顺面前抬头,只能疏远高顺求得心理优势。

       普通人的交往中也经常会有这类事情发生,比如两个平时关系一般的人聚在一起,一人突然对另一人敞开心扉说一些隐私问题,事情过后,两人关系会十分尴尬,而倾诉衷肠的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发展到恨另一个人的程度。

       切记,如果有关系一般的人突然对你倾诉隐私,千万小心,最好是找个借口逃之夭夭。

        论谋,吕布赶走刘备自称徐州牧时,琅邪国相萧建没有归顺吕布。吕布给萧建写了封信劝降(这封信写得真不错,文采飞扬,吕布还真是个文青)。萧建看完信后,立即派主簿给吕布送去礼物,还进贡了五匹良马。谁知这些东西被另一股武装势力——泰山臧霸抢走。吕布愤怒地要带兵征讨臧霸,高顺劝谏吕布不要轻易亲征,吕布不听,结果果然无功而返。

        主张唯才是举,一贯喜欢招降纳叛的曹操,对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才居然痛下下手,真让人匪夷所思。

        司马光在其所著的《传家集》里将归顺曹操的陈登和死忠吕布的高顺作了个对比,认为陈登的行为优于高顺。这个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司马光认为应该顺服王室,而不应该顺服个人,特别是顺服像吕布这样一个“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的人。这是政治家的势利眼光。高顺体现出的是对自己心悦诚服的人的绝对忠诚,是个人品德的表现,和丑恶的政治无关。

        愚忠也好,死忠也罢,都是忠诚的宝贵品德。史上那么多愚忠、死忠于昏庸荒淫的皇帝的人被称颂为忠臣,却把一个忠诚于自己主君的人指斥为不贤,这也太滑稽了吧。

        三国鼎立后期,在魏国发生了“淮南三叛”,最后一次是诸葛诞叛乱,被平定后,诸葛诞的几百名亲兵护卫被俘虏,全部拱手为列,拒不投降。魏军行刑前劝降,每杀一人,劝降一次,数百人被杀,竟无一人投降,全部被杀。

        这批壮士喊出来的话是:“为诸葛公死,不恨。”难道这种忠诚不是可歌可泣的吗?这批忠于叛乱者的壮士也是不贤吗?

        不好意思,离题太远了,有空接着聊张辽,请耐心等待。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探秘:演义中的张辽,跟正史中的张辽,有什么不同?
从曹操起事开始就跟随曹操的五子良将——乐进
曹操的五子良将究竟是怎么死的?
董卓麾下五虎将,远超蜀汉五虎上将,都有谁?
他才是三国最厉害武将,刘备的五虎上将、曹操的五子良将都一般 2018-03-15 10:37
三国演义武将实力前30排行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