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
从《红楼梦》谈满族服饰
发布时间:2010-12-11 阅读:3325 次
(转自东北新闻网)
清代满族著名小说《红楼梦》是通古斯满洲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中一部非凡的巨著。它不仅有光辉的文学价值,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者旗人曹雪芹以他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惊人的文字才能,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盛衰,反映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没落的必然趋势,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其作品气魄之大、范围之广,同他那脍炙人口的文字一样,都是当时一般小说所无法相比的。尤其书中所描绘的清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更是细腻逼真,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所以《红楼梦》又是研究清代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宝贵资料。
研究满族服饰、清代服饰,《红楼梦》就是一部极好的参考书。作者以他丰富的学识和准确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红楼梦》中数十个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在不同场合中所着用的衣冠服饰。按说,清代小说,写清代的内容,其人物着清代服饰或满族衣冠,当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自《绣像红楼梦》排出以后,许多年来,关于《红楼梦》人物的服饰问题,却引起了很多红学爱好者们的关注,进而电影、戏剧、绘画等多是以《绣像》为根据,皆采用明代汉族的那种宽袍大袖之装,而且时至今日也仍然如此,这就不能不给红学研究者们提出一个问题,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究竟应是哪个朝代的装束打扮呢?明代?清代?汉族?满族?还是兼而有之呢?本文对此想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读者教正。
在《红楼梦》中,着重写人物衣着服饰的地方不下几十处,仅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里,大约就有三十多处。作者用了很多笔墨,经过精心安排,让各种人物的各式冠服,不仅穿戴得十分得体,恰到好处,而且不失礼仪,就连其衣着的花色品种、纹饰质料、织造方法都叙述得极其详尽,宛若身临其境一般,这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非善观察于微末者,不能窥自然之奥秘”(吴恩裕:《曹雪芹丛议》)一样,是他处处仔细观察的结果,再加上他出身于清代江南织造的世家,对织绣工艺、贵族生活以及典章制度,都有着特殊的了解,因而在他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尽管他用了隐讳之笔,做了艺术加工,但仍然是把他耳濡目染、深为熟悉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表现出来了。这种例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随手可得。譬如他对凤姐衣着的描述,便可见一斑。
王熙凤是贾府中鼎鼎大名,风风火火的人物。她年轻、貌美,凡事争强好胜,总要高人一等,她的穿戴当然要非比寻常,要格外讲究和入时,才合于人物的性格。所以作者在第三回中,写凤姐一出场,在黛玉的眼里看,她的“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般,只见她: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一套穿戴,应该说是清代乾隆时期,八旗世家少妇的典型装束。特别是她身上穿的“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就更为明确。这种“窄褃”的袍褂,是乾隆初年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时髦样式,不仅妇女穿它为美,就连男子的所谓“京样”衫子,也是腰褃窄窄的,把身子裹得紧紧的,以为时新,所以作者让凤姐穿窄褙袄,当然是合于时宜的。因为是入时又流行的样式,所以在第四十九回中,作者描写史湘云也是:
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襟银鼠短袄。
以这件半新不旧的“窄褃”小袖短袄,来衬托凤姐的大红云缎“窄褙”袄,以说明这种样式的流行。
另外在纹饰上,凤姐穿的窄褃袄,是用的“百蝶穿花”的纹样,这更是清代盛行的纹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只一次地描写出这种纹样。如在第三回里,贾宝玉从庙里还愿回来,穿着“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作者在相距不远的文字里,所以不避重复之嫌,出现两次相同的纹样,正说明这种含有“蝴蝶翻飞春满园”寓意的纹样,是清代贵族阶层里较为盛行的纹样之一。笔者根据沈阳故官所藏清代宫廷服饰及丝织品来看,这种百蝶穿花的纹样就有很多。有的是成衣,有的是衣料,也有的应用在被褥上,极为普遍。所以说,它是清代织锈品中比较常见的纹样,当然也是作者所熟悉的。
在纹样上还有一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元妃的赏赐,其中有这样一段:
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杖一根,伽南念珠一串,“富贵长春”官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
这其中的“富贵长春”官缎和“福寿绵长”官绸,就恰是清代江南织造经常采用和属于“吉祥语”一类的纹样,如同“万事如意”、“岁岁平安”、“子孙万代”等一样,用花、果等形象谐音而成的。所谓“富贵长春”就是用牡丹花和长春花组成的纹样;“福寿绵长”就是用蝙蝠、团寿字、盘肠、绸带等组成的纹样,谐音为“福寿绵长”。这些纹样都是曹雪芹在江南织造的锦缎中司空见惯的,著书时便可以自然地信手写出。
至于作者对服装颜色的描述,更是不失清朝礼制。按《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多年中,除崇尚为皇家独占的颜色——黄色之外,就是蓝和石青色。其中尤以石青色的用处最多。在清朝的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好象只有穿上石青色褂子,方可登大雅之堂,否则为之逊色。这一点作者是很注意的。《红楼梦》中,只让宝玉和凤姐这一对贾府中上下瞩目的人物,穿着这种石青色的外褂,以显示他们确实与众不同的身份。如在第三回写凤姐穿了“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第六回里,凤姐又穿“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第五十一回里,凤姐又把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送给了袭人。写宝玉穿石青褂,也有几处,如第三回,宝玉身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第十九回,宝玉又穿“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虽然能明在《红楼梦》里,有许多地方对服饰的描写表现了清代的特点,但以此为根据来认定《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打扮的朝代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较为准确、合理地认定《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朝代问题,就必须从清满族服饰的特点、风格入手,予以分析。
提到清代的满族服饰,人们并不陌生。它以浓郁的满洲民族特色和别致的装束风格,在我国历史上,盛行了近三百年;也是满族对我国服饰发展的一大贡献。
十七世纪初叶,满族在关外兴起,建立了清政权,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之后,全国的形势迅速发展。当时的统治集团,为了全国化一,极力推行满俗,号令全体军民人等,一律薙发易服,并规定“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并三令五申。因此,在强权之下,全国的服饰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骑射民族长期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深鞋、薙发、垂辫……一时遍及城乡,这堪称是一次全国性的服饰大“改革”。一洗我国自明朝以来,汉族的那种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打扮。
至作者曹雪芹所处的乾隆时期,实际上这种“改革”早已完成多时了,因而满族的那种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打扮,也已经成了清代的通用之装。具体说:
(一)发式
编发作辫,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如女真、蒙古、满族就都是这种辫发。按女真族的传统是把周围的头发剃去,只留颅后发,然后编结为辫,垂于脑后。女真族是满族的先世,满族当然谨沿其俗。及至清朝定鼎北京之后,推行汉人薙发,遍及全国了。
至于女子,按满俗,在童年时期也同男孩子一样,薙去四周发,把余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至成年待嫁,方才蓄发、绾髻。清时,虽是汉族女子,也是如此。
这些习俗对生活在清代的曹雪芹来说,当然最熟悉不过,因为他本身就梳着一条大辫子。尽管《红楼梦》作者害怕“以文诽政”之罪,硬让贾宝玉在每逢出门的时候,都戴上一个“紫金冠”,以示“本朝无此装束”;但只要读者稍加注意便可发现,在更多的时候,贾宝玉仍然是梳着一条辫子的。如第三回,贾宝玉从庙里还愿回来,拜见了母亲,换了冠戴之后,只见他:“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第二十一回中,写史湘云为宝玉梳头:“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梳篦,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条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角儿……”这种梳法,本是当时八旗世家子弟的通常打扮。他们在辫子上以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为饰,这一方面可限制辫子的随便摆动,一方面又可显示豪富。所以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还有一处描写,如第七十八回中,“秋纹见这红裤是晴雯针线,因叹道:'真是物在人亡了!’麝月将秋纹拉了一把,笑道:'这裤子配着松花色袄儿,石青靴子,显出靛青的头,雪白的脸来了。’”这“靛青的头”一笔用得最妙,他竞画出了清代“男子刚剃去周围头发的那种“青须须”的颜色,足以证明贾宝玉是剃发垂辫,地道的满族发式了。
关于女子的发式,《红楼梦》中也有许多反映,特别具有满族特点,如第二十六回里,小红与佳惠两个丫环正在说话,“只见一个未留头的小丫头走进来,手里拿着些花样子……”;第七十一回里,写为贾母庆八旬大寿,有这样一段:“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伺候。”显然,这“未留头”的小丫头是指周围头发尚未留起来的女童而言。这种“未留头”之前的样子很象男孩,所以作者才写成“小厮”的打扮。
(二)箭袖袍子
箭袖,是满族服饰的一大特点,是满族长期射猎生活,逐步形成的结果。原来,入关之前,满族的男子多穿带有箭袖的袍子。所谓箭袖,就是指为了射箭方便,在其狭窄的袖口上,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来,它形似“马蹄”,因而后来人便称之为“马蹄袖”。这种衣袖很适合冬季射猎,把它覆盖在手背上既能保护手背,又可以御寒。可是自公元1644年进关之后,满族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带箭袖的袍子,也随着失去了原有的实际作用。为了保持这种骑射民族的风格,所以它只能象征性地保留在一些有身份人的袍子之上,成了礼服。由于这种缘故,在清朝的礼节中,还特意规定了一个“放袖头”的动作。因为平时它是挽起来的,凡遇行礼之际,都必须以敏捷的动作把袖头“弹”下来,否则为大不敬;至于一般人,就不再穿这种带有箭袖的旗袍了。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几次地让贾宝玉穿箭袖,以表示满族的习俗。如第三回,宝玉出场,因为他是去庙上还愿,所以黛玉见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第八回里,写宝玉去看宝钗,宝钗见他“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第十九回里,写宝玉去袭人家里,袭人见他“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第五十二回中,因宝玉要出门,贾母见他“身上穿着荔枝色嗉呢的箭袖,大红猩猩毡盘金新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贾宝玉的服饰里,藏着曹雪芹的苦心
《红楼梦》服饰:人们关注到了“颜值”,却很少有人了解“背后”
关于红楼梦里的那些服饰(亲自整理、贴图)
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
原来曹雪芹才是“服化道”高手,从《红楼》看古代的服饰文化
透过《红楼梦》看不同服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