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化窑概况
德化瓷概况
一、产地:今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山区。
二、窑址:目前已发现249处,其中宋元窑址42处,明代窑址30处,清代窑址177处,民国窑址55处。散布于德化县内,分布广,规模大。
三、历史分期概况:
1.晚唐,五代时期—青瓷。
2.宋元时期—青白瓷繁盛期,兼有白瓷,青瓷,酱色釉瓷。
3.明代—白瓷,青花。晚明为白瓷全盛期。
4.清代—白瓷,青花。清初为清花瓷全盛期。
5.民国时期—白瓷,青花。白瓷仿明清为主;青花多为民间日用器。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窑青瓷:
一、胎釉特征:胎骨发灰,成型工艺粗糙。釉呈青黄,青褐色,含铁量高。
二、烧造工艺:采用托座叠烧法,窑温偏低。
三、器型种类:碗,碟,双耳罐,盘口壶等日用器。
四、与宋,元以后德化窑白胎青白瓷,白瓷完全不同。晚唐,五代德化窑制品为青瓷特征,且较为粗糙。
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
一、概述:宋元时期德化窑烧造白胎白釉瓷器,因白釉中少量三氧化二铁转变成低价铁,而釉成淡青色,即青白釉。宋元德化窑以产青白瓷为主流,兼烧部份白瓷,青灰,青绿等杂釉。德化瓷属软性瓷,烧制温度历代变化不大,均在1250—1280度之间,高于 1300度,则易变形。
二、第一期:北宋早中期约北宋960年建朝初至1080年代
哲宗元佑年初,约120年间。
德化白胎瓷器的初创阶段,产品以碗,碟类简单日用器为主。
胎色白中带淡灰,黄,米黄。多为较深圈足,削足较粗糙。釉色浅黄,灰黄为主,少见青白,施釉多至足上部,底足露胎。装饰多为素面,亦有碗,盘内心划花,莲纹,蕉叶纹,简单,对称,为五代—宋初风格。
三、第二期: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约哲宗,徽宗以降150年左右。此期为青白釉鼎盛期,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胎质细腻,胎体薄而坚硬。釉层较薄,清澈滋润。一般无开片,少数因冷却及土沁而开细小鱼子纹片。青白釉色调不一,深者呈浅绿,淡者近白色,亦有泛灰,泛黄者。纯白釉釉色洁白。施釉至足上,底足露胎。
装烧工艺:盛行托座叠烧法,匣钵使用较少,间隔具有垫饼,环形,齿形垫圈等多种。碗盘类器物底心有涩圈或若干支钉痕。小件器覆烧或对口烧,多为芒口瓶,罐类琢器托座仰烧。
造型特征:以盒类为多,其次为盘,碗,钵,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多采用轮制或轮,模结合成型。盒类模制。底足多为圈足,少数为卧足,平底。圆器拉胚旋痕明显。琢器器身中部接胚痕清晰。底足切削较为规整。
盒:多为圆形,八瓣瓜棱形,八角形,菊瓣形。大型器甚多。平底或卧足。全部模制。
盘:分撇口弧壁,敞口斜壁,浅腹,圈足。
碗:撇口碗,弧壁浅腹或深腹,圈足。其中大海碗数量居多,形体大者似撇口盘而腹深。敞口碗,斜壁深腹,圈足或宽或窄,窄者即斗笠碗。侈口碗,弧壁深腹圈足。直口碗,直口或内敛,深腹,圈足,多带盖。
钵:敛口,弧壁深腹,卧足。
洗:微敞口,弧壁浅腹,平底内凹或卧足。
碟:敞口,斜壁浅腹,小平底。
炉:大口,直壁深腹,窄圈足。
执壶:小口直短颈,体矮圆,最大腹经偏下,平底。
注子:形体瘦高,侈口长颈,瓜棱腹,平底。
瓶:侈口长颈,鼓腹,喇叭形圈足。
装饰手法:碗,盘类内里多刻划花纹,刻花较深,多半刀泥法,划花较浅显。纹饰常见缠枝花,卷草,流云,蓖线,蓖点纹等。盒类为模印纹饰,盖面中心为主题纹饰,有莲,菊,牡丹,萱草,卷草,芦雁,游鱼纹,周边环饰卷草,云纹,水波纹,联珠,联弧,弧纹等。部份盘,碗,钵,炉,执壶,注子,瓶等外壁亦饰划刻或模印纹饰。有缠枝莲,卷草,直线,交叉线,菊瓣,莲瓣纹等。其中莲瓣纹较肥大。
四、第三期: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此期约50年左右)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兼有少量青绿,酱褐釉器。多数器物器型纹饰与前期有沿袭演变关系。不少器物受龙泉窑影响,尤其是青绿釉类器物,与龙泉器形态关系密切。另有仿建窑束口碗。酱褐釉。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坚薄细腻,与前期基本相同而略显粗糙。
釉:青灰,青绿釉之青色较青白釉为深,而较青瓷颜色浅淡。酱褐釉系仿建黑盏,较之建盏胎釉俱薄。施釉至足上,底足无釉。
装烧工艺:延续前期工艺,托座叠烧。
器形特征:成型工艺轮制,模制并用。器型种类有所增加。圈足趋于宽矮,足内墙向里斜削,出现部份实足器。
盘:撇口,敞口盘,形同前期而圈足宽矮。
折口盘:新出现,弧壁浅腹,宽矮圈足。
碗:撇口,敞口,侈口碗:形同前期,圈足宽矮,或为实足。
敛口碗:新器型,敛口弧壁,浅腹或深腹,圈足或实足。形同龙泉器。其中有双层温碗,即“诸葛碗”。
束口碗:新器型,仿建黑盏。束口深腹,小圈足或实足。
钵:敛口,下腹收敛超过前期,圈足。
碟:同前期。
炉:基本同前期,口略外撇。
执壶:基本形态为两种:一种直口矮颈,圆鼓腹,平底,最大腹径于中部。另一种无颈,鼓腹,圈足。
注子:两类造型:一种为盂式口,细长颈或短矮颈,鼓腹矮圈足。另一种直口稍外撇,长颈鼓腹,矮圈足。
军持:新器型,喇叭口,细颈,鼓腹,平底或略带实足。
瓶:式样较多。
有高颈鼓腹圈足荷叶口瓶。
有小口高颈鼓腹圈足或平底的长颈瓶。
有双耳玉壶春瓶。
有梅瓶,折沿小口,广肩瘦长腹,平底或圈足。
装饰手法:本期趋于简单草率。刻划,模印的卷草纹,蓖纹,莲纹,缠枝花纹仍有所见。显著特点在于碗,盘类圆器外壁饰瘦长莲瓣纹,形同龙泉窑器,有的内壁压印菊瓣纹。
五、第四期:元代约元初至元末百年不到。产品为青白釉和白釉器。此期产品中出现了一些典型元代器形,如高足杯,折腰碗,墩子碗,镗锣洗,净瓶等。部份质优白瓷,已开明代德化白瓷之先河。
胎釉特征: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壁坚硬且较薄。青白釉呈水青色,积釉处呈淡绿色,光泽较强。白釉滋润细腻,有的呈乳白色,奠定了明代白瓷基础。
装烧工艺:以支圈组合窑具复烧,匣钵正烧为主,较之前各期明显改良,托座叠烧法次之。
造型特征:模制占主导地位。轮制亦更精细。实足器盛行,圈足普遍宽矮。传统器形普遍变得瘦削。出现了高足杯,折腰碗,墩子碗,镗锣洗,净水瓶等元代新器形。
盘:撇口,敞口,折沿盘同前制,而多为实足或宽矮圈足。部份口沿作花瓣形。敞口盘中新见斜弧壁,浅腹,宽矮圈足造形。镗锣盘(洗):微敛口,弧壁浅腹,宽矮圈足。
碗:撇口碗,敞口碗较前期变浅,圈足更宽矮,并有实足。
墩子碗:新器形,由侈口碗加深腹部衍变而来,多为实足。
折腰碗:新器形,折腰,撇口浅腹,矮圈足或实足。形同景德镇枢府折腰碗。
钵:较前期腹部变浅,实足。
碟:底部略带实足。
炉:筒形,平底。
盒:形体扁圆,较前期削瘦。
洗:多种造形,同前期造形外,出现蔗段式洗,花瓣口微敞,弧壁,平底微凹。
平底洗:敛口,弧壁,浅腹或较深腹,平底。
敞口曲腹,宽矮圈足式洗。
敞口斜壁,宽矮圈足式洗。
执壶:较前期形体削瘦,嘴流竖立,底带圈足。
军持:较前期腹部削瘦。
瓶:较前期形体变小而瘦长。新出现净(水)瓶。
高足杯:新器形,分两类:一类口大腹丰满,或称高足碗。另一类:口较小,腹瘦长。
盅:新器形,分多种。有侈口弧壁圈足式。敛口深腹圈足式。敞口曲腹平底式。支口深腹宽矮圈足或实足式。瓜棱形,七角形,八角形等。
装饰手法:本期大量使用器外模印法。多见瘦长莲瓣纹,缠枝卷草纹。还有蝴蝶,凤纹,菊瓣纹,折枝牡丹等花纹。部份碗盘内心印莲,龙纹,及菊瓣条纹。似龙泉器。盒盖纹饰不如前期生动,较呆板繁琐,中心纹饰出现吉语纹,如“福”,“寿”,“金玉”等。
六、宋元德化,景德镇青白瓷比较:宋元德化青白瓷除受龙泉,建窑影响外,更多地与景德镇青白瓷有渊源关系。
1.胎釉特征比较:
景德镇宋代创影青,胎体轻薄,入元胎体趋厚,盛行卵白釉,有乳浊感。均为白胎。施釉至底足,并有满釉器。德化窑青白瓷胎更白,故青白釉呈色更浅淡。入元后,釉的玻璃质感更强,明显区别于镇窑乳浊质感。施釉至足上或半釉,底足露胎。
2.装烧工艺比较:
景德镇窑宋元两代均有匣钵正烧法,精制品较多。大宗产品北宋至南宋中期用垫钵复烧,南宋中期至元中期用芒口复烧。元代中期后用仰烧(隔具)。
德化窑宋元多用托座叠烧法,器底心多留有支钉,涩圈,或垫烧痕。类似现象基本不见于同期景德镇窑。较少使用匣钵正烧法,故精制品亦少。芒口器烧制至元代末。
3.装饰手法比较:
两窑均于北宋—南宋中期刻划花为主,之后的印花为主。景德镇窑纹饰较丰富,有人物,花鸟动物纹饰。德化窑则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流,少见人物,动物纹。景德镇窑有元代釉下褐彩点器物,此不见于德化窑。
4.造型特征比较:
两窑同期均有轮制,模制工艺,德化窑入元后模制工艺应用更多。
两窑器物造型中,碗,盘,杯,碟,洗,盒,执壶,注子,炉,瓶等多有雷同,且有共同发展之特征。此外,德化窑盒类大小形制更丰富,大碗,大盘,军持等外销大型制品为景德镇窑所罕见。
盒:景德镇窑宋元制盒,形制,大小较统一明确,且盒底多有作坊铭文,如“段家盒子记”。德化窑同期制盒规格大小不一,用途繁多,有镜盒,药盒,果盒,粉盒,油盒,黛盒,珠盒等。果盒形体较大,径15—20厘米左右,模制成型,子母口,平底微凹。元代粉盒,型体扁圆,径10厘米左右,高5厘米左右,盒盖多印“万”字纹,“般若”,“福”,“寿”等文字纹,外销中东,东南亚。
大碗,大盘:口径均在25—30厘米左右。撇口浅腹圈足。碗较盘略高,高约7—10厘米左右。口沿薄,圈足厚,青白釉层薄而透明,施半釉,内底有5个支烧痕。半刀泥刻划牡丹之字蓖点纹。
军持:佛教用具,宋元产外销瓷。德化产青白,白釉军持,大宋产品。型体为喇叭口,细颈,鼓腹,平底或实足微凹,上下分段模制,腹中部接痕明显,宋代军持腹部丰满,多有流无把,少量带把。高13—16厘米左右。元代军持一律无把,形体较宋代削瘦。长颈带相轮的净瓶与此相似。

德化白瓷
一、概述:
德化白瓷自明代中叶兴起,发展至明代晚期成就最高,约140年左右。产品分日用器皿,文房器具,陈设供器,佛道人物雕塑四大类。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制品较优。但品质不如明末。至清中晚期渐渐衰落。晚清、明国,出现仿古潮,以佛道人物、陈设供器为主。亦不如前朝。
二、明代德化白瓷:
1.胎质特征:白瓷胎骨洁白细腻,坚实致密,带晶莹光泽而称“糯米胎”。修坯精致,胎釉结合紧密,剔透光滑,迎光可映指影,叩之发清脆金属声。
2.釉色特征:釉水匀薄纯净,一般在0、1—0、2毫米之间,但肉眼观察仍具肥腴滋润感。釉色大致分四类:
一类:乳白色釉,占产品大多数。仔细观察又有两种情况:一种白中微透黄,称“猪油白”,黄色较深的称“象牙白”。另一种白中微泛粉红,称“孩儿红(脸)”,为白瓷最上成色。
二类:纯白色釉,产品有一定数量,莹白亮丽,称“莹白”、“鹅绒白”。
三类:白中微闪青,称“葱根白”,产品数量较少。
四类:一些非标准的次品色。如:乳黄、米黄、灰白、黄白、红黄等。产品有一定数量。
3.施釉工艺:多使用浸釉法,圆器浸釉至足外墙。琢器类横向旋转浸釉,故器里器底无釉。小件器里外满釉而足根露胎,且粘少量细砂。
4.装烧工艺:大量使用匣钵正烧,一匣一器,成品质量高。日用品中碗、碟类亦用托座叠烧,器里、器底均留有3—5泥钉痕。器物底足多用垫圈相隔,故有一圈红褐色垫圈痕。偶尔有少量粘砂。
5.器型种类及特征:主要分成日用器皿、文房用具、陈设供器、佛道人物四大类。
日用器皿:常见有执壶、杯、碗、盘、碟、匙三类。
执壶:有酒壶、茶壶,形式多样。有葫芦形、茄瓜形、南瓜形、圆筒形、方形、六角形、玉壶春形等。一侧开流,一侧安把。流有长短曲直,把亦长短方圆多种,有环形、方形、螭龙形、提梁把等。
杯:制作精巧,形式繁多。传统瓷窑圆形杯,有高矮之分。仿金银、玉器杯;有椭圆形、海棠形、六方形、八方形、花瓣形,足有圈足、方足、乳足、环形平架式足。多无耳,也有单耳、双耳把杯。仿青铜器爵杯。仿犀角雕杯。
碗:有撇口、侈口式,腹较深,多圈足,亦有卧足。
盘、碟:多为敞口浅腹、矮圈足。
文房用具:器形有:洗、水盂、水注、水丞、香插、烛插、烛台、印盒、粉盒、熏炉、灯盏、笔筒、笔架、砚、洞萧、印章等。造型以象生形居多,亦多仿金银、玉器造型。象生植物如:海棠、荷叶、枫叶、玉兰、花生、瓜果等。象生动物如:狮、象、蟹、鹤、鸭、鹅等。小件器多左右模制,内里流有纵向接胎痕。
陈设供器:主要分炉、觚、瓶、尊四大类。
炉:仿铜器,且与明代铜炉一致。有方鼎式、圆鼎式、六角式、鬲式、钵式、簋式、筒式等多种。耳、足又形态各异。如:长方之耳、椭圆环耳、绳状耳、葵龙耳、虎形耳、象鼻耳、风形耳等等。足如:乳足、象腿足、兽面足、多轮柱足等,亦分三足、四足、多足、圈足。
觚:仿青铜器,器形与景德镇窑嘉万时期瓷觚有共通之处。唯器表装饰不同。呈大撇口、长颈、鼓腹、底足外撇。有的四面出戟。颈、足多印蕉叶纹,腹印云雷纹地、饕餮纹。
瓶:形式多样,有筒瓶、胆瓶、玉壶春、蒜头瓶、梅瓶、盘口瓶、撇口瓶、鹅颈瓶等。有素面,有颈部饰双兽面系耳。有颈部塑螭龙环绕。
尊:形似无盖将军罐。直口厚唇,矮颈,圆肩,长腹下收足外撇。高30厘米左右。有的器身有刻划花卉纹。
佛道人物:主题有:观音、达摩、如来、弥勒、罗汉、福德正神、文昌帝君、关帝等。偶有诗仙李白等历史人物。姿态以立式、坐式居多,偶有卧式。以各式观音像居多,如:
一叶观音:乘莲花浮于水上。
游戏观音:步于五色祥云之上。
延命观音:头戴饰佛像之宝冠。
不二观音:两手低垂,座水中莲叶上。
送子观音:手捧婴儿。
多种现身观音:如三目十八臂的准提观音等。大件作品高均在40厘米左右,但不超过50厘米。一般作品均在20厘米左右。小件实心捏塑作品,低于10厘米。
制作工艺及特征:
制模压坯:一般分成头、身、底座三部分,各部分又切分前后片。
粘合整修:各部前后合模后,以泥浆粘接。头部下端做成实心圆柱状插入胸颈开口处,填实粘合。拼合后内壁上半部留有纵向拼接痕,下半部经泥浆捈抹而留有指捺痕。器表经擦水、推光。再捏塑手、足、花饰、珠串、飘带等。手臂上端亦作实心柱插入袖口。明代制品,带座居多,座形、底面多呈椭圆形。体座粘合处或开小孔,或接合处略小于底经。亦有不带座者,内里透空,底面边缘较宽厚。小件捏型制品高10厘米以下,有人物、动、植物形玩具。有通体实心,亦有底部向上稍加挖空,座根带刀削痕。座底无釉露胎,烧成后带火石红痕,并有少量细砂粘连。部分器壁内部,背部,后底座根处,胎体较厚,烧成后有一些窑裂痕。
何朝宗及何派塑像特点:
何朝宗:明代中后期(年不详)。
何派艺人: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与何同时代,作品风格、工艺技技术、钤印作风与何一致。
何派作品特点:大件40厘米左右,小件20厘米左右,形体厚重,足壁宽至2厘米左右。钤印私章,方形或葫芦形。一件作品仅钤一印,位于身背腰上部。人物整体、局部造型精准。开相丰腴而生动。极具明代特征。衣褶纹理疏密有致,刀法犀利流畅,具“明大粗”风格而有别于后世之繁褥。极少见凌空飘带及饰件。制作、烧造工艺合明代特正,且工艺极其精湛,作品少见瑕疪。
何派印款特征:印款见附图。原件雕工较深刻。上釉烧成后,文字易模糊,而印面微收缩,文字局部偶见线条断裂。
明代德化白瓷与景德镇永、宣甜白瓷的釉质区别:
永乐甜白瓷:釉层有厚薄之分。薄釉器口、足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厚釉釉面又分平与不平。釉表微呈灰暗,迎光透视,呈肉红色。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闪灰青色,有些呈灰、青、白交织的虾青色。
宣德白釉:釉面呈乳白色,釉厚肥后,且有密集的小桔皮棕眼。
德化白瓷:釉层较薄,但有凝脂感。均匀细腻,光滑洁净。迎光透视白中泛黄,偶见粉红色。但无永、宣白釉器中灰暗、虾青色,更罕见桔皮棕眼。
三、清代德化白瓷:
1.概述:清早期顺治、康熙、雍正王朝制品较优。乾隆以后规模缩小,品质渐趋粗糙。晚期衰退尤甚。规模、品质、数量总体不及明代。传统产品减少退化。但康、雍、乾、嘉四朝出现外销西欧的日用瓷及雕塑,均呈西洋器型风格。
2.胎质特征:胎体较明代厚重,精细不及明代,肉眼可见一些细小砂粒。但瓷雕模制品较明代轻薄不少。
3.釉色特征:白中泛淡青为主流,釉层较厚,胎釉结合紧密,玉质感。系龙窑烧造所致。质量较好的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制品,纯白釉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浆白釉。清中期以后,乳白、纯白釉逐渐减少,而多淡白、灰白、青白色釉。
4.施釉、装烧工艺:施釉仍用浸釉法,装烧仍以匣钵正烧为主。但窑炉多由阶段窑衍变为龙窑,氧化气氛变成还原气氛,故釉色变成白中泛青。
5.器形种类及特征:
日用、文房、陈设器类:仿铜、金、银、玉器类、像生瓷趋少。器型品类亦不如明代丰富,且多为同期青花器型雷同。造形不如明代圆润秀丽,纹饰较明代简单。胎体亦较明代厚重。
器形有:炉、瓶、觚、盂、灯盏、执壶、方盆、烛台、碗、盘、杯等。
炉:鼎式炉:立耳消失,置肩腹环耳。三足退化为圆,方立柱足。纹饰不如明代繁密,趋于简单。
钵式炉:基本形态同明代,唯三足间吊底减薄或为平底。
簋式炉:形体趋于扁圆,早期附有简单双耳系或铺首,晚期改为模印乳钉八卦纹等装饰而不着耳系铺首。
筒式炉:口沿趋厚而内敛,外壁有刻“福”、“禄”、“寿”等宋体阳纹。
瓶:筒瓶:颈拉长,口沿出现外折,肩下铺首至中期以后消失。
胆瓶:腹部较明代丰满。
大口瓶:由外撇口变为折沿平口。
蒜头瓶,玉壶春:仍有所见,不如明代精致。堆塑螭龙纹无力。
六角瓶、八角瓶、灯笼瓶:为清代新出现器形。
双耳长颈瓶:双耳吊活环。为清代新器形。
觚:中部鼓圆而偏下。新出现筒形器形,较笨重。
灯盏、水盂:自明代敛口改为外折口,束颈。康熙时腹呈弧形,乾隆朝腹圆满。
执壶:康熙朝较精致。有瓜型、梨型等多种把壶。晚期出现立双耳绳系。
洗:明代秋叶仍可见,但叶脉粗犷。新出现折口大洗。花口大盘、方形大盆、海螺形洗。
碗:有撇口、敞口、侈口、圈足较高。卧足已不见。出现硕大厚重器。
盘、碟:有敞口、撇口、敛口,亦出现硕大厚重器。
杯:仍见花瓣口、八角、椭圆、圆口等。圆口杯早期较深,晚期变浅。器表贴纹饰较明代粗犷且不甚清晰。系耳把杯消失。仿青铜、犀角雕爵杯消失。
西式日用器:咖啡壶、啤酒杯、水瓶、牛奶罐等。为康、雍、乾、嘉时期外销西欧制品。
佛道人物瓷塑:传统佛道人物沿袭明代工艺,但胎体较明代轻薄,身体连座模制,底座多方、长方、委角方形。刀法纹路粗犷而浅显。人物比例不如明代精准。人物开相亦稍逊色,呈清代世俗化特点。题材也出现世俗特点。如:西厢记人物,琵琶女,妈祖像等。此外康、雍朝代削瓷中有西洋人物瓷塑,如:亚当夏娃、圣母马丽亚,骑士、猎人、旅行家等。亦有东洋日本仕女形像出现。小件捏塑玩具品类增加不少。有人物类的婴戏,动物类的公鸡、母鸡、松鹤、大象、群猴等。
6.款识种类与特征:清代各类白瓷均有暑款出现,较明代复杂。
本朝纪年、铭文:一般多用青花料书于器身,少数刻写。
仿明宣德、成化款:方栏阴、阳文,多钤印于炉底部。
商号款:多四字戳印,作“×××记”、“×××制”。如:“眉心荣记”、“珍和金记”等。商号款于各类瓷品中都有所见。
陶艺家名款:清代早期钤印风格近明代。清中晚期多作“某某制”、“某某记”之类名款。名家如:许良西、郑孝思、何朝春、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林捷升等。
四、晚清、明国(近代)德化白瓷
此期窑业不堪景气,仿古为此期特点。多为佛道人物瓷型及陈设器。
1.胎质特征:胎质较细白,有的夹杂细砂,略显粗糙,具糯米质感。胎体多厚重,亦有较轻薄者。
2.釉色特征:釉色白中闪青,以青白、灰白为主,光润明亮。乳白釉趋于衰落,数量较少。
3.施釉、烧装工艺:浸釉、匣钵正烧,与明清无太大差别。
4.制胎工艺:多沿用传统模制工艺,制品中空。1934年起,采用石膏模制注浆法,属现代工业技术,不同于传统手工制胎。
5.佛道人物瓷塑特征:人物形像及底座继承了明代精细工艺。比例不如明代精准。形体削瘦修长;开相不似明代丰腴而以长圆脸居多。刀法虽细致,但不如明代深刻且疏密有致。亦区别于清代浅显简朴特征。多散而繁褥,人物贴身绶带多作凌空飘动状。
6.款识特征:有陶艺家名款:雅号款、商号款、地名款、仿明年号款、仿何朝宗款等。多铃印于后背部,少数铃印于底部。出现一器两款现象。
苏蕴玉家族:名款“苏蕴玉”、“苏蕴玉制”;商号款“蕴玉”;雅号款“博及渔人”;地名款“德化”、福建德化制造”。
许友義家族:名款“许裕源制”、“许云麟制”、“许财源制”、“许世华制“;商号款“联谊轩制”;地名款“德化”。
五、现代仿明清白瓷辩析:
1.胎:瓷土用机械加工过细,瓷坯过于纯净细腻,不夹细砂杂质。胎色白、白中微带青。
2.釉:釉色多光亮素面,釉泡太过均匀。有些虽经酸化处理作旧,但无真品的不规侓划痕,老化痕具有灰、红、黑等杂色深入釉层的特点。
3.烧制工艺:电炉烧成,足涂氧化铅粉,隔垫硅板烧制。故留有刷痕,水痕及黑色块状或点状硅板痕。有别于真品火石红粘砂特征。
4.成形工艺:多用石膏模注浆成型,无分段,分片粘接特征。封底或封底开一小气孔。器表有去粉时留下的细刷痕。高仿品虽手工模接,但内里多无年久污染,接痕新而无缺损。头部亦非柱状插入式。真品有曲折自然窑裂痕。方品有薄刀开口的假窑裂。
5.器形:仿品以人物瓷塑、陈设供器为多,亦有杯、碗、洗、盒、盘、碟等日用器,品类亦较多。但多为注浆胎,素白釉,硅板垫烧,据此较易辨认。
6.款识:多与真品铃印部位、风格不符。多仿何朝宗等名家铃印,又多铃印于器座底后部,多见双印。
7.尺寸:多20厘米左右小件塑像。不见真品中40厘米左右大件作品。

德化青花瓷
一、第一期:约明嘉靖—清顺治时期140年左右。为德化青花瓷初创时期。青花呈色较浅淡,一般为蓝中泛青灰或晦暗的蓝色。多为白釉器上用青花书写铭文款识,或作简单渲染点缀。器形风格、烧制工艺、胎釉特征于白釉器完全一致,故也可称为是白釉器加青花款。
二、第二期:清康熙—雍正朝约70余年。
1.青花呈色:多用浙江料,也有金门料,或混合料。发色基本分两类:一类较鲜艳,色彩浓重,或泛紫或有积黑斑。有晕散。此类较深稳定。另一类比较淡雅,浅蓝或蓝中带灰,积青处有黑斑。
2.胎釉特征:胎色洁白,胎质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层肥厚滋润。釉分三类:一类为白釉,多乳白色泛青,有混浊现象,于同期白瓷釉同质,数量较多。二类为纯白釉,似景德镇浆白釉,多康熙朝制品,数量不多。三类为青白釉,白中闪青,有的闪灰,有呈云雾状。接近亮青釉。使用普遍,为典型青花面釉。中小器形胎釉均较纯净。大件器胎釉均略显粗糙,可见胎中砂粒,釉上棕眼。
3.施釉、底足特征:
圆器:一般满釉,足根露胎,唯盘类器物,内底为光滑砂底。占相当数量比例。
琢器类:外底及器里无釉,有旋削痕。削足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
4.器形种类特征:典型器有:撇口碗、侈口深腹碗、敛口深腹碗、折腹盘、直口平底盘、撇口盘、凤尾花觚、筒式三足炉、折沿圆腹三足炉、梅瓶、棒槌瓶、筒瓶、水盂、直口深腹罐、撇口杯、仰钟式杯、撇口碟等。器物多为快轮制坯,造形规整,比较敦厚稳重,线条柔和。
5.纹饰特征:一般分为山水、人物、动植物、其它四类。构图一般较繁密,锦地开光为此期特点。画法一般先线条勾勒,再深沫渲染,较有层次感。
山水纹类:分横向全景式山水,和开光截景式两种。多海景类山水,间以渺小人物,脸部勾勒而不画五官或轻点五官。
人物纹饰:如“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状元及第,文五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西厢记,白蛇传人物,渔人,樵夫,耕夫等。铁线勾脸,五官轻点划。人物整体具同期木板插图风格。此期人物纹普遍以远山近水为背景。
动、植物纹类:如:龙凤、麒麟、游鱼、松鹤、莲荷、葡萄、折枝菊等。龙纹多四爪且形体壮硕。
其它纹饰:一如:博古图类、百寿图、花篮等。另一类:多为主题纹饰外像所饰边饰纹样,如蕉叶、莲瓣、菊瓣、灵芝、竹叶、圈点纹。锦地开光中的网纹,“万“ 纹等。再如题图诗句纹。
6.款识特征:青花揩书或行书。
一类为纪年款加供奉铭文。多书于器身,为寺庙供器。
二类为商号款,如合胜、月记、珍宝,但此期所见不多。
三、第三期:乾隆、嘉庆时期—约80余年。
1.青花呈色:大量用金门料,亦有浙江料或混合料。呈色以蓝黑居多,亦有蓝灰、浅蓝色,着色深沉,积青处有黑斑及蚯蚓走泥纹,为此期特点。
2.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略较前期粗糙。釉色多百中泛青,少量泛灰。纯白釉、乳白釉趋少见。釉层有厚薄不均状况。有开片纹。
3.施釉、底足特征:施满釉,足根露胎,露胎砂底罕见。底足平切或滚圆。出现足内墙斜削,足根变尖。
4.器形种类及特征:器形趋成熟规化。碗、碟、炉类如前制。盘、杯类腹变浅。花觚、凤尾尊少见。新出现灯龙瓶、方盘、方盒等。形体不如前期敦厚,线条不如前期圆润柔和。
5.纹饰特征:布局较前期疏朗,笔法较前期活泼。
山水纹饰:全景、截景式如前。景观层次减少,所缀人物只勾轮廓,不点五官。庭院栏杆、树名等风格景物增多。
人物纹饰:多见一、二人物与庭院山水结合的小品,人物与景物之间不注重层次关系,以线条简练勾勒后,平状平涂。主题多见高士、书生、琴童、仕女、秀才等文人趣味。而世俗人物故事已少见。
动植物类:如:火珠龙、过墙龙、元水龙、柳下双马、松竹梅、牵牛花、松鹤、梅鹊、佛手、兰花、洞石等。龙纹多一笔点划,削瘦而草率。
其它纹饰:博古、百寿、“福”、“禄”、花兰纹。花兰纹趋简单,多平涂无层次。题图诗句为此期多见。
6.款识特征:纪年供奉铭文仍有所见。于器身。另有仿明“成化年制”四字行书、揩书款,于底足。商号款大量出现。于器底。
四、第四期:道光—宣统期 约90年间。前期作品风格至道光有所延续,但总体已日起衰落。
1.青花呈色:普遍呈蓝灰色,深沉不足,积青处仍有黑斑。晚清出现洋蓝,或鲜艳、或灰暗,料薄而飘浮,有晕散。
2.胎釉特征:胎色白、灰白,较前期更粗糙。釉色粉白,白中泛灰多,少青白色,釉层稀薄,厚薄不均呈起伏状。釉面棕眼疵点较多。
3.底足特征:挖足草率,内墙斜削,足根不够滚圆。
4.器形种类特征:形体趋矮,线条生硬不圆润。琢器减少,圆器居多。碗、盘多撇口浅腹。新出现折腰碗、碟、提梁壶、罐、鼓钉罐、小梅瓶、杯、匙、烛台等。
5.纹饰特征:双线描纹盛行,繁褥无生气。双线描缠枝花蝶纹、缠枝双喜纹、穿凤牡丹纹盛行。花鸟纹较多,山水、人物纹较少。有莲花、团菊、百寿、寿桃、灯笼等。总体风格粗率,具晚清特点。
五、德化于同期景德镇青花比较:
1.青花呈色比较:景德镇窑自明中后期至清代,相继使用回青料,珠明料、江浙料、洋蓝。虽呈色有各期特点,但无论浓重淡雅,发色均较纯正。德化窑各期均使用地产金门料及浙江料或混合料,多呈蓝灰色,泛黑、褐现象较普遍,积青处有黑斑,乾隆后又有蚯蚓走泥纹、缩釉、崩裂现象。景德镇窑青花色阶较多,料水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康熙尤甚,有青花五彩之说。德化窑青花色阶仅分浓淡两种,至多三种色阶。
2.胎釉特征比较:景德镇窑胎体清代较明代洁白,精细。明代多为亮青釉,清代有青白、浆白、粉白釉。各朝都有极精制品。德化窑清初胎质较精细,糯米胎中含微小光泽颗粒,此为地产瓷土特点,清中后期胎多粗糙。釉清初为乳白釉,康熙时为肥厚乳浊的亮青釉,康熙后先后呈青白、浆白、粉白色,但均泛灰、乳浊,洁白透明度不及景德镇窑。且多较肥厚。
3.造型工艺特征比较:景德镇窑各朝器型、工艺均不断创新,至乾隆而至极盛。德化受景德镇影响,但器型多日用器皿及陈设供器,工艺上亦不及景德镇精致。胎体较厚重,圈足不及景德镇圆滑。
4.纹饰特征比较:景德镇青花纹饰富丽繁多,且精致。德化青花纹饰似景德镇民窑制品,但画风更显粗草,内容更具地域色彩。
5.款识比较:景德镇有官窑年款、堂名款、吉语、花押款、仿明款等。德化则多见商号款,此外不多见。
6.瓷窑性质比较:景德镇窑分官、民窑,均为一地生产。德化窑纯属民窑,且周边永春、安溪等所产青花瓷极其相似,形成同一窑系。
六、现代仿德化青花瓷辩析:
1.老胎新补复窑器:釉色光亮,釉面乳浊,线条纹饰扩散模糊,足跟新,细辨可见补缺痕。
2.新胎:多注浆胎,较薄,圈足过于规整,模压纹路明显。足跟细小尖圆。
3.新釉:釉面有细小毛孔状,为现代炉窑气氛所致。无缩釉崩裂痕及蚯蚓走拟纹。
4.新装烧痕:足底露胎处可见氧化铅和硅板垫烧形成的水痕和焦斑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花瓷眼光不要只放到景德镇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
南平茶洋窑
中国瓷器发展史-写作素材
【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 明代瓷器
广东省博物馆--历代陶瓷展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