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言碎语053【本系列完结贴】

* 研究是要有方法、有规律、有原则的,而不是对对话,讲讲文学,谈谈玄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任性非美,率性才美。

*有些语文教师丧失了学科立场,有的语文教师不知道学科立场,还有些教师身是语文人,心在语文外。这也是为什么昨天我在那边说了两遍“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是当务之急。”的原因。

明确语文学科是规范语,通用语,标准语教学,这是底线。守住这个底线,不枝不蔓,教学知止。以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为主要方向,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具体目标。把动态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形式。

我以前说,教师不是讲解员,应该是教练员,训练员。现在看,有时应甘当陪练员。

我的看法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要研究并传授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习得,在认识上也要有所准备,这样的话必然会涉及规律性的知识。其实过去很多语文知识也是属于规律性的,只是因为使用的是静态教学和表述而把这些规律僵化了。仅仅强调生活化的习得是不够的,这也是建构主义的缺陷所在。更何况,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发的时代。

贴以前的一篇杂谈中的一段。

如果说我们暂时不能认定语文学科的内涵,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其它学科所要传授的内容,可以通过对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分析,基本确定语文学科应该关注的范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它学科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侧重隐性知识的传授。数学不是简单的认识1、2、3,物理不是简单辨别物体,化学研究的是看不见的物质反映与构成,政治教授的是规律而不是单纯的现象……也就是说,作为语文学科来说,也应该把目光集中在语文学科中隐性的知识和规律的传授上。而隐性的知识和规律,不是生活状态中轻易能够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可以等于(或者几乎等于)生活的外延,但语文的内涵也应该高于(或者基本高于)生活的内涵。需要补充的是这里的“高于”不是指总体的“高于”而是在语言文字运用范围中的“高于”。

我的看法是,先要认识这个学科,才能知道教学的范围。正因为是我们要教给学生隐性的知识和规律,所以才要强调动态化的教学,因为静态教学只有知识,而无法增长学生的智识。

*  摘录

1、事实和道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证据。事实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作为论证的理由易于被人们所接受。道理的实用性则比较复杂,诸如科学原理和其他经过验证的理论观点,它们与事实一样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是,我们无法禁止以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偏见或猜测为理由的论证出现,这类私有的道理通常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2、在许多情况下,作者必须依赖其他的道理来论证自己的主张,于是作者的信念和偏见也会接踵而至。区分事实和道理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便于检查作为理由的道理是否个性化太强,或者是否有普遍的实用性。

 《批判性思维导论》谷振谐

*摘录

不過到新教育實行後,“新潮派”以“洋務”為尊,外圍沒有《三字經》,中國孩子怎可念一些,舊i東西,於是起而反對,改念“小狗叫,小貓跳”等兒童“耳熟能詳”的常識,卻學不到東西。新潮派反對讀“舊書”的理由是:兒童不懂文字的意思,只學著盲目的喊唱,毫無意義。卻不知幼兒喜歡歌唱,還不需要懂得意義。而幼年熟記的,可以終生不忘,日後當其想起幼時所讀的,自可領會其意義。教育“盲目抄襲”外國,放棄自己寶貴的文化,是近百隼來一大損失。

《融通的教育方法》 P109

*摘录

知识的一部分是藏在文字里,我们的问题又成为:“什么文字是真知识?什么文字是伪知识?”经验比如准备金,文字比如钞票。钞票是准备金的代表,好比文字是经验的代表。银行要想正经生意必须根据准备金去发行钞票。钞票是不可滥发的。学者不愿自欺欺人,必须根据经验去发表文字。文字是不可滥写的。滥发钞票,钞票便不值钱;滥写文字,文字也不值钱。欧战后,德国马克一落千丈,当时有句笑话,说是:“请得一席客,汽车载马克。”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纸币格跌的太低,寻常请一席酒要用汽车装马克去付账。这是德国不根据准备金而滥发纸币之过。滥发钞票,则虽名为钞票,几是假钞票。吾国文人写出了汗牛充栋的文字,青年学子把他们的脑袋子里都装满了,拿出来,换不得一肚饱。这些文字和德国纸马克是一样的不值钱,因为他们是在经验以外滥发的文字,是不值钱的伪知识。

《陶行知名篇精选》

*读书是发现自己无知的捷径。

*人的能力是逼出来的。其实衡中啥的也是靠这招。衡中是逼着学生走勤苦这条道儿。上道儿了,也就伤到了。

*“喜欢”“兴趣”“热爱”这些东西都是每个人主观选择的内容,教师把关注点放在这些方面,无疑只能收获失望。

*辨识文字方面的区别,也是能力。关键是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一个枯燥的过程。过去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谁会认为磨杵成针是一件有意思的活儿呢?

*正常的教学(不单是语文),其实充满了枯燥的过程,只是语文教师不容易接受这个枯燥的过程,因为语文可以从任何的地方旁逸斜出(这是相对其他学科的优势,反而会造就语文教师的劣势),要想在语文教学之外找到个庇护所是非常容易的,也是容易找到乐趣的。但是问题是,在那些庇护所里呆久了,就会更不能忍受教学过程的枯燥了。

*海德格尔也好、杜威也好、伽达默尔、德里达、罗蒂……这些哲学思想的引进,可以作为研究思路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实际工作的指导,在思想层面,我们即便想清算其实未必能清算得了,既如,“清算杜威”之后才能顺利前行,这类的想法中其实也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哲学是人类永远的话题,一种思想的价值不在于作者是否死亡,也不在于这种思想是否依然有人传承,而在于创立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事实的思路——这也是哲学的价值。而事实如何去做,则依赖于处于实际情况中的人的辨别力。

*  有百年历史的语文在发展过程中,的确受到一些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但造成这些因素未必是个人化的结果,反而是群体性和社会性使然,认识这些人为因素,加以矫正,使教学活动重归正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中绝不能依赖“对”或“错”式的简单化的评判而得出结论。

*如果要归咎民族迷信偶像的劣根性,就不应该以某某为靶子了,是不是?批评者其实不一定就是颠覆者,因为批评和颠覆是两回事。为什么我会说“批评者”也是神坛的制造者呢?因为有的批评者为了凸显自己的观点,把批评对象的作用无限夸大,其目的不过是显得自己的观点的价值,表面上是把别人揪下“神坛”其实不过是在自我造神罢了。例如,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批“工具论”,但三老从来没有正式提出过这种“论”,只是在一些文章中零星提到了语文学科承袭语言而来的工具性。那么这“工具论”的出现不过是那些批评者的批评需要而已——其实“误尽苍生”的论调也应属此列。

*正确地进行研究,关键是要有一定的原则和尺度,我坚信的原则是科学精神——客观、理性和实事求是,换用《论语》中的话说就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以两种哲学思想来说,兄要证明它们对课标的影响,恐怕要举证很多内容,如两种哲学思想的优劣,国人引进过程中有没有误读,是这两种思想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使用的人进行了断章取义式的应用……总之,我们现在既然研究语文,就不能只凭感性的言辞,主观的判断,有可能的揣测和超出事实的结论来给语文诊病开方子。

*语文研究中存在的有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一是对前辈和当前一些语文工作者所持的否定态度。

二是把语文教学研究简单化,试图推倒一切重来的想法。

三是试图撇开科研和以言辞推翻前人建立“新天地”的方法。

*在文学领域里个人的感受是允许存在,因为它是独特的。而在研究领域个人的感受则是苍白的,因为它在未经证明的情况下,是缺乏科学公信力的。

*某些研究形式逻辑的人,一边说着研究逻辑,一边犯着各种的逻辑错误和非逻辑谬误;只能拘泥于某本逻辑书上的某个概念,却不能运用几个概念进行连续性的思考;一边意气用事自已为是,一边不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研究者,高高在上,学术得很,但比赵括又能差得到哪里去呢?

*语文”是一个基础性学科,我们教的是基础性的东西。很多高上大的东西,既不是这个学科要教的,也不是教师能够教会的。那些高上大都是某些学生禀赋、环境、志趣、努力时间、机遇等因素所产生的综合性结果。我们非要瞄着莫扎特、梵高和歌德的样子教学生,恐怕只剩下费力不讨好了。

*分科的提法其实容易造成不准确的传达。如果是说在语文学科内部强化某些专项工作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语文学科内部内容的细化,这一点是允许的,也应该是考虑的。如果是要试图强行拆解语文学科,然后把本属于语文学科一部分的内容,单独抽出来,形成和语文学科并立的新科目——这样无疑是不妥的。

*有些所谓的跨界研究,其实是把语文学科的命运交付到一些跟汉语关联不大的理论手上,更有甚者是交付到国外一些已经过时的理论手中,这样的研究不能说是止增笑耳,恐怕也能算作是徒增烦恼了。

*自省和不断基于事实的修正,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脱离事实的理论,无论怎么懂得,也不过是”屠龙术“而已。

*有很多人,犯了”出位之思“才引起很多混乱的情况。现在伪研究实在是太多了。很多虚头巴脑的研究,都不是从语文学科立场或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的。

* 一些人“跨界”采取的策略,是直接入侵语文。语文的东西人家不稀罕,也不屑得去了解。吃定语文这块大蛋糕了,谁让它又大又软,还可以随便咬呢!

*很多东西的条理,其实只是人认为的”理当如此“,并不一定是事实。这种”理“只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幻相。但这种幻相是经验的产物,确实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然而,这种归纳法总是不完备的,所以才要不断地保持开放的姿态予以纠正。

*芬兰,富庶,小国寡民

前几年,读关于芬兰的介绍,就感受到了它走的似乎是老子那一条路。不过芬兰在环境优越的前提下还是探索出很多有益经验的。主要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我们分析问题的视角。

环境与历史使然,可能需要有几代明白人的引导,才能达到这个地步。

后一本书,也可以看到他们教育上的不同的地方。克服惰性,达到澄明。

因为人很容易满足获得一个答案后就不再追究,而芬兰思维教育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这种思维形式一旦形成习惯,人人都可有打破砂锅的态度。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多时候就像是”秋菊“——只是想讨个说法。但是在明晰度和后果上并不清楚。从这点上,芬兰的思维教育,更接近三思而后行。注重知识的形成,感觉就像”物物而不物于物“一样。

*摘录

開明的態度

 從上述第一步學生的反應,教師可以知道一班的學生表現中,有快,中、慢三類。反應快者似乎比較聰明:中度者差些:慢者較遲緩,這是能力的差別,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接受這樣的事實,來比較教師的回應:

 常見的:聰明的得到贊許:中等的沒得明顯的表示:緩慢的得到“冷漠”以至“不屑”的表情。於是有的得意揚揚:有的無動於衷:有的則垂頭喪氣。後兩類學生對學習的感受如何,通常教師並不關心,這卻是教育失效的關鍵。

 開明的:(教師)“很好!大家都用心看過了。”(全班學生都得到贊許,後二類更舒了一口氣,也會暗暗歡喜。)“現在大家一齊來看,看我們還能看到甚麼。”如此照常進行下去,教師可以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專心的狀況,來反省自己對學生的態度有怎樣的影響。

 一班中最需要教師注意的,就是中下程度的學生,他們一方面需要教師鼓勵,一方面需要教師的耐心,只要他們有一點可取之處,就要贊許;他們有不明白之處,就要耐心的詳細說明。知道他們的需要,教聰明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讓他們白等在那裡)。留出時間,懇切的多教後二類一些,他們才能學得好些,使他們有了進步,全班學生都有進步,才是教學的效果。

《融通的教育方法》P136

*目前的语文教育是阶段性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终身教育了。既然无法关照学生的一生,那么就不应用贯穿学生一生的标准来衡量语文教育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面对事实,渐趋渐近。超标高蹈,北海无期。

*关于吸收传统教育内容进入语文的思考

从传统的阅读中,寻找语文教学内容,是解决当今语文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国学热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对现行语文教育结果的一种道的反动。目前的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的发展是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剥离传统的倾向,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端之一。学生的学习成为了单调的识字、阅读,而缺少了情感上的培养和态度上的熏陶。很多学生也因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而无法进行正确的学习活动。

在继承传统方面,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曾经很好的分析过,对联和读诗教学的价值。张志公先生指出“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对对子”“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知识”都是古人适应儿童智力的很好形式与内容。他还说这些利用孩子们的特点能开发适龄儿童想象力,是最容易培养对语言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习传统的读书法和写作方法,还能补我们现行语文中缺少的学习态度培养的断环。例如,

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程颢)——这是治学方卖面的指示;

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元非自立也。若某则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陆九渊)——这是说明为人清正的重要性;

不要因一两事过失,便放倒不顾;亦不可以一二事合理,便自足。古人许人改过,戒人自足。(尤时熙) ——这更是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原则。

这几条语录中所涉及的明辨,笃行,自警,守静,戒满……不正是我们现在教学中被忽视的学习态度上的培养吗?

 其实,除了直接从古代典籍中汲取阴阳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古人和近人关于学习的精彩言论。例如,李鸿章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及

"文字为思想之代表,思想为文字之基础,故二者之研练,相为表里者也。且夫思想为事实之母,今日学者所积之思想,他日皆将见诸事实者也。思想有不宜于事实者,则立身处世,安保无自误、误人之虑。"——这无疑是强调思想深度对于文章形成的重要性。

“读文之法,可择爱熟诵之。每季必以能背诵者若干篇为目的,则字句之如何联合、篇段之如何布置,行思坐思想,便可取象于收视反听之间。精神之研习既深,行文自极熟而流利,故高声朗诵与俯察沉吟种种功夫,万不可少也。”——这种熟读精思的要求,无疑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终生可用的“语料库”。

“吾国人素无普及教育,言语与文字久离为二,非脑海中蓄有数百篇之佳文,三四千个可以分类(谓名、代、动、静、状、介、连、助、叹九类之文法)之字,心手必不能应。(寻常人说话所用之字,大约三干多,但无规律耳。)秉资虽有敏拙,习性虽有文野,而此熟读功夫,则不可少耳。”——这一则无疑直接指出“寻常人”学习上的弊端所在!

除了李鸿章之外,苏轼,曾国藩等古代名流也都有很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研读近代的学者的著作获得有益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像梁启超,吕思勉,罗庸,李广田,赵树理……(因数量关系,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要从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汲取其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益于教师教学的内容,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建设工作。

*中学语文长期以来缺少比较适宜的教学,追求过高,即以追求显性的文采和立意为目标,而缺少了对作文形成过程的研究,致使在教学中一味地只进行模仿好文和美文,但以学生的生命经验来说,能够达到和那些作者当时进行创作的状态同步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自然半途而费了。至于利于甄别与选拔也是一个制约作文教学的子项,但并不是因为这项功能而导致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对作文教学认识不清,不是一年两年才出现的情况,而是几代人一直处在懵懂的状态,所以很多教师只是重复自己当学生时的经历而已。要想走出这个懵懂状态,必须要首先认识到作文教学自身的局限性。

*告友邻书 

长期以来很多朋友到访我的QQ空间,对我贴的说说的内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以你们的热情对我的一些摘录和闲言碎付出了热情的回馈。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我在说说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其实并不是近期的感悟,而是从以往的“日行杂录”中整理出来的以前在各个论坛和Q群中的一些零散言语和读书摘录。时间上是从2011.1.1起至2015.5.7止,在最初的闲言碎语中,没有摘录的内容,摘录是从整理2012年的日行杂录开始的。也就是说,整个闲言碎语系列,没有包括2011年的摘录内容。至于2015.5.8起,不再做日行杂录,所以闲话少了,摘录也变成了截图保存了,对这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QQ贴图相册,而且近几年的一些闲话也归入了各个“闲言碎语”之中。

因为这些闲言碎语来自不同的时间,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同行的启发,所以有很多重复絮叨的地方,相信有很多朋友已经发现,在这里我要对认真阅读的朋友的宽容表示感谢:谢谢一直以来为我提供前进动力的朋友们!

至于尚未整理完的说说,以后我会整理为日志发出,但短期内不会有大量连续的说说再出现了,请友邻们见谅。最后,再次感谢长期以来关注我空间和说说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阅读与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宗伟:标准的未必是可行的
教育 ≠ 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语文教育,为人的教育
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求解
凌宗伟:语文究竟是什么?
听听其他人对《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的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