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犟老头在中国推广9年循环农业:不成功,就“死”在中国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70多岁的日本犟老头,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的年纪,却抛弃妻子,跑去河南当农民,把中国粪当宝贝,9年多了,不仅赖着不走,还扬言死也要死在中国....

乍一听,人们都觉得:这老头,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没安什么好心。

但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日本老头的中国情

川崎广人,一位在网上坐拥61万“追随者”的日本网红,现年76岁。

2013年,为了在中国推广循环农业,他放弃一个月20万日元的退休金,来到河南的一个小县城研究堆肥技术。

可是,九年里,人们对他最多的评价是:傻子、作秀、日本鬼子…….

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随时头戴一顶军帽。

这其中随便一个遭遇,都足以劝退一个年轻人。

但对于时年67岁的川崎广人来说;

从始至终没有畏惧,只有理想。

2015年,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走投无路,半夜翻墙躲进了川崎所在的农场,农场的员工好心收留了她,并帮她摆脱了窘境。

这件事让川崎十分震惊,愤怒之余,他把自己对施暴者的鞭笞发布到了网上。

没想到引起舆论共鸣,一时间声名鹊起。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民族,大概是数万粉丝涌进川崎广人社交媒体的初衷。

至于这个上了年纪的日本老头,为什么会跑到中国农村,把粪便当宝贝的问题,有不少粉丝都发出了同一句诘问:

“他到底是弄啥的?”

以此为开端,一位日本农业专家“16年的中国情缘”,正式拉开帷幕。

二、理想主义者的中国行

从踏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川崎从事的就是和农业有关的工作。

在这个日本老人的印象中:堆肥培养的农作物吃着安全,疾病率少,产量更高。

这是常识。

可06年那次来中国交流活动告诉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在中国的农村,不少土地都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导致水污染和土地板结,泥泞不堪的乡道两旁,是村民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

而中国的大部分农民,还在把粪便当纯天然肥料,不制作、甚至不懂怎么制作高质量堆肥。

但在土壤贫乏的日本,村民们早已把粪便“变废为宝”,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百分百有机无毒。

川崎想不通:为什么中国GDP那么高,而农业技术却这么落后。

那一刻,川崎如鲠在喉,他决定扎根中国农村,推广已经在日本得到验证的循环农业。

值得一提的是。

此时的川崎已在日本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即将面临退休。

按照计划,他本可以留在日本一边喝酒一边泡温泉,享受天伦之乐。

来中国从事农业,并非一时兴起。

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那片土地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看过很多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资料。

虽然从未参与过那场战争,但对中国人的愧疚,一直萦绕在川崎的心头。

回国后,川崎开始疯狂查资料,自学日语。

他跑去日本的各个合作社学习堆肥。

他在一本字典的中缝上歪歪扭扭地写道:学好汉语,就得多听多说。

2013年,经过和家人的多番调解,川崎带着自己翻译论文攒下的20万元,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

从甘肃天水向东云游,从内蒙古到北京,从火车到步行,川崎一遇农场就问:

“我会制作堆肥,我只需要很少的工资,只希望能到贵农场工作”。

“我能帮你们提高产量,请给我一次尝试的机会。”

但很遗憾,因为身份特殊,一路上经过的100多个农场,没人雇用他,没人理解他。

更没人相信他。

有人听出他的日本口音,骂他是日本鬼子。

没办法,老先生只能背着30公斤的行李,继续往前走。

为了在中国普及循环农业,彼时已67岁的川崎睡过大通铺,做过除草工。

为了获取人们的好感。

在南方,他声称自己是“韩国人”;

在北方,则说自己是“广东人”。

三、改变命运的几十封邮件

2014年,经人介绍,川崎以访客的身份来到河南原阳县的小刘固农场。

他操着并不流利的中文乞求农场主:“我可以只要很少的工资,可以收留我吗?”

就这样,伴随着一间没有空调的小破屋,和他压根听不懂的河南方言。

川崎成为了小刘固农场的一员。

这个农场的主人名叫李卫,是当地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2009年,她从去世的父亲李敬斋手上接管了270亩的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

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农场连年亏损。

一个星期后,由于还要忙电视台的工作,李卫回了郑州。

之后的一个月,川崎每天都会给李卫发邮件。

“养猪场后面的化粪池就是最好的液肥”。

“我们应该建立循环农业…….”

他本以为,小刘固是他施展抱负的“战场”。

但自始至终,他没有收到一封来自李卫的回信。

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李卫偶然打开自己几乎弃用的社交账号,发现几十个消息弹窗,全部来自那个之前收留的日本怪老头。

不过因为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也只是简单浏览几篇后,就关掉了电脑。

事后才知道,收不到回信的几个月里,川崎在村子里四下奔走。

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李卫”。

但由于听不懂方言,川崎和当地村民的交谈,变成了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很少有人能告诉他准确的信息。

那晚,李卫枯坐至深夜,逐字逐句阅读了每一封邮件。

最终,她决心搬回小刘固,和那个日本老头一起改造农场。

四、困顿,迷茫

回到原阳之后,按照川崎的建议,李卫把养猪场里的液肥施到了小麦地里。

那一年,小麦的生长周期比往年缩短了三个月。

亩产量也比往年多了100多斤。

李卫喜出望外,想留下川崎;

但川崎,并不是个能轻易点头的人。

他可以少要甚至不要报酬,但一定看到大家的态度。

因为担心有交流障碍,他把有关循环农业的理论用中文写下来、画上配图贴在墙上。

但川崎却发现,职工们并不理解他的行为,村民们称它为“那个猪场里的日本人”。(小刘固农场前身是养猪场)

还有的老人背后吐槽他是日本鬼子,“早晚把他给灭了(玩笑话)”。

后来,他投资五万多元,就地取材,架设了1000亩的液肥管道,让大家免费试用“液肥”。

可村民们并没有因此感激,而是窃喜可以不要钱。

饮食上也有诸多不便,河南碗大,饭量也大,他特意从日本带来小瓷碗,每餐只吃一小点。

饺子是最让他迷惑的,这种中国的传统主食,在日本通常被煎炸后搭配米饭食用。

他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一顿饭可以吃那么多饺子。

不过最让他头疼的,是来自文化和道德层面的差异。

某一天深夜,村子里的一位农妇带着自己的孩子造访农场。

李卫一问才知道,那个孩子偷了农场三根甘蔗,母亲带着他登门致歉。

在川崎的家乡日本,这是最低限度的文明。

李卫怕川崎生气,特意把他推进了办公室。

虽然川崎正在努力学中文,但他让用中文骂人,显然还是太难。

他隔着办公室的门发出”啊啊“的怒吼:

“李卫,这不是第一次了,小时候偷东西,长大了怎么办,就没有人教他们吗?”

望着母子二人一脸错愕的表情,办公室外的李卫有些尴尬,连忙将一根甘蔗递到川崎手里。

这番让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农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而每当川崎不高兴的时候,李卫就会第一个跑过去向川崎致歉,”你生气归生气,千万别迁怒于员工...”

一是害怕这个老顽固遭人记恨,二是害怕他气出心病,但即便如此,老头儿依旧无法说服自己宽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川崎愈发老态,捉襟见肘的体力已经无法支撑他在大棚里的工作。

渐渐地,他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新农民”的招募和培养上。(跟着他一起学习循环农业的他把这些人统称为新农民)

为此,他曾采取过谁来学习,就补贴1000元的方法,但不少人拿到1000元后,就趁着夜色溜之大吉。

没有人在意,这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每次授课,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

川崎的理想,碎了一地。

但好在,他还能从两个途径得到安慰。

一个是社交账号评论区那些鼓励他的话语。

一个是李卫父亲李敬斋的墓碑——

“为民请命,心系农桑。归田原阳,养殖办厂。呕心沥血,惠泽故乡。”

每次朗诵老先生的这段碑文,总有眼泪在川崎的眼眶中打转。

冥冥中,他觉得这位官至河南省农业厅人事处处长,而后回乡建立农场的前辈,就是他未曾谋面的中国知己。

结语

优先考虑价值和生存意义。

这是一个在中国当了9年农民的日本老头的人生信条。

现如今,靠着循环农业技术,小刘固农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年5月20日,一家大公司助力了他的堆肥技术研究。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个倔老头;

能看到象牙塔落成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番茄成功了,我们的农场也就成功了 | 川崎广人 一席第554位讲者
封面故事 | 李卫 :农场成功的标志,是一所学校
一个在中国堆肥的日本人
川崎广人:余生,为循环有机农业奋战至死!
狂投15亿,闲置5年养地,这个日本人的农场最终黯然退出
杂志第一期: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的堆肥做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