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

概述:

       表皮样囊肿是胚胎时期皮肤外胚层残留或后天创伤所致,常为良性,通常多见于年轻人,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以颅内最常见,脊柱、皮肤、睾丸、脾、肾等也有报道,少见于盆腔腹膜后。

    表皮样囊肿又称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表皮包涵囊肿,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其囊壁为内含角质透明颗粒的层状鳞状上皮包绕形成的囊肿,其囊内主要为干酪样粘稠的角化物,常为单发,多发者见于Gardner综合征患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中青年相对好发,男女发病比例约1.2:1。
表皮样囊肿属于瘤样病变。
因创伤导致的表皮样囊肿,又称之为植入性囊肿,常见于手掌、指端。
结节部位见隆起皮肤呈半球形,正常皮色,质硬,有弹性,可移动,一般直径约0.5cm-3cm,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时常伴红肿、疼痛。

认识的误区:

  既往临床医师常用的 “皮脂腺囊肿”实际上就是角质囊肿,这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和皮脂腺囊肿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病,只不过后者是一个被误用多年的词,现在一般的医院病理科已经摒弃“皮脂腺囊肿”这个不准确的词语。


超声表现:
  • 结节的位置:均位于皮下及皮下组织,和皮肤关系密切。
  • 结节的边界:边界清晰,少数边界不清。
  • 结节的形态:椭圆形、类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
  • 结节的内部回声:均匀细点状低回声;点状低回声夹杂小无回声区;或点状、短线样高回声;混合回声,内部回声不均。
  • 彩色多普勒:所有未合并感染的表皮样囊肿囊内无血流信号。当破裂合并急性感染时囊肿周边可及血流信号增多。当合并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时囊肿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血流信号走行规则,无马赛克现象。

表皮样囊肿的超声分型
根据表皮样囊肿组织成熟度不同、囊内角化物含量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破裂,超声声像图可分为3种:均质回声型,不均质回声型、混合回声型。
其中混合回声型又可分为:I型,II型,III型。

均质回声型
均质回声型:声像图表现为皮下圆形、椭圆形、分叶型囊性低回声,囊壁光整境界清晰。囊肿浅表和皮肤层关系密切。

不均质回声型
不均质回声型:外形及囊壁均与均匀型大致相同,但其内部低回声内夹杂小无回声,或点状、短线状高回声,内部回声与囊腔内角化物有关。

混合I型:
I型,破裂时局部囊壁可见连续性中断,囊周围回声混乱,境界模糊

混合型II:
II型,洋葱皮征,表现为多发环形高回声与低回声交替层状排列


混合型III:
III型,合并慢性感染时表现为类实性低回声,境界清晰不规则。


     洋葱环征是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表现,对于诊断皮样囊肿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然而,亦是仅具提示性,缺乏特异性。

综上所述,表皮样囊肿声像图大多数具有良性病灶的特征性,但囊内容物成分的不同特点决定囊内声像具有多样性,与部分其他类型的囊肿有时不易区分,从而令声像图缺乏特异性,但是表皮样囊肿内无血流的特征,有助于与具有血供丰富特征的恶性肿物相鉴别。

鉴别诊断

   1、皮样囊肿  来源上皮组织,也可发生于身体的各部位,病史也较长但囊壁除了有成熟的角化鳞状上皮外,还有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皮脂腺、汗腺,囊壁较厚,囊腔内除了角质物质、上皮碎屑外,还含有毛发等皮肤附属器的产物。属于成熟型畸胎瘤的一种,又称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声像图亦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无血流的肿物回声,部分内部的回声较表皮样囊肿的更为亲乱、复杂,而部分内部回声与表皮样囊肿的有相似。

   2、畸胎瘤 是混合性肿瘤,有良、恶性之分,组织来源于内、中、外三个胚层。由于囊内成分多样,有脂质、毛发、骨骼、甲状腺组织、神经等,声像图上表现也呈多样化,面团征、脂液分层征、瀑布征,结构紊乱征等。部分内还可出现血流信号。单纯有浓稠的脂质构成时,超声显示为圆形、类园形的边界清晰的均匀高回声,后方回声无衰减,内部无血流。内容物主要为毛发时,超声表现为边缘模糊的弧形高回声,与部分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体、黄体囊肿、黄体血肿这三者的概念一样吗?
医学超声影像学笔记——妇科超声(下)
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声像图分型
卵巢畸胎瘤
睾丸表皮样囊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