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5年前,郭沫若带头发掘定陵,裸手接触文物,国宝受到二次损坏

最近,随着我国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点,不断被发掘出让人震惊的文物,三星堆的考古工作更是接连数日霸占了最近的热搜榜。我国第一次对三星堆展开考古工作是在1986年,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国家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便暂时停止了考古工作。

时隔34年后,在我国考古技术逐渐完善的基础下,于2020年9月6日又重启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在我国先进的考古技术支持下,三星堆不断发掘出让世界震惊的文物,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宽1.38米的青铜面具、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每一件文物都是旷世极品。

这些极其珍贵的文物之所以能够被毫无损伤地被发掘出来,得益于我国发达的考古技术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古工作都能做到这样完美。1955年,发掘明定陵时,就没有达到考古工作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甚至由于当时缺乏考古经验,还导致三千多件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二次损坏。这次失败的考古工作一度成为了考古界的伤疤。当时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是由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研究专家吴晗和郭沫若共同发起促成的。

两人先是就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向国家发出请求,开展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技术较为落后,不利于明定陵文物的后续保护,所以纷纷反对这项工作。但是国家出于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同意试一试。

当时我国并不具备先进的探测设备,国内的考古人员也是普遍缺乏考古经验。于是,郭沫若和吴晗带领着一群人开始了明定陵的发掘工作。最开始他们是想找长陵的入口,可是一群人忙活了大半年,也没有找到长陵的入口,却意外发现了定陵的入口。

于是,郭沫若和吴晗便放弃了发掘长陵,转而开始发掘定陵。1958年,定陵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毕,出土了近3000多件文物,所有发掘出来的文物在《考古通讯》上都有记载,但是定陵发掘的详细过程整整拖了32年,直到1990年才被整理成书,面向社会大众。

中间拖了这么长时间,又赶上我国的动荡期,所以其中许多宝贵的一手材料早已丢失,这对后面的历史研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仅如此,当时发掘出来的文物数量巨大,由于条件有限,考古人员当时又没有保护文物的观念,所以很多文物都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

当时,郭沫若等历史研究专家们也缺乏经验,还出现了裸手接触刚出土的文物的情况,这对许多文物直接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二次损坏。丝织品作为极难保存,又非常易坏的文物,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重视出土的丝织品,这也造成出土的许多丝织品损坏非常严重。

墓中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籍和字画,这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保护不当,许多古籍和字画遇到空气直接被氧化了,损失非常惨重。定陵的主人万历皇帝和她两个皇后在动荡时期,他们的尸骨还被人挖出来给焚烧了,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可悲可叹啊!

就现在而言,当时发掘定陵,对定陵来说就是一场浩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后来曾感叹道:“如果再推迟三十年发掘定陵,也许更好。”据说1960年时,郭沫若再次向中央申请发掘乾陵,中央直接回绝了这一申请。从此以后,考古学界为了保护文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怪国家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当年郭沫若带头,挖掘明定陵的损失
直击郭沫若力主挖的明定陵:如今3000件文物“重回”地下保护
都知道郭沫若造成考古史的悲剧,那么到底损失了啥文物呢?太可惜
中国考古之痛:定陵悲剧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循迹晓讲
中国为何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挖掘明定陵的后果,你就明白了
1956年郭沫若挖定陵,传闻事后多人离奇死亡,真相究竟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