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背了这么多年的“落霞与孤鹜齐飞”错了?日本手抄版真的可信吗?

当年评“初唐四杰”时,杨炯并不满意自己屈居于王勃之后,后世也找出了不少证据证明王勃人品不算太佳。但这“王杨卢骆”的排名,自唐代以来却一直没变,王勃的四杰之首当得稳稳的,为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滕王阁序》。

这篇骈文,不计标点共700余字,洋洋洒洒,成了很多人心中千古骈文之首。当年王勃只是路过滕王阁,见一群才子在阁中赛诗,才一时技痒写下了此文。即兴之作,用了40多个成语,至少20余个典故,王勃让世人见识了什么见天才型的诗人。

这篇骈文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于这句诗,虽然一直有人认为,孤鹜可能并不是孤雁,极有可能是一种当地的小飞蛾,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毕竟若是这样,则这诗的美感就降低了。

但近些年,这个千古名句的另一个版本,却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原来,日本珍藏着一篇《滕王阁序》的手抄版,据说是唐中宗景龙元年日本遣唐史使手抄的,不少人认为这应该就是《滕王阁序》的最早版本。在这个手抄版本中,王勃写的不是并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背了这么多年,难道我们都错了?王勃的原作真的写是雾而非大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虑,就能判断这份手抄版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勃这个千古名句并非其首创的,他是模仿而来。他仿的是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芝盖就是马车的车盖或伞盖,庾信这句诗之所以高妙,能被王勃看得上,正是因为他把自然之景与射马时人们的活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落花和杨柳都是自然之景,而芝盖和春旗都是人们活动的热闹之景,两相结合,才算是高级的。王勃本就是模仿了,他如果看不出庾信此诗好在哪里,他还仿什么?如果仅仅是“落霞和孤雾”,就是景上叠景,连庾信的原句都比不上,王勃显然不会这么做。

其次,我们结合上下文来考虑这个问题。在王勃这个千古名句后,紧接着的就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唐人写诗是很讲究的,每一句都要落到实处,上一句只有提到了孤雁,后一句“雁阵惊寒”才有落点。

最后,关于最早版本的讨论。就算日本手抄版是景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7年)的,但《滕王阁序》的问世时间一直都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王勃13岁所写,有人说是22岁,还有人说是29岁(虚岁),各种说法都有。连问世的时间都确定不了,那后世的各个版本中,哪一个才是时间上最接近原作的,显然就更说不清楚了。

通过以上3点,我们就能发现“孤雾”一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太可信。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有动景有静景,四个绝美的景象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秋景图。虽然我们无法去问一问王勃当年写的什么,但这14个字,改一字就差之千里,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各种手抄本为真之前,我们当以此为正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非原创,只是仿作
课本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写错了?来看看日本遣唐使手抄版
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然而其中的第一名句却被误解千年!
继承与革新:和六朝骈文比,王勃的骈文究竟有哪些改变?
《滕王阁序》:千古第一骈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秋天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