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学守正 儒释相融——走进书法家李逸峰的艺术世界

人物简介

李逸峰1972年生,湖南省隆回县人。文学学士、佛学硕士、书法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书法》杂志副主编。书法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叶培贵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国培计划”首席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终评专家。原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书法学科带头人,主持创建西北师大书法专业。2019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担任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协助张海先生从事高等书法教育与学科建设工作。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2010年、2015年分别在兰州大学、甘肃省美术馆举办“静水流深——李逸峰书法篆刻展”。论文入选全国第七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第十届获最高奖)、中国文字博物馆“2016中国文字·书法论坛”(十佳获奖论文)、中国书协“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第九届、十一届国际汉字书法教育论坛,在《中国书法》等核心期刊发表书学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郑州)论坛等。主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部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主持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青年书法创作人才培养”,主持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敦煌汉简书写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书法艺术研究”(排名第一)。全国中小学书法教材华文版《书法教学指导》编委,出版《文房四宝》(中国文联出版社)、《<石鼓文>四种》(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书法鉴赏》(清华大学出版社)、《李逸峰楷书<甘肃赋>》(人民美术出版社)等。

名家评论

梵音破空  厚学养墨

梁瑞郴

人生际遇,一个缘字。我与逸峰先生相识,实属不期而遇。但彼此一见倾心,相见恨晚。那年仲夏,湖南省作家协会在崀山举行笔会,其时暑意渐浓,丹崖正红,文朋诗友,兴会一时。是夜,笔会邀三五文友书画雅集,逸峰便在其中,他儒雅文静,磊磊谦谦,在彼此的心领神会之中,我便把他放在心中一个重要位置。

此后数日的交集,我们谈世时,谈文学,谈书法,总能心学相通,彼此欣赏,在切磋中建立起一种跨越年龄的友谊。我虽长逸峰近20岁,但我强烈感觉到,逸峰对人生和艺术的洞见,其老道和锐利,远超过他的年龄。他博闻广识,转益多师,心灵根慧,神思妙悟,表现很好的艺术天赋。

那次笔会之后,我们天各一方,几无际遇,彼此只有借助微信,默默神交。岁月更替,不期经年,让我对逸峰的了解,逐渐由表象而及里,由浅层而向深层,尽管他身处大漠,而我却在湘江之畔,但他的谦谦君子的书家形象,反而益渐清晰,我终于觉得可以为他写一些文字了。

书法走到今天,似乎好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当下出现的大量职业书者,似乎在证明其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繁荣。其实你若登堂入室,究其实质,不难感觉到书法作为独立艺术门类,是阻碍其发展的误区。书法说到底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只具备用笔墨在宣纸上书写的独立性。溯源追本,可知中国书法的正脉,其从母体诞生之日,就充盈文人士大夫之气,深厚的学养弥漫其间。这种浓厚文化审美意趣,千百年来,滋养一代又一代书家,孕育一篇又一篇佳作。中国书法的正脉,正是浸润在这浓浓的学养之中。

我由此而观逸峰先生数十年的书法运动,很明显地感到,他始终坚持在博学基础上的守正。真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由文学学士而佛学硕士,进而书法博士,再而宗教博士后,青灯黄卷,茕茕孑立,好学不倦,孜孜以求。如何建立自己的书法艺术大厦,他登高望远,不避坎坷,从中国书法的胞衣之地出发,跋山涉水,一路拾珠,投身母怀,吮吸最纯正的母乳,牢牢打好广博学问基础,他烩书法、诗歌、音乐、宗教、哲学于一炉,用炼丹炉炼得三昧真金,以健脑益神,强筋健体。他三剑合璧,诗、书、印三峰对峙,又并驾齐驱,诗有书法的凝重之气,书有金石的铿铿之声。而金石则集二者之美,大道至简,大朴致远。正是多种艺术形式的互动,彰显逸峰先生踔厉风发,勇于攀登的书家风貌。

当今中国书坛,急于创新求变似乎已成“集体焦躁症”,创新无疑是推动书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当务之急,“守正”似乎更为紧要。但守正所付出的成本高,时间长,需要耐力和恒心。书家的学者化是守正的根本之途。学者化并非等同高学历,沈从文、钱穆等人,学历不高,但仍然成为大学者。我以为,真正优秀的书法家,首先必须是优秀学者。如果在书法界有“雅”“俗”之分,在充分学养滋润中的书法,是为雅,反之则为俗。这应该成为衡定书法高下的重要标志。逸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可以驻足久观,反复把玩,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可引发许多联想,感受到书法之外的许多东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深厚学养及文化的支撑。

许多论家论及逸峰先生的书法作品,都无一例外概括为“静”。的确,逸峰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安静的风格特征。但如果我们深入肌里,不难发现,这种概括还只限于表层,不得精髓。逸峰先生的作品,多以梵文禅诗入书,这就难免梵音袅袅,禅意绵绵,佛门即为空门,空者,静也。但这种静,只是与纷纷扰扰俗世相对而建立的。我以为,逸峰先生书法中所表达的不完全是这种静。

逸峰先生作品,篆、隶、行、章、草,决少有急就章,其安静之中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沉着,在沉着中呈现一派庄严肃穆。这种从容不迫,宠辱不惊的书写方式,十分吻合其书写的佛经禅诗。我每欣赏其作品,总会感受一种阅世洞明的精神境界。的确,它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书法风格上,而是直抵灵魂,安抚慰籍心灵,让你有一种精神的升华。细细品味逸峰的作品,你会觉得书家悬腕握笔之际,早已让布局谋篇了然于心,他在徐缓有致中,役万端笔墨于手中,稳稳地将一笔一划落入纸上,象木鱼声声,敲进你的心灵。这外化的一切,便可见书家心思的缜密,情绪的把控,心态的平静,入禅的定力。在沉着的总情势的把控下,我们看不到人生的任何慌乱,看不到纷扰世时的狂躁,看不到欲望膨胀的狰狞。

沉着,不独只是表现在逸峰先生书法精神境界,同样,在书法及金石的技术层面上,逸峰先生的作品可以读出众多名家名篇的身影,从钟繇到二王,从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从张旭到怀素,从王铎到八大山人,他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当然对书法影响最大的当属秦简汉牍,对金石影响深刻的当属摩崖碑帖。逸峰善于将无形化于有形之中,简牍书写的朴拙和涩滞,取其神化为书写的张力,从而使笔触充满古意,通篇则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而金石则取摩崖的斧斫刀劈,岁月苍茫之神,展示力度之美。正是由于善于从传统中吸收精华,所以他的作品,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笔势,笔意,笔趣,都呈现淡定从容,厚积薄发。既能深入传统,又不为因袭所累。

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除了其充满无限想象和变化之外,还在于其无法穷尽的奥秘,围绕其间,海无边,天无岸,大凡涉足其间者,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书者立志高低,学养多寡,取法上下,恒力长短。

前贤有言,绘画之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歌,诗歌之上有宗教,宗教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哲学。哲学无疑是一切艺术之巅。司马迁著《史记》,决非简单的华夏三千年历史的记录,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揭示了《史记》哲学的意义,从最高的精神层面作出了历史性评价。

逸峰先生的书法,就十分强烈地表现出了对哲学意义上的追求。这种追求,我以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大量的宗教诗文入书,这就使其书法作品充满了“究天人之际'的意味。宇宙,生命,人生,世相,许多人生终极命题与终极思考充盈其间,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而且作品也由此立意高远,主旨宏大。深邃的意境使作品不仅仅只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了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是在继承与创新中融通稳妥,不偏废,不逾矩,不矫枉。表达出一种“通古今之变”的强烈愿望。读他的作品,能让你凝神屏气,思接千载,冥冥之中,仿佛听到梵音破空而来,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然而江河不废,古今通变。尤其是读他的佛语小品,远古的笔意,今人的审美,八大山人的意趣,弘一法师的才情,都跃然纸上,让人揽古观今,不禁唏嘘。

三是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书法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传承,它还能透过历史的烟云,向今人诉说祖先的思想,情趣,情状,志向,节操,好恶。因此,书法不仅仅只是一纸笔墨,它还是纸上的舞蹈,纸上的诗歌,纸上的音乐,纸上的建筑。它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格局,是辽阔的疆域,还是逼仄的领地?它同样需要自己的语言,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书法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是摇曳多姿的生命活体。因而它必须具有自己的语言。同样是观赏一场剑术,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感。诗人杜甫在观赏公孙大娘的弟子十二娘剑术之后,回想年少时观公孙大娘剑舞时四方震动的场景时,以诗抒发观感,而书家张旭则是观剑术后,将其狂舞之姿融入自己草书中,形成自己特别的书法语言。他挥毫如流星,满纸烟云现。剑书合体,故其草书独步天下。逸峰先生善从宗教诗文中领悟禅宗奥秘,并从中提炼自己的书法精神和书法语言,宗教所告诉我们的是从繁芜的世事解脱出来,追求一种至简至静的精神状态,而逸峰恰恰从这个方面形成了大道至简的书法语言。

逸峰先生正值踔厉奋发的年华,以其厚学笃实,慎言谦谨,天质禀赋,刻苦勤奋,当可承担更远大的责任,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戊戌夏于板仓

    作者梁瑞郴,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逸峰文艺观

写字与读书

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

书法家最怕别人讥为写字匠,然而,只是停留在“匠人”的技术层面,那便只能以匠人视之。按理说,书法家应该是文化人,但当今伪书家太多,写字匠倒是不少,因此我们倡导书法家要多读书、善读书。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皆不可偏废。

有人说:写字者不必太读书,读书无益于写字,反而占用写字的时间。似乎有理,因读书优良者未必写字优良,诚然,反之亦然。读书本不必然关联写字,因读书之目的不在写字;写字亦不必然关联读书,写字之目的亦不在读书。然而写字岂止是写字之技巧?汉字之美又岂止是存于外在之形?知晓写字之理方可谓之书法,不读书何以明白书法之法?东坡云:“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晓,需要知识,更要智慧。知识足可稽古,智慧利于出新,读书多者知识必多,信息必广,眼界必宽,智慧于是乎出。又,书法一途,实为洞开传统文化宝库之一方便法门,自此门户入,书山学海,可得圣贤智慧而宝之。写字可资读书,理在于斯。况且,读书写字共同旨归在于完善自我,涵养内心。内心枯槁者,笔头必不温润;人格丰赡者,文字常不浅薄。内心滋必润于外,书法艺术、学问文章即为外化之表征。故可于楮墨间充盈文气,可于文字内弥漫墨香,更可于举止中显露从容,于思想中蕴含智慧。读书写字,当为生活方式,当为交游因缘,当为提升自己与裨益社会之根基、动力与支点。

读书不决定写字技能的好坏,却影响书写者创作品位的高低。古人说,最怕恶札。此恶并非关乎善恶之恶的道德评价,其实指向恶俗之恶的审美要求。不读书则作字俗,黄庭坚明确提出“俗”为书法学习中第一病。他说:“学书要需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读书怡情,读书养志,通过读书获得灵感,生出创造。若与古人交,唯于书中见,圣哲的智慧经历时间的检验,得到后人的推崇,能为社会所接受,必定符合自然的法则与人伦的标准。古人的情怀实际上与平常人无异,只不过古人能述之以文,明之以理,晓之以道。读书,在于入乎情,达乎理。

写字反过来也有益于读书。书法作为汉字书写文化的集中体现,完全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这个符号有文学的内容,有哲学的思考,有艺术的审美。透过书法,我们还能看到古人在汉字创造中充满的智慧。甚至,通过书法的实践,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写字的思想与情怀。今天,拿起毛笔写字的人,已经显得挺然秀出,如果能好好读书,必将很雅很美,内心宁静和谐。当然,不读书难以领略古人的才情,也无法依止古人的思想,想对书法作艺术的审美关怀,恐怕只能显得肤浅甚而曲解。故此,读书于书写者而言可谓不可或缺。但各类著作浩若烟海,且良莠不齐,古人告诫我们,择书须经典,读书要得法。

择书须经典。今人择书而读多有急于事功的心态,常将书法技法类的书籍视为度人金针。因为这些书讲技术,在这个技术至上的所谓“工具理性”时代,谁的拿来直接有用就信谁,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思想肤浅,认识简单,缺少判断。这些书不是不可读,只是得看写书的人是否真的自己已经弄明白。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明白,岂不将你越说越糊涂?再者,从读书到实践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并非从技法书中自然流出,而是需要借助哲人的头脑,站在“道”上对“技”做出指导与判断,才能有效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与认识能力。哲人之“道”全在经典之中。

读书要得法。当前书法高等教育一般将与专业直接有关的古汉语、诗词学、文字学、美学等课程作为基础课,旨在解决文化根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根在哪里。从传统文化视域观照书法,将书法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语境之中,发现书法是一棵树,文化是土壤,土壤多厚实肥沃,这棵树就将长多大多高。同时,越是深入这层文化的土壤,越是感觉到传统的博大深广与个人的狭隘浅薄。虚心读书,用心读书,多读经典,庶几可乎!朱熹两段话说得很好:“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又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也,眼口岂不到乎?”虚心与用心,读书好,写字也能好。善读书、写好字,才是文人。

李逸峰书法作品欣赏

李逸峰诗词楹联作品欣赏

戊戌春日,携西北师大2015级书法本科班学子外出考察,历时十日,至南京、苏州杭州、绍兴、杭州、上海、西安、宝鸡等地,得句数首。

乌衣巷

王谢堂今未足夸,乌衣巷口太喧哗。

摩肩岂为怀古事,瞠目无非叹巨家。

烟雨楼台容过客,风云人物付流霞。

檐前屋漏书虫篆,画出斜阳映暮鸦。

谒中山陵

中山名重过钟山,紫气氤氲见大观。

扬子江头称虎踞,石头城下有龙蟠。

千年帝制成遗事,十亿神州挽巨澜。

家国欣荣舒望眼,齐心筑梦作诗看。

拙政园记梦

唯有晴窗最可人,贪欢一晌梦前身。

寒兰正值催花蕊,茂竹时摇拂阁尘。

摹帖岂因缘字丑,敲诗还为寄情真。

林泉应合斯身老,岁岁经冬复历春。

 

到兰亭

年年春草绿陂塘,剩有池鹅看道场。

新笋恍然如魏晋,清流依旧醉壶觞。

山阴禊事垂千载,翰札斯文属二王。

雅集音声今杳邈,年年春草绿陂塘。

孤山畅怀

心印孤山逾百年,只因方寸证前缘。

苔痕若篆怀诸叟,石室藏碑访旧篇。

如画平湖收眼底,通幽曲径上层颠。

携酒与诗乘月色,题襟馆内合酣眠。

杭州灵隐寺见沙孟海先生草书“大雄宝殿”匾额

久闻此额最知名,高置云中意纵横。

草法擘窠称楷则,字间般若润苍生。

灵山幸有点睛笔,异域还多具足评。

法相庄严宜顶礼,书传佛法播洪声。

龙井问茶

龙井声名播远芳,梅家坞里值春阳。

采来一片青青色,嚼出三分淡淡香。

欲啜甘泉清肺腑,细看分蘖辨优良。

为争单叶洵难事,谷雨清明日夜忙。

杭州与老友张千里聚并获新出《中国篆刻》杂志

相邀千里见余杭,秉烛神游夜未央。

多少书坛成往事,古今角色话荒唐。

心无芥蒂真君子,室有芝兰好眼光。

金石文章期久远,人间无事最书香。

题西安大雁塔

藏经千载筑高台,满座莲花映日开。

唯识唯心唯妙法,亦真亦幻亦如来。

褚公手迹称经典,玄奘心声似震雷。

化育群生自心手,吾侪顶礼远尘埃。

 

戊戌初夏,携国家艺术基金“西部青年书法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河西汉简出土遗址考察,得句数首。

瞻仰凉州罗什寺舌舍利塔咏怀

千年名刹耀名区,慧海明灯照觉途。

无上清凉来舌底,甚深般若起浮图。

门前春树欣欣也,身后禅风浩浩乎。

一切有为称万法,从今若许待弘敷。

瞻武威文庙诸匾

凉州文气溢楣间,郁郁千秋一脉传。

领袖河西通广漠,胸怀天下赖名贤。

魏晋风流存此土,明清墨迹著斯椽。

云山无极同瞻仰,身在儒林不羡仙。

过张掖大佛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塞上丛林好,天边朗月新。

沉沉入藏海,历历溯前因。

多有金经在,如来驻法身。

八声甘州·到甘州

问灵山,佛祖自西来,缘何驻甘州?叹摩诃迦叶,弥陀法乳,慧海清流。恰似祁连雪好,润泽古沙洲。成此伽蓝地,千载春秋。

卧佛恬然长睡,示涅槃瑞相,经教长留。得明初《北藏》,宝刹起高楼。又宏篇,精抄卷帙,厕法书、风度足相侔。金张掖,汉唐丝路,焕采全球。

注:古甘州,丝路重镇,底蕴深厚,物产丰饶,素有“金张掖”美誉。城内大佛寺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历经风雨,千年不朽。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寺藏唐宋以来佛经和经板7794卷(块),其中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稀世之珍,《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为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佛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肩水金关怀古

静立沙场接古邻,潺潺弱水净胡尘。

金关犹见秦时月,红柳还生塞上春。

霍帅营前频献馘,马迁笔底足传神。

长河落日孤烟直,隐隐驼铃踏玉轮。

遥想旅夜宿悬泉

云路匆匆为此泉,沉沉斜月印胡天。

风餐饮马迟迟后,驿寄函鱼默默先。

素简不暇书草草,归期无定梦连连。

人生不满百之语,夜夜吟哦湿枕边。

 

湖南洪江,旧称龙标,一个古老的地理标志。唐王昌龄曾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地五省通衢,商贸发达。洪江古商城,历史悠久。《艺术中国》杂志总编曹隽平兄嘱撰门联,需嵌入“洪江古商城”五字,今勉强交卷

洪汇巫沅以上,聚之利似春潮,商贾往还,西南都会;见惯了陶朱事业,香车宝马,画栋雕梁;营货殖,辨口音,杂处五方,听去滇黔湘桂蜀。

江流天地之间,到此身临仙境,山川掩映,今古名城;留多些诗礼家风,碧水蓝天,晴窗净几;续人文,开眼界,常思千载,算来唐宋元明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推荐:书法家 王国柱
尤中会作品
杨茂川——2023全球百强榜艺术家
气度雄浑·意蕴丰厚—著名书法家齐树亭先生其人其艺
书坛新锐 | 十一届国展· 优秀书法家推荐之十六——李良东
诗文润笔墨,笔墨出诗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