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瘀血证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瘀血证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局部血液滞留,或离经之血蓄于体内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亦称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产*衄血”等。本证可由于外伤、情志内伤,劳伤,疫疠、中毒、各种出血、感受热邪或寒邪等多种原因所致。接血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家,无论是因病致瘀,还是因瘀致病,其典型症状均为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刀割状,拒接。或见面色黧黑,口唇青紫,肌肤甲错,肿块坚硬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暗,夹有瘀块,腹满,燥渴,癫狂等症。瘀血证涉及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临床表现亦很复杂,常因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如:瘀血在上焦则胸膈颜硬刺痛;在中焦则腹痛胁痛;在下焦则少腹胀满刺痛;在腠理则发热恶寒:在肌肉则自汗盗汗;在肢体则局部肿痛青紫:在经络脏腑之间可周身作痛,或结为癫瘕,或变为痈,或为干血痨:瘀阻于心则胸闷心痛;瘀阻于肺则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则呕血,柏油便;瘀阻于肝则胁痛痞满;瘀阻于胞官则经闭痛经,经色暗有瘀块;瘀久乘心则发癫发狂。治疗应根据寒,热,虛、实的不同辨证选方用药。现代医学的内、外、妇、儿、骨伤、肿瘤、皮肤,口腔、眼、耳鼻喉科,职业病、传染病,高原病、中毒、急症等多科、多系统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可出现豪血证,治疗时需参照其它有关病证.

【辨证治疗】

1.外伤瘀血

临床表现:各种跌打损伤,软组织扭伤所致的红肿疼痛,痛有定处,舌苔白或黄,脉弦或涩而有力。

立法: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K医学发明》)。

加减:痛不可忍,局部青紫,加川芎、茜草、乳香、没药;筋伤骨折,或刀伤出血,合用七厘散。

2.寒凝瘀血

临床表现:肢体局部刺痛,拒按,遇寒加剧,手足厥冷,舌质紫黯,脉沉或涩.

立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方: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合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加减:消瘦乏力,肢体麻木,舌淡苔白,脉细,加鸡血藤、黄芪、党参、白术。

3.热蜜瘀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肌肤发斑,舌质红绛,有瘀点或瘀斑,脉数。

立法:清热解毒,凉血祛瘀。

主方: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如紫草、当归、红花、大青叶。

加减:大便燥结,加大黄,芒硝;肠痈、肺痈等,参考有关章节。

4.血瘀头面

临床表现:头晕+头胀,头痛,以刺痛为主,或目痛,发脱,健忘,或癫或狂,舌质黯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立法:活血通窍,祛瘀止痛。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加减: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加女贞子、旱莲草、桑椹、枸杞子。

5.血瘀胸胁

临床表现:胸胁刺痛,部位固定,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或口唇青紫,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脉湿或弦,立法: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蒲黄、五灵脂、丹参、降香。

加减:心胸痞闷,食少腹胀+加薤白、瓜蒌、枳实、厚朴;胸痛彻背,形赛肢冷,加细辛,良姜、荜拨、檀香。

6.血瘀少腹

临床表现:少腹胀满疼痛,或急结+或经来腹痛腰瘦,经色紫暗,有瘀块,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脉弦。

立法:温经止痛,活血祛瘀。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少腹冷痛,加乌药、吴萸;少腹刺痛不,酌加桃仁、乳香、没药、香附、丹参,脉涩或弦。

7.血瘀经络

临床表现:周身作痛,或肢体、关节麻木、屈伸不利,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

立法:活血通络,行气散瘀。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疼痛冷加剧,倦息乏力,四肢不温,加附片、鸡血藤,肉桂、党参;头晕眼花,心悸,舌淡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加生地、白芍、黄芪、何首乌;半身不遂,口眼模斜,或语言蹇澀,去香附、五灵脂、没药,加黄芪、赤芍、鸡血藤;形体赢瘦,肌肤甲错,改用大黄鹰虫丸,祛瘀生新。8.隔下瘀血临床表现:腹中或胁下积块,疼痛拒按,或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舌紫黯,脉沉涩。

立法: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腹大坚满,食少纳呆,加水红花子、车前子.泽兰、茯苓;腰滕瘦冷,大便溏薄,加白术、补骨脂、肉豆蔻。

【其它疗法】

1.体针

主穴:膻中、章门、行间、关元、涌泉、太冲、然谷,太溪、隔俞,血海、三阴交、中极、气冲、天枢。

配穴:心俞、少冲、内关、足三里、气海、阳陵泉、期门、中脘、合谷、百会、厥阴俞、肾俞、阿是穴。

刺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每次取2~3主穴.2~3配穴,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肝、肾上腺,肾、心、睥、小肠、胃、子宫,膀胱,刺法:每次取3~4穴,留针20~6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埋针法。

【文献参考】

1.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着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2.氨知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瘀血无处可留,迫之不得不去,故或化而走小便,或传而入大肠。花蕊石化血从小便去,醋黄散下血从大便去,但能去瘀血,而不能生新血。不知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治法宜用圣愈汤以补血,加桃仁、丹皮、红花、积壳、香附,云苓、甘草,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血证论*吐血》)3.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九气丸治之、在胸膈上者,加橘梗、枳壳、瓜蒌、生姜、甘草;在右者,加苏子、桑皮、萨度;在左者,加青皮、牡蛎、当归:在中焦大腹者,加厚朴、枳壳、防己.白芍、甘草;在小腹下者,加橘棱、小茴、荔核、槟榔、川棟子、五灵脂。气散则血随而散,自不至于结聚矣。至其既散之后,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此时瘕气既散,处于血分之中,但一调血、则气自和,而不复聚矣。逍遇散加丹皮、香附治之,归脾汤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癥者,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裏水.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即气也。病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憨,万无姑容,即虚人久积,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政血质宜抵当汤,下瘀血汤代抵当丸。(《血证论·瘀血》)4.胁痛日久则也可渐见瘀血留阻,此即“久痛人络”所致。在胁痛之论治中,以疏肝理气法最为多用,其次便为清肝解郁法,而虚证则投用柔肝养阴法居多。如日久或病期虽短而已见有瘀象,则宜选用或配用活血化瘀之法,(《邹良材肝病诊断经验·肝脏疾病综要》)5.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医林改错*方叙!)6.冠心号方: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降香。治疗心痛厢瘀血型者。(%中医药研究参考》(4):1.1973)

【调护,禁忌】

1.活血化瘀法孕妇不宜应用。

2.及时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防止导致瘀血证。

3.根据病情轻重,适当活动或卧床休息。

4.注意冷暖,少食肥甘厚味。

5.其它可参考有关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瘀血头痛特效方瘀血头疼:常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刺痛,夜间明显,伴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治法】...
中医诊断学——气血同病辨证
经典名方血府逐瘀胶囊,这12大功用,您一定要知道:血府逐瘀方出自
『胁痛』瘀血阻络型胁痛
活血效方
瘀血腹诊的辨证及应用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