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的人生态度:人要好好地活着,为什么要畏惧死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无尽的探讨,只是真正看透了生命的人,却都是凤毛麟角,有人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确实有的人忙忙碌碌一生,不过都是为了生计在奔波。

也有人说,有的人活着却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却重于泰山,这或许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评判,对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

还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或许是对于死亡和生存的一种对比……只是人生在世,如果想要真正的活的开心通透,可能就必须要思考生命的意义所在。

而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们都曾经探讨过,他们也拥有着自己不同的理念,都对生命有着自身不一样的理解,那么,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让我们从庄子开始说起,看看先秦诸子不同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惠子是宋国人,属于名家,他虽然没有留下著作,但是作为庄子的朋友和“论敌”,他在《庄子》一书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一天,惠子前去吊唁,却发现庄子正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坐在大厅里,并且敲着瓦罐唱着歌,惠子认为这太不像话。

于是,对庄子说,人家跟了你一辈子,为你打理家庭,为你生儿育女,两人相知相守的也走过了半生,可现在,人家不幸去世了,你不但不哭一哭以表哀思,反而还要唱歌,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回答说,在他的夫人刚刚去世的时候,他也是非常悲痛的,但悲痛的同时,他却想到,一个人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生到死,这是一个既定的规律,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是天下的春夏秋冬一样,非人力可能更改。

所以,现在他的夫人安安静静地躺在天地之,也算是踏踏实实地睡着了,如果他却在那里鬼哭狼嚎,这难道不是太不懂得生命的真谛了吗?庄子的言论,不可谓不惊人,字里行间透露的也是他对于死亡的看法。

确实,天下万物,虽然生态各不相同,但是,终有一天都是要共同面对死亡的,没有任何生物能逃脱这个规律,也没有任何的生物能够绝对的躲避死亡,或十年是死,一百年也是死,仁者、圣人会死,恶棍、傻瓜也会死。

而且尧舜禹也只在活着的时候是尧舜禹,等他们死了就是腐骨,而夏桀商纣,也只是在活着的时候是暴君,等他们死了也同样都是腐骨,那“腐骨”和“腐骨”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见,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

那么,既然如此,人又何必去纠结于死亡,何必纠结于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纠结于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这不过是顺应了自然万物的规律,又有什么可以或者不可以呢?

所以,当妻子去世,庄子可以哭,也可以笑,当然也可以唱歌,同样的,当庄子去世之后也一样,他的朋友也一样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唱歌,为什么呢?

就因为一个人的人生与其他人的人生是无关的,一个人的存在不应该因为其他的人而有所改善,或者说,一个人的存在不应该因为其他的外界因素而终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干预他人的生活,哪怕是亲人,是夫妻,是朋友,也都不应该。

对于这一点,庄子不仅表达了一次,其中,最为著名也最为常见的例子,当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了。

这也是庄子和惠子之间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休闲,那时候,还没有工业污染,也没有化学洗涤剂,河水还很清澈,可以清晰地看到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于是,庄子便感慨说,你看到浪里的白条,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可不就是鱼的快乐吗?

结果,惠子一听立马反驳道,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则回答说,你也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所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然后惠子便笑了,说道,这就对了,我并不是你,所以,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晓不晓得鱼的快乐,同样的,你也不是鱼,你自然也不知道鱼是否真的快乐。

庄子一听便不高兴了,说道,你从一开始问我的是,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那我现在就告诉你,我是在这里,也就是在这桥上和水里知道的。

庄子这自然就是在诡辩,毕竟,惠子所谓的汝安知鱼之乐,意思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并不是问你从哪里知道的?庄子却回答是在桥上和水里知道的,这岂非是文不对题?明显的强词夺理。

但是,庄子这样的强词夺理却是在隐晦地表达他的态度,表达他对生命的态度。那庄子的生命态度是什么样的呢?很简单,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实际上,庄子未必不知道自己就是在诡辩,他也真的不是鱼,未必就真的知道鱼是否快乐,他所说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是鱼的快乐,这也不过是他自己在即兴的条件下发出的感慨。

鱼快不快乐,他可能不知道,但可以知道的是,他自己当时很快乐,这就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移情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一种审美态度,有这样的态度,则万物无有不灵,无有不奇,无有不趣,看什么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生活自然也就顺心遂意,总能给自己找到安慰,总能给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么看来,惠子反倒是煞风景的人,所以,面对惠子的发问,庄子要强词夺理,就是想要表明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

人活着就是要开心,而开心就单纯的开心就好了,至于为什么开心不要管,也不要问,尤其是不要管和问别人为什么开心,真的要管就只问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仅此而已。

这虽然看上去像是我行我素,但却确确实实表达了一种哲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那如何去体现自己的生命?就是让自己活的好,活的开心,所以,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真实而自由的活着,这就是庄子以及他学派的人生态度,也是他们留下的最为宝贵的遗产。

其实,如果深入分析庄子的人生态度的话,那么,用两个字就可以很好的概括,就是自主。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庄子讲的一个故事。

庄子说,有个名叫石的木匠带着徒弟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了一棵大树,那棵树的树冠大的可以遮住数千头牛,树的树干粗的要有上百尺,几乎和山顶一样高,四面八方来来往往看的人很多,几乎是摩肩接踵,但是这个木匠却不屑一顾,他的徒弟们不懂,便问他为什么对这棵树没有像别人一样的兴趣?木匠说因为没用,这棵树虽然大,但是木质疏松,什么东西都做不了。

到了晚上,这棵树托梦来问木匠,你真的认为我没用吗?木匠的回答还是非常肯定,对此,树嘲讽地说道,如果我有用能活到今天吗?想来也是,如果这棵树不是因为木质疏松,不是因为什么都做不了,它或许早就被木匠砍光了。

所以,庄子从来都不求有用,也不求有名,他也曾经假借老子的话说,你们管我叫牛,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牛,你们管我叫马,那我就跟着你管自己叫马,叫牛叫马又有什么关系?我依旧是我,有用和没用都是我,与外人何干呢?

所以,一个人有用或者无用是外人的评判,就像那棵树一样,木匠说,他没用是因为它不能给木匠提供任何的材料,但是,人们却可以在树荫下乘凉,这对于这些人来讲树还没用吗?仿佛是有用的。

因而有没有用自己说了算,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也好,评价也好,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因此,自主的思想和意识在庄子的人生态度当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也正因如此,庄子的治世观念以及他的为官之道都是如此。

看庄子的为官之道,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庄子的履历,庄子是做过官的,他曾经短时间的在宋国做过漆园吏,但是,后来就终身不仕了,哪怕楚国拜他为相,他都不肯。

曾经楚威王派两位楚国大夫下来传达自己想要聘庄子为相的意图,但是,这两个人千里迢迢来到的时候,正在钓鱼的庄子对他们不屑一顾。

他问这两位大夫,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3000年,但是贵国的大王把他当宝贝的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的珍藏在庙堂之上,但是,这只乌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享受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潭里打滚呢?两位大夫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在泥潭里打滚了。

听到此话,庄子便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也想继续过自由的生活。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庄子与其他很多人的人生观念是不同,像儒家讲究积极入世,墨家甚至主张自始至终的劳动,法家更是务实,在这些学派当中,功名利禄可能不是最重要,但是一定不可缺少。

可庄子不同,世人看中的财富也好,地位也好,在庄子那里都不是最重要的,庄子只依靠着自己的心性生活,丞相之位比不上他的自由,也比不上他所喜欢的东西重要。

这就跟他的好朋友惠子不一样,惠子是做过大官的,而且还非常在意官位,他甚至一度担心自己的丞相之位会被庄子抢走,也正如此,惠子一直都被束缚在地位的意识当中,这可能也是他在与庄子辩论的时候经常失败的原因吧!

当然太过在意某个人某件事,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说了这么多,庄子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真实而自由,庄子认为真实而自由是人生的价值,也是生命的价值。就像是马一样,马的马蹄可以踏霜雪,可以踏春草,它的毛可以御风寒,饿了可以自己找食物,渴了也可以自己喝水,高兴了就在草原上撒欢,这就是真性情,而这样的生活就是真实而自由的。

庄子还说,马原来可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当伯乐出现之后,他开始训马,钉马掌套缰绳,马的天性被遏制了不少,后来,他又令行禁止,马的天性也就基本上被扼杀,从此,马就成为了人们的坐骑,再也没有真实和自由可言,而这样的马,即便被人们当千里马呵护,但他们同样也是不快乐的。

所以作为人,首先要率性,要秉承天性顺其自然,按照天性来生活,鹰就该在天上飞翔,鱼就该在水里游动,这就是真实,也就是自由,真实而又自由,人就会快乐。

再比如,就说人们习以为常的猪,如果它被选择作为祭祀的用品,那么,就会被人们好好喂养,死后还会在他的身体下面铺上洁白的茅草,它的身体会被庄重地放在最好的盘子里,人们甚至还会在上面雕刻一朵花,可是,猪真正想要的生活是这样的吗?不是,它只不过是想留在猪圈里吃糟糠而已,所谓,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好并不是它想要的。

所以,活着就该真实而自由,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和事物去过另一部分人和事物规定的好日子,毕竟,一部分人认为的好并非是另一部分人认为的好,强加在另一群体身上的规则是痛苦的。

这是庄子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道理,做人既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想要的就是别人想要的,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也不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让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加的安稳,也让别人在与自己相处的时候更加轻松自在。

所谓,若为自由故,草鞋走山路。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安之若素,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苦不苦,而在于真不真实?自不自由?每个人对于苦乐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强迫别人过苦日子固然不对,但是强迫他们过所谓的好日子也不对,毕竟虽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己所甚欲,也要勿施于人。

事实上,所有人在世俗当中翻滚的时候,部分人在对世俗的追求嗤之以鼻的时候,这些人一定都会面对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贵?什么东西又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但是如果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率先认识自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明白,那么所做出的努力又有什么依据呢?而如果努力没有依据,前行又会有什么方向呢?

而如果我们认清了自己,才能够更加容易地做到真实和自由,就像庄子一样,知道自己的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哪怕楚国请他做丞相他也不乐意,他只是自顾自地追求着自身的兴趣爱好,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当然话说回来,所有的真性情也都要放在现实的基础上,放在道德和规则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自我是最好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活着开心就好,为什么要开心?别问!
孤独的牛,沉默的猪,吃瓜的庄子
庄子: 我的人生无你无关
庄子的“自由”
稻农 | ​​​​运斤成风 (读书笔记)
中国先秦寓言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列子中的寓言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