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休谟哲学思想探究一

360docimg_0_

导论:在休谟的笔下,论证”因果律的不可感知“可谓是整个《人性论》开篇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休谟的哲学体验之旅从这里开始实在是再恰当不过,至于休谟在《人性论》三部曲中效法牛顿,力图用手术刀般的笔法,几何推理般的严谨,构建人类的认知、情感乃至道德的雄心,其推演出的经验论、温和怀疑主义以及道德情操论中的“休谟问题”,则将在未来的精读中一一展开。

这次仅仅说休谟对因果律的质疑,休谟这一石破天惊之举,像拆掉了人类认知&知识大厦的受力墙和结构柱一般,让这座建立在古希腊时期的理性大厦轰然倒塌。也正是这一发现,启发了康德从“独断论教条”的迷梦中惊醒!从而写出了《纯对理性批判》。所以,哪怕是三刷第三章的13节都是不过分的。

以局部看整体的视角而言,”因果律不存在“是休谟构建《人性论》第一卷:认知的其中一部分,其余二个重要结论是,归纳永远不可信,人们不能从”是“推出”应该“。可以说三大结论,每一个都值得细细揣摩和认真的分析。除了应该生发联想,接着说和换着说之外,还应该力图找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之处,完成从认识到行为的改造。

比如,我就联想到之前的一个案例:到底是生产成本决定了销售价格,还是销售价格决定了生产成本?(因果链颠倒的例子)答案是后者。用户不关心你的付出,只关心价值,所以你只需要考虑供应和需求的匹配,而不是成本+ 利润,那是你的事,不是市场的事。

在这个案例中,因和果,要根据新的认知系统颠倒过来。

诸如这样的案例在真实的世界中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我将在本篇章中尽量多举例子。“哲学没有实际和直接的用处,但是它五一不构成了你思想的底线”。休谟的《人性论》就是一个明证。

1、这段纯哲学的推导怎么破?

我在休谟的《人性论》第三章第三节:“一个原因为什么永远是必然的”中看到的这段话让我来来回回看了无数遍,越看越觉得精妙绝伦。可以想象17世纪的某个晚上,一夜未眠的休谟写出这段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的话的时候是多么激动,他一定在他的小屋中走了无数个来回,想着自己天一亮就将名冠苏格兰,直追牛顿,必将实现自己“社会科学也可以进行纯数学推理”的雄心,他一定不停的整理一下自己的蝴蝶结,无数次的在镜子中端详了自己许久,在窗前徘徊了许久。。。。

这是一段哲学的,纯粹哲学的论述,可以说休谟的《人性论》开篇就是思维的颅内高潮,下面看看这段话怎么理解?“ 假如一个事物缺少了一个原因,那么它便是自己把自己产生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它存在于它存在之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怎么破?

休谟接着写道:显然这种推理是不具决定性的;因为它假设了,我们在对一个原因进行了否定以后,又承认了我们明确否定了的那些事情,即一定要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由此也就被看成了对象本身,而这无疑是一种矛盾。

休谟很敏锐的发现:在这个所有人都觉得几乎是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存在着一个逻辑的偏误,因为这个论证在“因为”的部分里,把刚刚作为“结论”的“所以”的部分又一次做了循环的论证,即:结论做了前提,前代的哲学家们要论证的是,“每一个事物都必然有一个原因”,但是他们却以这个结论为原因和前提,重新推导出了某个不以其他原因为原因的事物,必然一定以自己为原因的结论。

“而恰恰与之相反,除去了外在所有原因,更加意味着不包括那些被创造出的事物本身。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原因就绝对存在的对象,当然不能说它本身便是它自己的原因;而当你斩钉截铁地说,一个对象是伴随着另一个对象的产生而产生的时候,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观点的窃取,还假设了在没有一个原因的情况下,所有事物是绝对不能存在的,同时我们在去掉了一个产生的原则之后,还得去寻求另一个此类原则的帮助。”

2、休谟自己的结论是什么?

休谟认为,事物本身未必具有必然性和因果关系。而在以往认知体系中,必然性和因果律是最根本的原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必然性和因果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必然性其实是大脑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它的伴随物、由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一对象存在的确定倾向。

而这个倾向是从印象中产生:当一个对象的印象出现时,时常伴随着另一对象,一开始我们并不在意;但是当伴随物一再出现时,这种重复就会在大脑中建立起联系,当这个印象出现时我们就会推断,那个伴随物也一定会出现。这就是必然性的实质。

而所谓因果关系其实是对必然性的描述,我们习惯把时间上在前的事物称为原因,把它的伴随物叫做结果。

由于它们之间总是相伴随出现,我们就推断说某原因一定会产生某结果。

由此可知,这种由经验产生的印象无论重复多少次,其实都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具有这种必然性和和因果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由我们印象产生的,因此只能说明两个印象间的联系。

至于事物自身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我们不可知,因为我们无法超出自身印象、经验去认知事物。

3、这里必须插播一下休谟在上文中说的“观念”和“印象”是怎么回事?

休谟说:考察印象,能让观念变得清晰起来;考察观念,亦能使我们的所有推理变得清晰。

一切心灵中的知觉都可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类:印象与观念。

它们的差别在于:当心灵受到刺激,潜入到我们思想或意识中,所表现的强烈程度与生动程度不同。那些最强最猛的知觉,称为印象;

而在视觉和触觉之外,对于我们的情感以及情绪在思维过程中的意向,是为观念。

而人的感觉是思想、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只有能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是不存在的。

由于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 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所有的简单认知,都与感知是相似的,因果上是感知激发了认知,而非认知促成了感知。

所有简单认知都来源于简单感知,前者与后者相对应并完全是后者的体现与反映。

4、回过头来在来看一下休谟对“因果不可感知”的结论,并且开始想一下,“他是怎么推导出来这一牛的不得了的结论”的?

再次说一下休谟的结论:所谓的因果性,指的就是,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一件事物总是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那么我们通常就会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休谟指出: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但是,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经验事实,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两件事情本身,并不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包括因果性。随之,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所以他把因果性归结为人的一种想象,是因为人的一种心理上的习惯和联想,即所谓的人性所造成的,这是一种信心或者期望的跳跃,而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

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因为经验的有效性就在于它能够使我们期待将来出现的一连串事件与过去出现的事件是相似的。假如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当下呈现在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之外,对于其他所有的事实都一无所知。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5、休谟的思路

这种进路的认识论前提是,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并且,因果律成为知识之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因果律,科学知识就失去了地基。在理性主义看来,知识的因果联结先天确定,但顺着经验主义的思路,因果律是如何被“经验”到的,则是不得不察的问题。

休谟的哲学沉思将他引致一条前所未有的思想道路。用休谟的著名例子来说,一颗台球撞到另一颗台球,使得后者开始以一定方向运动,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我们真正经验到的其实只是前一颗台球的运动和后一颗台球的运动,并没有经验到前者使得后者运动的因果必然性。

换句话说,休谟问,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第二颗台球必然会因为第一颗台球的撞击而运动?它难道不会静止不动,或者向着另一个匪夷所思的方向运动,甚至第二颗台球突然改变自己的实体形态,比如说成为一朵玫瑰?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这番提问使他长久地被冠以“怀疑主义者”称号。欧内斯特·莫斯纳的《大卫·休谟传》旁征博引地向我们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休谟的这个误解。

就连苏格兰“常识学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德在《人性论》发表25年后也未能免俗,反而因为他的影响而让这种误解统治了一个多世纪。他们把休谟看成与希腊化时期的皮浪一模一样的怀疑主义者。按照里德的说法:“'休谟’以洛克的原则为基础(洛克不是一位怀疑主义者),创建了一套怀疑主义体系。除了让人们怀疑一切,这套体系并未为人们相信任何事物留有余地。”

6、用大白话总结一下。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认识问题的顺序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现象的变化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先提出一个假设,并且成立一个推论,然后寻找它成立的证据,并且,经过严密的推导过程,证明你开始的结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最终,你会下这样的判断:因为。。。导致了。。。。所以。。。。这是我们无比熟悉的认识问题的理性思路。

但到了休谟这里,这一切不复存在了,事物前一秒中和后一秒中不是同一个事物,就跟佛法中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好,你说起码我看到了,休谟告诉你,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无非是无数的感受和观念的总和而已,你眼睛动一下,你的观念就变了,那么刚才的那个我,就不存在了。佛法里叫诸相无我

我去,那怎么解决?佛法里给出的解决法门是,《金刚经》里的一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关键是二字,,对色声香味触法有所住,引发的相续心;心,于相离相,是名为相,于空离空,是名为空,此心又可以起般若妙用,体用不二。 唯有实证住无所住,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法。

休谟怎么解决,就是上面说的啊。没有世界,没有万物,也没有我,你看到的都是假象,我就是观念,习惯和经验才是你能保持你肉身连续性的唯一依靠,因为缘起性空啊,一切因果都是不存在的,你看到的因可能是果,你看到的果可能是因,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先后顺序而已,你能感受谁先谁后,但是你绝对不可能凭借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经验,来判断他们谁是因,谁是果,人,不可能感知和经验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律。换句话说,这是不可能被人类感知的。

所以他在举两个球相撞的例子时才会断然写下这样的话:产生碰撞的过程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通常被认为是引起另一个物体发生运动的原因。当我们用全神贯注分析这些对象的时候,我们发现的结果只是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的接近,并且前者的运动早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但运动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可以感知的时间上的间断。在这个主题上,即便我们挖空心思去考究,也是不会再有任何结果的。所以在对这一个特殊的例子进行考究时,我们就不能再向前进行了。

这段话很牛,休谟很牛。

二、金句:

在过去几天读西方哲学书的过程中,生发了很多的感想,整理成下述的句子

1、凡言表的,均无从言表

2、学不能致于用,致于用,则无学。

3、因为一切皆虚幻,所以一切皆可疑,人的一生,必须至少有一次认真的怀疑你所处的世界的时刻。

4、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过度理性的人生同样不值得过。

5、能量和质量是一回事。

6、你能想象吗?世界,无色、无声、无味,那么你的听觉、视觉、味觉从何而来?想过没?

7、整个西方哲学史可以用三个词概括: 本源、现象、语言。

8、上学的时候没有正经学过逻辑,哪怕仅仅是形式逻辑;只学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懂得心理学,就会在成长的岁月里,分别在感知、觉知和认知上一点点的出问题,产生裂纹,直至人生崩溃。等到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晚了。

9、不要把人当工具,要当作目的,你把他当工具,某个时刻你会被工具所伤;你把人当目的,慢慢的,他会变成你的目的的一部分,你也成为了他的目的。一切,可成。

10、整个西方世界思想政治文化法律的源头,是两个词:无知、有罪。承认自己无知,成为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活得像耶稣一样。

11、每个人的弯路都要自己走,不然,怎么知道这是弯路呢?弯路也有弯路的意义,因为弯路是由无数段的直路构成的。弯路固然不妙,但是一旦弯路成为了轨道呢?行星就围绕着恒星做曲线运动了。也挺好。

12、破罐破摔也不见得就是坏事,想摔就摔,要摔的响亮,就好。

13、做职业的业余选手,在这个时代,比做业余的职业选手要更有前途。

14、工作伦理+ 职业道德 + 多元价值观+ 同理心= 美好作品

15、认知起源于惊奇。无论任何时候,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是你能继续前行的唯一保障,因为,好奇心使得你还会无路可走时假设一下,想象力帮助你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还拥有虚构的力量。

16、科学是把人类带向灾难的灯塔。哲学时代、神学时代和科学时代,是人类的整个历程,神学最长,科学时代最短,科学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

17、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只有1%都不到,所以再也别说别人家的孩子了,他之所以比你跑得快,是他懂得集中力量到一个点上再发力,而你整个的人生都在絮絮叨叨的怨天尤人中垮掉了。

18、如果你的证据正是你要证明的东西,那它一定不是科学,科学必须可以被证伪。

19、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

20、老是说: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不对的,再说你就是郭敬明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理由,黑格尔的原话不是你理解的意思,他本意是说,你看到的一切的存在的东西其实都不是真,他只是一切都合乎理性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所以下次要说全这句话了: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性的,一切合理性的即是存在。

当然,还有那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思,我在。这话是笛卡尔说的,意思是,我只有在思考的时候,我才能确切的感知到这个思考的我的存在,而不是,我的思考导致了我的存在。

21、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22、不是实践出真理,而是真理出实践。

23、客观,这个词严重错误,是客,就不会主动去观了;观,就一定不是客。哪里有客观事物这回事?!

24、”是”,不一定“应该”。“应该”不应该起源于“是”

25、人是从情感发动,才有了他感知的外部世界。

26、理性,在观念的起源上,不具有任何的优先性。

27康德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28存在先于本质, being   before  beings

29在心灵前面呈现的,除了知觉以外,是根本没有别的东西的,它决不能经验到知觉与对象的联系。

30谁说昨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就不能说,太阳明天会从西方升起呢?

31、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导。

32、不管我们对自然的理论想象的如何简单,在任何时刻,它都不会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33、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并且除了服从激情和为激情服务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

34、在这一切吵闹中间,获得胜利者不是理性,而是辩才。任何人只要具有辩才,把他的荒诞不经的假设,说得天花乱坠,就用不着怕得不到新的信徒,获得胜利者不是持矛执剑的武士,而是军中的号手、鼓手和乐队。

35、任何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些关系,无论科学看似与人性相隔多远,他们最终都会以某种途径再次回归到人性中。

欲望和爱好不超出想象的范围,它们只是情感的微弱影子和影像,而不是任何实在的感情。

36、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37、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38、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39、考察印象,能让观念变得清晰起来;考察观念,亦能使我们的所有推理变得清晰。

40、是推不出应该

比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就经常能碰到家长这样说,某某孩子考了100分,真是个好孩子。这就是一次典型的从推出应该,即从考了100分这样一个事实判断,推出这个孩子是好孩子这样一个价值判断,这里其实隐藏了一个大前提: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否则,A考了100分和A是个好孩子,这两个判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性。要使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跳跃,就必须要加上: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样一个大前提。但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再对这个大前提加以论证,即说明为什么考高分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最终有一个问题肯定是绕不开的:什么是好?即对好加以直接的说明,而这恰恰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关于什么是好,并不像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样,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就导致了伦理学问题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41

道德的区分并非来自于理性,而是来源于是非感。道德不是被判断出来的,而是被感觉出来的。当一种品格或者行为使我们快乐,它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我们这种快乐或者厌恶称为是非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
【休谟哲学Ⅶ】“自我”真的存在吗,还是一种幻觉?
休谟怀疑论
休谟问题评析——兼评“归纳问题”与“因果问题”之争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系列五十八
因果律的休谟诠释和康德诠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