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月共读8本书,9.3分的《亲密关系》值得人手一本

5月共读8本书,医学健康类有三本,《吃货的生物学修养》、《戒糖》、《只有男科医生知道》。

社科类有五本,《亲密关系》,《贫困与饥荒》、《厌女》、《米格尔街》和《我的盖世英熊》。

舍再细分的话,《亲密关系》属于心理学,《贫困与饥荒》属于经济学,《厌女》属于社会学类,《米格尔街》和《我的盖世英熊》属于文学类。

先说医学健康类这一块。

1.《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值得一读。

本书最值得分享的理论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环境和我们的身体已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出现各种慢性病。

书中的原话是

“说到底,我们这副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皮囊,本来是为食物匮乏、充满天敌、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准备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带着亿万年进化的印记、骄傲地走进现代社会的人类个体都是“吃货”。我们的身体天然喜欢“多吃”,厌恶“多动”,它总是尽可能地为未知和危险的环境存储应急能量。因此当“吃货”本能面对几乎是一夜之间充满货架和冰箱的美味食品的时候,曾经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进化本能,却使得超重和肥胖以及随之而来的高血脂和糖尿病几乎难以避免。”

文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明确提出胖就是一种病。“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肥胖是一种病。”

不要拿瘦和病一样都会病字壳来说胖的好了。瘦未必就是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胖人患病的概率更高。

金句分享——

对于一种被声称是威胁健康的物质,我们应该积极确认它是否部分满足了如下三方面的证据:流行病学的证据、科学研究的证据以及临床医学的证据。 

2.《戒糖:改变一生的科学饮食法》

推荐。

作者是中&澳注册营养师。我有考营养师证的计划,查了资料才知道注册营养师和公共营养师的区别。

前者是重点大学本科生,后者是大专生。

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人对糖的警惕性不高。作者提到,戒糖和戒烟的概念不同,戒是警惕的意思,并非完全戒掉。

为什么要警惕糖分的摄入?原因是我们当下的饮食环境,会让我们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糖分,它已经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简单讲,糖本身不是错,然而,我们的身体却无法代谢如此多的糖,于是以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之类的慢性病就开始出现。

即便有人不怕慢性病,也要明白爱吃糖很容易引起衰老。

原因很简单,糖基化能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弹性和密度,容易使皮肤中的弹性纤维变得僵硬、起皱和斑点。

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超标的标准。

比如每 100ml 的碳酸饮料就含有 10.6g 的游离糖,一罐 330ml 的可乐约含有 35g 游离糖。

科普一下游离糖的概念,指的是所有人为添加的单糖、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天然糖浆、果汁中富集而游离的糖。

游离糖的特点是,能给我们提供热量,却没有已知的营养益处的食物,是一种空热量的食物。

戒糖酸饮料,奶茶、甜品是个好习惯。深加工的食品都值得警惕,学会看懂配料表。

1.为什么要警惕深加工食品。原因是,深加工食品通常添加盐特多,面包、饼干、腌渍食品、蜜饯、罐头食品都是含钠重灾区,再加上日常烹任、外出就餐和外卖菜品中调节口味的盐、味精、鸡精等调味酱料的加持,吃盐(吃钠)过度就与吃糖一样成了公共卫生问题。

2.商家说“不添加蔗糖”并非等于没有糖,添加了浓缩果汁的食品甚至可能含有很多游离糖。蔗糖只是糖的一种,不加蔗糖可以加其他糖。

3.跟含糖饮料说拜拜 用“茶+植脂末”制作的奶茶,真的只能叫“油茶”。这类“奶茶”的名字的确有误导的倾向,因为只有添加纯牛奶的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奶茶”, 控制食欲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4.癌细胞喜欢高糖环境,在血糖不富裕的情况下,癌细胞面临的不仅是粮食不足,而且要于其他正常的体细胞竞争,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免疫系统的攻击和自身过度扩张的压力。所以,癌细胞在低糖环境中生存就是个硬仗。

3.《只有男科医生知道》

可读可不读

优点是,文中用小说笔法写了很多男性常见的敏感问题,用科学实证扒开各种民间偏方的画皮。故事流科普,确实提高阅读兴趣,而我的阅读目标就是看男科知识,不是听他编故事的 ,太多水话。

再来说说社科类。

1.《亲密关系》

五星级心理学读物,本月最为推荐的一本书。

因为亲密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课题。

这本书讲亲情,爱情,友情,都能给人很大的启发。难得的是,这本情感研究是建立在大量实证基础上的,因此能得出相对客观严谨的结论。

和克里斯托弗·孟的《亲密关系》那种书斋型的书不一样,这本心理学著作非常注重实证。

有很多人听闻《亲密关系》的盛名,结果买成了克里斯朵夫的版本。

豆瓣评分也能看出两者区别,罗兰·米勒的是9.3分,而孟的只有7.6分。

罗兰·米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的心理学现象,第六版译本也好——如果要买,一定要买最新译本,因为最新译本用的是最新的研究和数据。

分享一段关于爱情的分析——在所谓的恋爱秘籍中总会出现这样一条:“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这句话有点合情,但一点也不合理。

如果现有的关系你并不满意(这种情况几乎是全部的),你要做的只有:1. 降低自己的标准 2. 换个关系 3. 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改变自己也改变对方,使双方达到或超出彼此的要求。 

首先,(1)是有问题的,因为恋爱关系的目的是使双方成长,降低了要求,也就剥夺了对方成长的权利。两个人谈恋爱谈了很久虽然很轻松很舒适但没什么长进,确实是挺遗憾的。人总要成长,现在轻松舒适安逸了,以后还是要经历成长的烦恼和痛苦,早经历总比晚经历好些。

(2)换个关系可能很好,也可能更糟;当问题出自你自身时,换个环境同样的问题还存会在。在麦田里也永远找不到“最大的麦穗”。

所以,恋爱的维持与更新,还是要靠改变自己也改变对方。

2.《贫困与饥荒》阿马蒂亚·森

推荐给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阿马蒂亚·森是当代最知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它将贫困问题放在权利体系中。

阿马蒂亚·森认为,饥饿的出现是指一些人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不是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这里肯定有杠精不同意,阿马蒂亚·森为了防杠,也补充说明了一句——虽然后者能够成为前者的原因,单却只是很多可能的原因之一。

比如某地封控后,总会出现一些人缺吃少喝的现象。

这根本不是食物短缺存在的问题 ,而是食物的分配环节出现了问题。疫情封控切段了以对市场主导的交换体系,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被洗牌,个体交换权利出现问题,即便有钱也无法购买生存必须的食物,于是出现饥饿现象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

一定要认清楚这一点,饥饿“不仅仅”依赖于食物的供给,而且还依赖于食物的“分配”。

我不懂经济学,会从叙述逻辑层面看这本书。阿马蒂亚·森写了一篇非常优美严谨的长篇论文。

就文章的操作来看,阿马蒂亚·森的叙述清晰明了,是深入浅出的典范(下面是相对枯燥的分析,不喜欢的可以跳过)。

他分别考证了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1972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1969年萨赫勒地区的干旱和饥荒,1974年的孟加拉国大饥荒。

四个不同时空的饥荒样本,为本文提供了非常扎实的逻辑。这四个样本的选择侧重点都不一样。

孟加拉大饥荒侧重的是经济繁荣期下的大饥荒(官方给出的死亡数据是100万人,有民间数据表示400万),埃塞尔比亚地区的饥荒是经济衰退期的大饥荒。萨赫勒地区的饥荒是经济转型期的饥荒——原本四分之三的人从事农业,因为逐渐向非农业转型,造成大量人买不起食物的悲剧。

萨赫勒地区饥荒最悲剧的地方是有大量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依旧造成了多人死亡的悲剧。

孟加拉国大饥荒和孟加拉饥荒则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对比。

森根据这些饥荒得出结论,即使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粮食供给下降,饥荒也照样能够发生,这一结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在一般的饥荒分析中,人们总是使用食物供给方法,它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政策失败。

权利方法则强调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性。

金句分享:

  1. 从权利角度来看,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方流动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市场需求所反映的不是生物学上的需求或心理学上的欲望,而是建立在权利关系之上的选择。

2.从另一方面来说,近期的绝大多数饥荒都发生在有“法律和秩序”的社会中,而饥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不合法”的事情。事实上,法律力量所维护的是违背饥饿者需求的所有权。例如,在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中,人们之所以饿死在受到政府保护的充足粮食储备面前,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得到粮食的合法权利,而不是因为他的权利遭到破坏。

3.《厌女》

这两年的畅销书,推荐给女性,也推荐给享受性别福利而不自知的男性。

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言论和视角,这些视角来自一个目光犀利的女性的视角,而这是大部分男性都无法拥有的视角。

“女性寻求关系,男性追求占有”。

这是作者引用他人的话,这句话能解释很多情感现象。

比如说,吴秀波出轨陈昱霖,吴秀波的妻子何震亚发文指责陈昱霖贪婪,始终维系吴秀波的受害者形象?

正宫娘娘斗小三的事件有个情感逻辑就是, 正宫娘娘认为丈夫出轨的根源是小三,而非丈夫本身——男性扮演的是一个被小三诱惑的形象。

只要将小三污名化,就能洗白丈夫,这也是维护夫妻关系的关键。

如果女性出轨,男性对女性的常规态度就是离婚,家暴,甚至杀害。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男性认为妻子是自己的占有物。

“女人的嫉妒指向夺取男人的别的女人,而男人的嫉妒则指向背叛了自己的女人。因为女人的背叛是对男人所有权的侵犯”。

“保护”,不过是“所有”的另一种表达,却成了“爱”的代名词,这正是“权力的色情化”。……“保护”一词的含义很明白地显示,男人的爱,只能以所有与支配的形式来表现。

4.《米格尔街》

推荐给文学爱好者。

25岁的奈保尔用35天完成,厉害。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篇《华兹华斯》这篇,初步感受一下这本小说到底厉害在哪里。

华兹华斯是诗人,这是非常难写的题目。因为诗人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用小说的形式写诗人,很容易写的拧巴。

奈保尔有个很厉害的技巧,他先把诗人的形象做实,让他接地气。华兹华斯出场前,奈保尔写了三个乞丐,每天雷打不动来乞讨,写完后他又写了个流浪汉。这些乞丐都是引出华兹华斯,因为他也也来乞讨,用自己的诗歌乞讨。

这就是好的技巧。奈保尔用乞丐形象来写诗人,然而诗人毕竟不是乞丐,于是他乞讨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这里面有个设定,就是真正的诗人就是乞丐。乞丐身份是物质,诗人身份是精神,用乞丐形象给诗人铺路,这是特别好的角度。

5.《我的盖世英熊》

不推荐。

因为《欢迎观临》开播,才看的这部原著小说。

鲍晶晶的才华是总能写出机智风趣的台词,硬伤是人物塑造能力弱。

《我的盖世英熊》写的是宾馆门童追空姐的故事。鲍晶晶有现代独立女性的认知,她也让郑有恩贡献了最多的金句,一个心直口快头脑清醒又毒舌的北京女孩。

张光正向郑有恩示爱,上来就说他什么都没有,但有一颗爱她的心。

郑有恩的吐槽掷地有声:“我没钱,没车,没房,但我人好,我就是要追你。你愿不愿意都行。说得真恳切,好像我不答应你,就特嫌贫爱富似的。”

两人成为情侣后,张光正说他要多挣钱养她,郑有恩吐槽他的梦想就是要拿回男人的面子。

“你现在是喜欢我,自己给自己背上了炸药包,想着当英雄呢。等到喜欢的劲儿过了,回过神儿,发现累得跟条狗似的,不值得,到时候再甩给我一句:'还不都是为了你。’我冤不冤啊?”

书中对于大龄未婚遭歧视的现象,也有掷地有声的对话。

“结婚就是脱离苦海,没结婚就是苦大仇深?合着以前都是混妓院的,可算有人把她们捞出来上岸了。要是结个婚就能得道升天,那以后婚礼别送红包了,送花圈吧,大家往新人面前一站,鞠三个躬:您一路走好,驾鹤西归享福去吧。”

然而,我很难点赞这本书,因为它的情感逻辑是有问题的——而这恰恰是爱情小说最要命的问题。

《欢迎光临》中最不可信的设定,并非两人的阶层差异,而是两人的性格不合,他们缺少建立亲密关系的心理基础。

一个是脾气好到不要脸的门童,一个是语言犀利脾气爆的空姐,两人的性格差异太大了。

总有人认为,性格互补的人,也能谈恋爱。即便能谈,但很难长久。

《亲密关系》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两个人亲近,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对彼此信息有兴趣和同理心,另一方具有应答性。

郑有恩和张光正完全不能满足任何一点。他们缺少建立情侣关系的基础。

《我的盖世英雄》写的是癞皮狗的意淫,不是爱情。

除了上面重点介绍的这8本,五月份还读了一些值得关注,但我没有读完的书,比如说政府运转逻辑的《置身事外》,比如讲不同出身的儿童的生活状态《不平等的童年》,比如分析语言的《语言学的邀请》,比如学习成长的《把时间当朋友》。

我也没想到五月份可以读这么多书。

其实,我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每天雷打不动读一小时左右,每天坚持就可以了。

这篇阅读汇总长达五千多字, 是我删减了一万多字的读后感。

如果你有阅读方面的问题,可以和我交流,只要我了解,就知无不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贫困的根源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研究
随笔
聪明吃货|牙齿洁白与食物的关系【营养发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名论断
中国人对吃的“痴迷”与“狂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