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18期【教学集思录】王志芬:散文教学中的朗读、品味
2016-03-09 07:37

摘要:

散文是作者个人化的情绪情感的本真流露,教学散文核心是必须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去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个性化情感。而情感的体会不是凭空的,依靠的是语言,朗读是品味语言,走进文本,体悟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人教版的课文《散步》《秋天的怀念》《春酒》教学为例,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朗读品味促进情感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散文教学 朗读品味

散文教学中的朗读品味

●王志芬●

散文是作者个人化的情绪情感的本真流露,散文的阅读教学就是“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①也就是说,教学散文核心是必须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去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个性化情感。而情感的体会不是凭空的,依靠的是语言,朗读是品味语言,走进文本,体悟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人教版课文《散步》《秋天的怀念》《春酒》教学为例,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朗读品味促进情感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走进人物内心

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最能表达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心活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就能轻易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②王君老师在《散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我们”的话,通过朗读,读出了“我们”中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读出字里行间作者所流露的情感。

师:你觉得谁挺有意思,你就把他的话读好,并且点评几句。

【投影展示】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生:我觉得孙子是个可爱的人。

师:你得把孙子的可爱读出来。

(生读。)

师:还不太可爱。回到小时候,四五岁,五六岁的样子,寻找那种感觉。注意重音。

(生再读。注意了重音“也”。众鼓掌。)

师:你觉得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角度可以丰富一点儿。这么说话,这个孙子真 !不要再用“可爱”这个词语了。

生:这个孙子真聪慧!

生:这个孙子真灵气!

生:这个孙子真狡黠!

生:这个孙子真善于观察!

生:这个孙子真善于提炼!

师:是,别看这一小段话,其中可有很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天赋呢!就用你们的词——!

(师板书“慧”。)

师:请继续发言。

生:我喜欢文中的“我”。

师: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的喜欢。

(生读。)

师:我听出了体贴。除了体贴,你还想传达其他的吗?

(生再读。)

师:我还听出了温柔。

(生再读。)

师:哦,我还听出了坚定。你来评价一下这个“我”。

生:“我”很孝顺,很理解老人。

生:“我”很理性,知道自己的责任。

生:“我”很顾全大局,他爱家里的一切人。

……

(师板书“孝”。)

生:我喜欢故事中的“母亲”,我觉得她也是特别可爱的人。

师:给你表演的机会,你的读要有动作。

(生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众笑。

师:像个老人,表演很传神。解释一下,干嘛喜欢“母亲”呢?

生:母亲很慈祥,疼爱孙儿。

师:仅仅是慈祥吗?他为什么要“改了主意”呢?

生:母亲很理解儿子的难处,他不想让儿子不好办。她很开明。

生:她特别善解人意,能够感受所有人的感受。

师:哦,一个开明的母亲。不是每一个老人家都这样通泰哟!

生:我觉得奶奶也很热爱生活,她是真心实意想走走小路。

……

(师板书“慈”。)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王君老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语言,在学生们投入的朗读中一个活泼可爱,一个聪慧懂事的儿子跃然纸上;一个深沉稳重,一个体贴孝顺的中年男子在脑海中浮现;一个年迈体弱,一个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在眼前出现。读懂这些人物,我们也就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对家庭成员的喜爱之情。

标点符号是人物语气语调的标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符号,因此,抓住散文中的标点就等于抓住了走进人物内心的线索。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通过对“?”“……”的品味来感悟母亲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师:再来聚焦一个很不起眼的句号“?”(“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母亲是以什么样的语气?

生:试探。

生:商量。

师:(引导、小结)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平等,母爱是尊重。

聚焦母亲临死前

师:母亲奄奄一息,还想着她的孩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无尽的爱!

师:(总结)母爱是博大的,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作家正是抓住一个个细节来描写伟大的母爱……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通过“?”号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语调,语气。“?”号表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含有试探,征求,商量的意思。母亲跟儿子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教学时引导学生读出母亲征求儿子的意见,母亲在和儿子商量的口气。结尾母亲奄奄一息时说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读出母亲用尽力气都未能说完的话,体会母亲对儿女们的牵挂之情。同时通过对母亲语言的品味,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伟大,无私的母亲,更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③“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④王君老师的《散步》,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就是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语调语气,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关键字词,体悟作者情感

实词,往往是人物的一些动作、神态等,透过这些描述人物的实词,可以直达人物的内心。情动于中,不仅形于言,还可以形于行,人物的动作诠释着人物的内心情感。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动词“挡” “笑”的品味,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着母爱的博大,在品味中体悟着作者对母亲的忏悔和怀念之情。

师: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生:因为一片片数叶落下,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到了尽头。不想让儿子伤感。

师:从“挡”字可以看出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让孩子看到希望

生:……

师:(小结)母爱是让儿子看到希望,挡住绝望。母爱是呵护。把书捧起来,读!

聚焦“笑”

师:一起把话读一读。(“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儿子对母亲态度好吗?

生:不好。

师:(看课文中的语句)母亲反而笑了?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忍耐。

师:还有更好的吗?

生:母爱是宽容。

师:掌声。只有母亲对子女才会这么宽容啊!

在该片段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细品一个“挡”字,一个“笑”字,母亲那刻意的一挡,挡住的是儿子的伤感,挡住的是儿子的绝望,她要给儿子的是希望,是自信,透过这个“挡”字我们看到的是母亲良苦的用心,看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呵护。一个“笑”字背后蕴含着多少的心酸,尽管“我”的态度很恶劣,尽管母亲已病入膏肓,可是在儿子面前,母亲是勇敢的,是宽容的。“笑”字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宽容,母爱的博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些字词,我们读懂的就不仅仅是母爱,而是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对自己当时自暴自弃,不理解母亲的悔恨,是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135编辑器

动词在课堂上总是占有显赫的地位,总是会作为重点被老师们津津乐道,翻来覆去地品味着。虚词却安安静静地候在实词的旁边,内敛而含蓄,甘做铺路石,甘为小小草。而肖培东老师在《春酒》的教学中,恰当的指导点拨,让学生抓住“总是”“一大包”等虚词进行品味,让虚词也变得光鲜亮丽起来。

生18: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每次去喝春酒的时候都是作者自己去的。

师:哦!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读出这个味道来,试试看。

生18: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重读“总是”,声音响亮)

师: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小孩子对春酒的喜爱就表现出来了。请坐,来,你再来说说这个句子。

生19:还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别人都还没有请他,他就已经去了。这更能体现出他对春洒的喜爱。吃完了他还要捧一大包回家,就可以看出小孩子他还是有一点多吃多占的心理。(众笑)也可以看出他对春洒的喜爱。

师:那就把“多吃多占”那个句子读出来。

生19: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重读“一大包”)

师:注意到了吧,一大包,这三个字有感觉吧。很炫耀,很开心的,来,同学们一起来,捧一大包回家,读。

生(齐):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些容易忽视的“虚词”,却传达着作者的无限情意,在品读中要抓住这些细小的字词,深入品读,真正体会到“虚词不虚”的情味。在该片段的教学中,在肖老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们通过对“总是”的品读,体会到作者去喝春酒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春酒的无比喜爱之情;对“一大包”的品读,体悟到了作者那兴高采烈的心情以及对乡邻的热爱赞美之情。

钱梦龙老师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听说读写中摸爬滚打,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⑤王荣生老师说:“散文是作者心灵的抒发,阅读散文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感;若不如此,就会把散文当作一种玩意儿,就会使散文失去它不允许失去的蓬勃精神!”⑥王君老师的《散步》,肖培东老师的《春酒》,于永正老师的《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实录为我们散文教学提供了典范,让学生在触摸文本,触摸语言,触摸字词中,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在碰撞中亲近了文本,走进了作者,体悟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主编,步进执行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

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22.

⑤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

②⑥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233.

(本文已发表于《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9期下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探究
我与地坛
《逆风如解意,报得三春晖》(《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第94期【正道研讨】语文教研碰碰车——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交流
《在梦的远方》说课稿
19春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