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离开六年,为什么我们对他念念不忘?

2016年4月29日,一代文学巨匠陈忠实驾鹤西去,枕书长眠。

他枕着的那本书,便是享誉世界的《白鹿原》。

这部由50万字组成的深邃莫测的画卷,将一个民族的生息过往一帧帧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所以,许多人感叹,他的离开,带走了“这个民族的秘史”。

也正是这部垫棺之作,让他蜚声文坛、获奖无数。

有人评价陈忠实,“为人质朴,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厚重。”

事实也是如此。

他为了奔赴自己的文学远方,即便“忍受过许多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也一直默默地前行。

走过坎坷崎岖的一生,成就了一部旷世之作,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梦想往往与苦难同行,面对苦难时,只有永不妥协和退缩,才会实现梦想。

造化弄人,筑梦重生

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灞河南岸、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他没有太大的要求,只希望他能“挖一辈子土粪求一碗饱饭”。

小学毕业后,他考入西安的中学,而他哥哥也在头一年进入县城中学就读,所以这时候家里更是捉襟见肘。

他不得不每次背上一周的粗粮馍馍,然后步行几十里地去上学。

夏天时,捂得太久了,馍馍经常长毛;冬天时,没法保温的馍馍又冻成了冰疙瘩。

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连半点油星儿也看不见。

即便如此,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供养两个儿子读书仍是力不从心。

没有其他收入,他的父亲只能卖粮和卖树。等到滩地上的树被一一伐倒卖完、树根也被悉数挖出卖掉,家里再无别的办法。

上完初一第一学期,父亲告诉他“钱的来路断咧”,并让他休学一年,等他哥哥第二年报考师范院校有了津贴再去复学。

他知道,父亲为了兄弟俩上学的事情已经绞尽脑汁,这也是唯一保证他们都不失学的万全之策,所以便无奈地遵从了父亲的决定。

不曾想,造化弄人,这休学的一年,竟然耽误了他的一生。

他参加高考那年,正赶上大饥荒年代,很多大学或停办或减招,平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的他与大学失之交臂,求学的理想自此破灭。

有道是,东风吹破凌云志,少年犹存赤子心。

在生活中,无情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常常会猝不及防地到来。可总有一种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可挡艰难时光。

上初中时,陈忠实无意间看到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其中描写农民和农村的细节唤醒了他的生活记忆。

随后,他兴致勃勃地借来赵树理出版过的所有小说,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他书籍,不仅在文字中体会到了共鸣的快感,还见到了黄土高原外的广阔世界。

历经人生磨难,却没有被打倒,他在饱受压抑后欣喜地发现了文字的光芒。就这样,他准备踏上文学的道路。

书本,越多越多;感悟,越钻越透。

他琢磨出一个道理:若要心有所想,想有所成,唯有战胜苦难,勇往直前。

后来,他将自己的这番思考写进了书里:

漫漫人生,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足为奇,都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积累。

不畏艰辛,携着光和暖,步履不停,才是一个人行走的正确姿态。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每个苦难的背后,都隐藏着成长、进步和坚韧的养分。

而正是这些养分滋养了一位原上少年的灵魂,他不再退却,不再逃避。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即便风雨兼程,他也无畏无惧。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毕业回村后,身为第一个高中生的他被推荐到村小学担任代课老师。

自然,落榜的他还受到了一些人不怀好意的指指点点。

好在文字照亮了他晦暗的生活,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自学四年,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

而目标就是前进的动力,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全心阅读和写作。

他找来更多的书,不论古今,不分中外,毫无选择地阅读。遇到喜欢的内容,他还苦下功夫背记下来。一连好几年,日日如此。

而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人生路,慢慢地,陈忠实的视野越来越辽阔,思想越来越丰富。

同时,他还写了很多生活笔记。所见之人、之景、之物都成了他笔记本上的一个个文字。

那些文字,或干净纯粹,似早春的原野,铺展着醉人的色彩;或凝练浑厚,似深秋的土地,孕育着无限的希冀。

写完一本,就再换一本。在每一个本子的扉页上,他都郑重地写上八个大字“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那时的他,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可这路却走得磕磕绊绊。

居住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电灯,他看不清书本上的字;没有钟表,他看书常常忘了时间。

思来想去,他用墨水瓶改装成一个煤油灯,每晚烧完一瓶就去睡觉。晚上犯困,头发被烧焦、鼻孔被熏黑也是常有的事。

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在1965年的《西安晚报》上。

一切努力总算有了回报,自卑的他也有了自信和底气。随着作品发表得越来越多,他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作家的信念。

声名在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向他约一部长篇,他很是茫然,迟迟下不了决心,更无动笔之说。

没想到,无巧不成书。后来,担任公社水利工程副总指挥的陈忠实带领众人修建灞河河堤,在工地宿舍休息的空档,他看了被称为“新时期文学发轫作”的刘心武撰写的《班主任》。

这部短篇小说点燃了他的一腔热情,他果断申请去西安郊区文化馆工作。有了更多的阅读和写作时间,他分秒必争地埋头苦干。

古龙曾说,“一个人若要往上爬,就得要吃苦,要流汗,可是等他爬上去以后,就会发觉他无论吃多少苦,无论流多少汗,都是值得的。”

人生没有捷径,所有受过的累、吃过的苦,都会铺就成前行的路。

陈忠实始终坚守在文学的土地上,不辞辛苦,勤恳耕耘。很快,他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见。

破釜沉舟,初心不负

1986年,他写了一部描写农村人物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在构思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时,关乎往昔的记忆便纷纷涌现出来。

也正是这些,让他萌生了《白鹿原》的创作念头。

说干就干,他马不停蹄地辗转在蓝田、咸宁、长安三地的图书馆查阅县志,并详细抄录。外国著作、党史资料,他也一一涉猎。

有人问他,你到底想弄啥?

陈忠实淡淡地回答,要写一部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书。

为了安心创作,他一个人于1988年的清明节回到了西蒋村,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也真切地走进古原的历史烟尘中。

平常日子里,他就吃妻子送来的馍馍,生活上一点不讲究,甚至有些寒酸。

坐得累了,写得乏了,已然形销骨立的他便像原下老汉一样走出家门,点着一根烟,静静地望着眼前的白鹿原。

他脸上的一道道沟壑里,都是人物角色的印记;

他吐出的一丝丝烟圈里,尽是故事情节的安排。

书快写完的时候,他告诉妻子不要再送馍馍了,吃完就写完了。妻子问,如果不发表呢?他从容作答,那我就去养鸡。

说这话时,这个沧桑的汉子周身上下,有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和“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霸气。

陈忠实只花了八个月就完成了初稿,剩下的两年时间内,他都在润色增删。

1991年腊月二十五的傍晚,他写完最后一个标点,离了书桌,推开房门,走到河岸边,一边抽烟,一边顺手点着了丛丛簇簇的枯茅。枯茅呼啸着窜向远方,那一刻,他的快乐和明亮的火焰一般炽热。

他就那样站着,看着,直到天黑透了才回家。

进了门,他打开屋里所有的灯,还把播放秦腔的收音机调到最大音量,然后开始做饭。

那一晚,他吃了一碗最香的面,喝了一次最够味的酒,睡了一个最安稳的觉。

第二天,他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写信,对方派人来取书稿。

书稿交给编辑的时候,陈忠实很舍不得,一句“我把命都交给你们了”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下。

原本需要两个月才可以走完流程,他在二十天后就收到了肯定的回复。

得知消息时,他大叫两声,便把头深深地埋进沙发里,眼泪夺眶而出。

在厨房里做饭的妻子不明所以,忙不迭地跑出来,见此情景很是好奇。

他说,我不用养鸡了。

随即,妻子会意,两人相视而笑。

有句格言说,“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一个人甘愿受苦,化身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精神斗士,为自己的理想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踏过泥泞五十载,陈忠实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字字句句耗尽心血的《白鹿原》一经发表,便立马引起了轰动,后来还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树立了一座丰碑。

贝多芬曾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一个人,扛过多少挫折和困难,就能赢得多少荣光和机会。

从割草拾禾的农村娃,到教书管事的公家人,再到笔耕不辍的大作家,陈忠实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变,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变,所以才会从逆境中崛起,从困境中奋发,从绝境中突围,直至用如椽巨笔为世人留下一部石破天惊的传世杰作。

他人如其名,力排万难,忠实人生,忠实文学,终于得愿以偿。

如今,白鹿已然归去,空留墨染神州。

他在生前留下一句话,“到《白鹿原》中找我去。”

我们不会忘记,在粗粝苍茫的白鹿原上,有悲壮古朴的秦腔,也有一位老者抽烟的背影孤独而倔强。

其实,每个人,都是逆境之光。

愿你我,也能像远去的陈忠实一样,穿越人生中的重重苦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2年4月,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一...
路遥的影响有多大?陈忠实:没有《平凡的世界》就没有《白鹿原》
三足鼎立的陕西文坛——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地域文化比较解读
陕西的三架马车: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谁的影响力更高?
《山月记》:停留在平庸中只能得到平庸
陈忠实:人生九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