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本数学“课前三分钟”可以玩些什么

感谢生本平台的编辑刊登我的数学生本教学实践文章,我很欣慰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本实践心得能够与大家分享交流。我也一定会继续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坚定实践生本教育。实际上,真的做了生本之后,感受到生本课堂的感染力及学生们的活力,想要再回到以前的师本传统教析课堂,不仅仅学生们不喜欢不乐意,作为老师也是极其不愿意的。这大体就是生本课堂谜一般的魔力所在!

看到那篇文章下面有老师留言评论说:“生本数学课前三分钟”会不会占据课堂时间或拖堂?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根本不会!!!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这些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先是老师自己筛选的,老师自己有把握内容的时间空间演讲条件要求等等的权力,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课堂占据或拖堂的问题。其实一堂课抽3分钟时间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何尝谈得上是占据或拖堂?还有什么课堂教学方法方式可能比激发促进孩子们自身研究数学的兴趣,来教得更有力或更好呢?

当然关于“生本数学课前三分钟”,我并不建议从一开始就全盘放开。本人也是一步步先摸索好再慢慢铺垫开来,然后逐步培训培育数学课代表、班干部、小组长这些上台发表演讲的能力,最后再由课代表、班干部、小组长这些由点带面地提升全班同学的表达演讲能力,逐步逐小组上台,做到“人人有关注,人人有表达,人人有刺激,人人有鼓励”。因为数学课本身是义务教育的主干科目,每周平均下来有8-9节课,这样四周时间下来基本上已经可以覆盖全班同学了。

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确实是很强的,能力提升也是看得见感受得到,这点在实践中显而易见。仅仅经过两周时间,基本上“课堂三分钟”分享形式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学生们的课前三分钟内容准备上更是绰绰有余,以至于后来数学课代表跑来向我反映,说部分同学的数学材料分享要在前面同学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再做出新意新鲜来已经比较困难(因为我要求不要分享重复故事案例)。我满意地引导他们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并提供了一些互联网查资料的专业网站或相关数学书籍。

于是就这样还发生了意外之喜,数学阅读居然在班里的学生中传导开来。语文老师同事向我反馈说不论优生差生的周记或作文事例,都陆续出现了关于数学历史人文人物发展等等的记述描写。老实话我自己教数学那么多年,还是头一次打通数学与语文的学科壁垒!想来也是有趣!

我更大的发现是,学习兴趣也是会传染传导的,当一个学生产生了兴趣之后,他周边的几个同学也必定会逐渐产生关注及兴趣,而老师只需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关注、鼓励及引导。有时候,我甚至直接下去“请教”他们知道的事例,特别是那些表现好的数学差生,我就越发去“请教”他们了解了什么,“请教”也是一种不错的鼓励激励。

还有老师评论留言说:能不能把“生本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分享一下。这里就盘点一部分我已经做了的“生本课前三分钟”的分享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可以在网络渠道上收集到,只要大家有心真的不难做好。

数学文化/历史/故事篇: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比亿还大的单位是什么、俄罗斯方块背后的数学故事、古印度数学、苏美尔人的数学文明、圆周率的发展、古希腊古埃及数学、金字塔几何、人类数学的起源、俄罗斯强大的数学家们、名人学数学的故事等等。

数学生活篇:

彩票的中奖几率、支付宝收集福的原理、扑克牌里面的数学玄机、财富神奇的复利、数学写情诗、科幻电影的数学、数学界的传奇学霸、数学和音乐等等。

数学家篇:

鲁道夫伽罗瓦、高斯、毕达哥拉斯、列奥纳多等等。

数学科技篇:

数学的科技发展、数学的物理运用、数学的科技前沿、奥数的现状等等。

数学国际篇:

美国普通人的数学水平、神奇的数学自然地理定律、非洲动物界的数学规律等等。

......

初中的数学科教学内容上实质是有很多可以去拓展挖掘的,我们也可以配合授教课程内容来进行相应的延伸。核心还是在于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好奇心”“生活化”。这也是遵循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的生本数学“课前三分钟”主要是以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数学生活、数学发展、数学之美、数学创造、古今数学家、数学科技运用、数学科学前沿、当代数学成就及数学领域困境问题等等为主要内容,注重“趣味性”“生活性”“科学性”及“启发性”“鲜活性”。话说,实践效果从一开始就极其显著,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极大地激发激活了学生们的数学学科兴趣。

而这些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数学生活、数学发展、数学之美、数学创造、古今数学家、数学科技运用、数学科学前沿、当代数学成就及数学领域困境问题等等的内容,绝大多数也是我在书店、图书馆、期刊、互联网上搜集整合成文档打印出来的,准备这些内容实际上根本不用多少时间,完全是“so easy”。

生本教育给了我很大的数学教学启迪,就是要多深入去研究差生、落后生,切实去感悟感受他们的数学学习现状及真实的学习体验感悟。对于数学差生而言,单纯的题海战术、解题逻辑技巧这些,基本上是很难去突破他们已经僵死的学习思维,为此传统的数学逻辑解题技巧的教学分析实际上根本无法推动他们的任何改变,只会越来越扼杀僵化他们的学习困境,数学教学每前进一点点,差生落后生就加重痛苦一点点,最后陷入“越学越差,越学越怕”的死循环。

鉴于这种情况,我做生本第一个突破点,就是转变教学思维,变解题教析为“趣味文化”,利用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数学生活这些来促进差生、落后生的改变,重新点燃差生落后生们的数学趣味性、好奇心,当这种改变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学习状态的整体质变!而生本课前三分钟显然是落实数学文化、数学历史、数学生活等等“趣味”的窗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素心雅趣/上海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数学课上的导入诗
有意义的数学课
我是如何在课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
上课拖堂面面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美国第一高中的学习压力有多大? “藤校光环”下的她是这样度过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