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生怎样学好文言文?

  

作者:叶开

胡适之先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里,对于中学怎样学文言文,有一个很新颖的观点:“第一学年,专读近人的文章。”

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早期,距离“古代”不远,胡适之先生出于私塾,学过“四书五经”,却推荐中学生“专读近人的文章”。

这确实可惊诧至极。与当时的前辈硕儒或当代时俊相比,胡适之先生虽然“旧学不行”,比现在的“国学大师”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但是他并没有泥古,也没有直接“拿来主义”,而是提出了新观点。

我想起来大学母校的前辈施蛰存教授,不记得在哪一篇文章里,他说过,学文言文,要倒着读,从晚近时期的作品,往回逆着读。

我大概是二十多年前读到这句话,至今念念不忘。

十年前编写《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系列,我曾有一个愿望,选编一部《文言散文分册》。选编的主旨是改掉《古文观止》的那种儒家宏大叙事、家国天下的传统选文,而用传统美学、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方式来选入。

然后晚清、然后明代、然后元朝、然后南宋、然后北宋、然后五代、然后隋唐、然后南朝、然后魏晋、然后两汉、然后先秦……

如此倒溯,一下子豁然洞开,看了上千篇文言文,不亦乐乎。

这样一看,民国时期那些惊艳出世的大师们的文章,是最好不过的文言文了。比之”唐宋八大家”,有过之,无不及。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晚清到民国时期,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这些晚清以致民国的学人,走出狭隘文化圈,感受到文明的冲击,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想,拥有了前人所未有之大胸襟、大视野,他们的思想,是活性的,他们的行动,是迅速的,他们的语言,是强烈而有感染力的。这些,都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大时代、大变局下的大文章。

相比之下,固步自封、内循环以至于一潭死水的旧中国,腐儒们自得其乐、夜郎自大很久了,身体虚弱、贫血头晕而不自知,还在那里摇头晃脑吟诵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十分的“不及物”了。腐儒们被崭新的世界打开大门,一下子就头晕眼花,倒地不起来。而一大批热血沸腾的青少年,在那三四十年间成长起来。他们中很多都是出过洋留过学的“新青年”,饱受新文化、新文明、新知识、新文明的冲击,拥有新知识,以对比研究的方式,可以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曾有的旧文化。如此强烈的对比,内心的旧栅栏一下子就被“雨打风吹去”,吹了个东歪西倒稀巴烂。

现代著名神话学者、诗人闻一多的名诗《死水》,可以说是这种回望旧文化而产生震惊感之大作:“那是一潭绝望的死水”。

“死水”是无可救药的,无论什么东西丢进去,都会沉没,都会生锈,都会化为乌有。

比闻一多更早,更有震惊感受的是晚清巨人。如魏源奉林则徐之遗命开始编写的惶惶数十万言的《海国图志》,在大清内部遭到冷遇,却在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早感受到西洋文明之宏伟的外交家、诗人黄遵宪也写过惶惶数十万言的《日本国志》,虽然成书后呈送过李鸿章、张之洞等高官,后来也是被束之高阁的。然而,《日本国志》同样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被日本学者奉为圭臬。晚清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字几道)先生翻译了《天演论》《等外国名作,他的文章《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都是一时之作。

中小学语文所选入的文言文中,历朝的游记最多,从《与朱元思书》到《小石潭记》到徐霞客的《雁荡山游记》,多是这类。而晚清著名学者康有为先生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却是迥然不同的大开眼界的文言文游记作品,也是晚清时期国人眼界大开的,反思国内文化与政治变革的杰出作品。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先生在一战结束后,与几位学者结伴去巴黎做和约游说团。他先到了英国伦敦,仔细参观和寻访了英国国会等地,大受震动,回国后用白话文撰写《欧游心影录》。这是民国时期最重要游记之一,从上海、广州、香港、河内、新加坡、马六甲、斯里兰卡、印度洋、东非到红海、过苏伊士运河直通地中海到欧洲的这条海上黄金之路,被他写得令人心驰神往。后来,民国时期无数青年俊彦都沿着这条海路前往欧洲求学,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作品。此外,梁启超先生的文言文作品《新民说》,洋洋洒洒数万言,结构详细,逻辑严谨,一气呵成,于清末文化反思时期的影响之大,现在实难想象。百年以往,迄今为止,再也难有梁任公那样宏大格局和热情高涨、兼通中西的文化巨人了。梁启超先生的文言文名作非常多,如《少年中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都是振聋发聩的杰作。

清末民初的文言文好作品太多,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后来倒不怎么流传了。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写得太好,思想太活跃,格局太大。时代变化之后被打入冷宫,而遭冷遇。

重新拜读这些作品,我十分感慨。我们曾有这么丰富的宝藏,无奈世人不识,教育界无知,身在宝山,却只挑选几片顽石塞进学生脑袋里。更有甚者,以腐朽的《三字经》、蛮横不通的《弟子规》来作为范本,强行逼迫学生们服用糟粕,更是令人震惊且愤怒。

清末民初文言文的格局之大,气象之新,都是前所未有的。非要比较,勉强地可以比之先秦百家、魏晋名士。

相比之下,胡适之先生乃是后起之秀,在美国留学多年,兼通中西,反思透彻的真正洋务派。他少年时期读了太多严复、林琴南、梁启超等前辈的文章,自然也深受影响,将心比心,以自己之赤子诚挚推荐,这实在是值得重视的观点。

胡适之先生认为时人的文言文作品更加面对现实,受到西风东渐的冲击之下都是直抒胸臆,攸关现状的直击心灵之作。与历朝大家名作相比,这些时人之作谈的都是现实问题,遭遇的都是现实的痛苦,因此,这些时人的文言文作品,更加能入我心。

胡适之先生提倡“我手写我口”,提倡言之有物,他的《文学改良刍议》,虽然比较温和,但是更加切近时世。对中学生学习古文提出自己的建议,胡适之先生为何不从快从简,直接说背诵《四书五经》或学习“唐宋八大家”呢?为何不推崇清代腐儒编写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文章集《古文观止》呢?恐怕因为那些文言文章,大多数实在是腐儒之见,以腐朽之思想选腐朽之文章。作为文献可以学习,但不必磕头膜拜。现在“国学大师”比蟑螂还多,满地爬来爬去,提出了不少谬见,流弊深远。什么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今后长大再理解之类的。与胡适之先生的诚恳建议相比,可见“国学大师”们之浅陋且无趣。人生也有涯,腐朽之作,不学也罢。

胡适之先生举例说:

“……例如梁任公、康长素、严几道、章行严、章太炎等人的散文,都可选读。此外还应该多看小说。林琴南早年译的小说,如《茶花女遗事》《战血余腥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朱树人的《穑者传》等书,都可以看。还有著作不多的学者,如蔡孑民《答林琴南书》,吴稚晖《上下古今谈序》,又如我的朋友李守常、李剑农、高一涵做的古文,都可以选读。平心而论,章行严一派的古文,李守常、李剑农、高一涵等在内——最没有流弊,文法很精密,论理也好,最适宜于中学模范近古文之用。”

各位看,“最没有流弊、文法很精密,论理也好”,这是胡适之先生的核心观点。

读文言文,不必呜呼哀哉胡乱摇头晃脑,满口酸腐之气。以胡适之先生的妙见,我们完全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寻找并且阅读真正的好作品。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好作品太多,不胜枚举,选不胜选,无论选谁不选谁,皆有遗珠之憾。好在我们不是写惶惶专著,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找合适自己的作品来读。如果确实能够在无穷作业之外找到空闲时间,可以顺藤摸瓜地继续读其他作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嘛。

清末名家林琴南以文言文翻译的《茶花女遗事》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材料,因为故事生动,催你往下读。读得多了,就习惯了,就不再有畏惧之心了。

语言,无论文言文还是英文,都要放在作品中,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存在。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空对空,而是要实对实,要在具体作品中学习,才更有效果。

文言文学习一定要多读作品,读够一定的量,培养了基本的语感,才能逐渐熟悉并有感悟,获得真正的认识。阅读的作品越多,你的语感越好。青少年处在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他们具有思考、过滤、举一反三和培固能力,会不断地汇流,而成江河。

阅读有一个效率的问题。你不能几分钟、一小段、一小节地学,而是要读满半小时、最好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长时效”阅读,你读到的陌生词语,会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反复出现。有些会反复了十几次,你总是会记住的,于是就在我们脑袋里形成了“深记忆”。以此为基础进行再思考、再写作,孩子就可以进一步“逻辑化”,形成知识吸收、思考、过滤、输出的整个过程。

如此,才是“高效率学习”。

如“小古文”的这种浮皮潦草的学习,只鳞片爪、浮光掠影,学了东忘了西,知乎不能者也,浪费时间,是典型的低效率学习,不如不学,不如留点时间发呆,胡思乱想。

2020年9月20日于TRT/O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从哪儿学起,学其短而用其长也
小学生必背古文240句,非常适合国学启蒙...
1932年清华考试中的一道怪题
读经与懂经
【古文辅导】文言文《句式》汇总,让你轻松学文言文
喜爸聊文言文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