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辨》学习笔记节选(三)
敬启者:

为感谢广大粉丝对积祥轩的厚爱,自今日起,所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的粉丝如想鉴定手中古玉真伪,皆可以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好友,并将所藏古玉照片发给我。每周我将写一篇粉丝古玉鉴别解析的文章,以选出几件古玉,将其鉴别条件、过程以及结果公布其中。
具体流程如下:
一、只有关注积祥轩公众号后方可加我微信好友并将要鉴定的古玉图片发送给我。
二、由于数量较多,故不是所有的古玉都会出现在鉴别解析文章中,我会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古玉,也请不要重复发送。
三、收费鉴定古玉不会出现在粉丝古玉鉴别解析文章内。
注:未关注积祥轩公众号而谎称粉丝加好友求鉴定者,一经发现直接拉黑!

玉之色
玉有新旧之分,色有九种之别:曰翳,则玄如澄水;曰碧,则蓝如靛沫;曰曄,则青如鲜苔;曰瓐,则绿如墨翠;曰玵,则黄如蒸栗;曰琼,则赤如丹砂;曰璊,则紫如凝血;曰瑎,则黑如墨光;曰瑳,则白如割肪;曰瑌,则赤白斑花。此玉本色也。若入土之玉,年久受地气所蒸,无论与何色之物相邻,皆能沁入。因地中水银,到处流动,引物与玉镕于一炉,故玉之受色沁者,不止九种。每至十余种不等,直同窑变,令人莫名其妙。并且气味亦能沁入,若尸水所沁,即带臭气;咸水所沁,即带腥气;土沁者多土锈气;铜沁者多铜臭气。故非用开水煮之,或灰提油法,不易退其腥臭之气。惟铜沁不宜用开水煮之,之法,不可不知也。
玉有新玉、旧玉区分,颜色共有九种:称为“翳”,则黑如一泓静水;称为“碧”,则蓝如染料靛沫;称为“璍”,则青绿如新鲜的苔藓;称为“瓐”,则绿如翠鸟的羽毛;称为“玵”,则黄如蒸熟的栗子;称为“琼”,则红如丹砂;称为“璊”,则紫如凝固的血液;称为“瑎”’,则黑如光亮的墨;称为“瑳”,则洁白如切开的脂肪;称为“瑌”,则有红白相间的斑花。这是玉的本色。埋入地下的玉,时间长了受到地气所蒸,无论与何种颜色的器物相邻,其色都能沁入其中。因地下有水银,到处流动,能将玉与其他物镕于一炉,所以玉受到的沁色不止这九种,甚至多到十多种,就象陶瓷烧造过程中产生的窑变,令人惊叹其妙。(作者认为有地下水银的参与,才会将墓中古玉与其他带有颜色的物质融合一起,并产生沁色。对此,我个人看法略有不同,我认为大部分是水的参与,而少部分是水银参与。第一,不是所有的商周战汉大墓都像始皇帝一般在墓中以水银为江河湖海;第二,地下的天然水银很难渗入到墓葬中,因为此时期贵族大墓,北方多以木炭防潮,而地下即使有水银也很难通过木炭层进入到墓室中;南方多以白膏泥做防水层,水银的密度大于水,如果连水都无法渗入,那么水银更不可能渗入;第三,大型墓室中出现水不全部都是外界渗入,此期贵族大墓多深埋地下十几米,墓室如果密闭良好,受地热影响,墓室顶部就会产生水蒸气,当墓室温度下降后,蒸汽冷却成为水,水滴落下来,将玉器与其他随葬器物浸泡,如青铜器、漆器、丝织物等等,故会产生相应颜色的沁色。)并且地下的气味亦能沁入玉的肌理,如果是尸水沁入,就会带臭味;咸水沁入,就会带腥味;土沁的多带有土锈气;(每当有人以炫耀的口吻说自己所藏古玉上有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只能感叹无知者无畏也!当然,我绝对不会告诉他,但凡带有所谓泥土芳香的古玉多数都是仿造的。不相信可以去问问考古队的专业人士,在密闭的古墓环境中,怎么可能有泥土的芳香味道?)铜沁的多带有铜臭气。若不用开水煮,或灰提油法,很难将这种腥臭的味道去除。但铜气沁入的玉器不能用开水煮,这个方法,不能不知道啊。
清人刘大同结合宋元明古籍加之个人经验,总结出玉有九色。而根据2020年12月1日起由国家和田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疆)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和田玉鉴定与分类》(GB/T38821——2020)。国标和田玉的八种色系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糖玉、翠青玉。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所说的玉有九色到底是哪九色呢?对照现代和田玉鉴定标准的八种色系又是哪八种色呢?
“翳”:黑色的美石。与其对应的为墨玉。

故宫藏  汉代“印”鼻钮墨玉印
“碧”:蓝如染料靛沫,与其对应的为青玉。

故宫藏  西汉青玉兽蚕蒲纹壁
“璍”:青绿如新鲜苔藓,与其对应的为青白玉。
“瓐”:绿如翠鸟羽毛,与其对应的为碧玉。

故宫藏  清代碧玉云纹带盖炉

“玵”:黄如蒸熟的例子,与其对应的为黄玉。

故宫藏  战国黄玉双凤纹饰

“琼”:红如丹砂,和田玉颜色分类中没有红玉,故我个人认为应为和田玉红皮籽料。

“璊”:赤玉,结合古籍,我个人认为赤玉应为红色玛瑙。

“瑎”:似玉的黑石。与其对应的为墨玉。

“瑳”:白玉。与其对应的为白玉。

故宫藏  战国白玉绳纹环

“瑌”:像玉的美石。玉器对应的为糖玉。

玉皮
三代之器,无论大小,未见有带玉皮者;秦汉六朝之器,亦不多见;唐以后即时常有之,人皆不以为贵,到清乾嘉以来把玩之玉,专尚玉皮。将来千百年出土后,或有以玉皮为色沁者,抑未可知也。
夏商周的玉器,无论大小,未见到过带有玉皮的;(上个世纪7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俏色巧雕玉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俏色玉器。但我未曾见过实物,不知是去皮留色还是皮色皆留。)秦汉六朝的玉器,也不多见玉皮;(这与当时所崇尚“首德次符”的理念有关,古人认为:“君子应忽略外貌而注重内心的品德”。德,为品德;符,为外表。)唐代以后的玉器常常有玉皮,当时人们都不以此为贵,直到清代乾隆嘉庆以来人们把玩玉器,才开始崇尚玉皮。将来千百年后玉器出土,或有人认为玉皮是色沁造成的,这也有可能。(如果抛开科学检测手段,民间流传的以讹传讹之古玉辨别法,确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商代妇好墓出土俏色巧雕玉鳖

去皮留色,将表面籽料特有的毛孔人为打磨掉只留下颜色作巧雕,放大观察颜色部分光滑,也无人为染色痕迹。

由于原著并未配图,故文章内所有配图均为我自己结合多年古玉学习心得而作,如有误导实属水平有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原石与玉雕(第七辑)
沁色与年代标准
常见古玉器纹饰(图4)
鉴玉识色简要
集玉存珍--隋唐宋辽金元玉器精选(二)
明代只有“粗大明”?看看台北故宫玉器正正“三观”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