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互文性

20世纪60年代,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最早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并在《小说文本:转换式语言结构的符号学方法》中详细论述了互文性概念的内容。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它文本产生的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外观都是用马赛克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情歌》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将西方古典文明与现代诗歌有机结合,富含深刻的蕴意。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只能在意识到整个文学传统同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这就是诗人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历史感。《情歌》中出现的多处经典作品和《圣经》用典体现了现在文本与过去文本发生互文性作用,体现了其历史意识的创作原则。诗歌意义的阐发在得到延伸的同时,也由此生发出多种解读的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叙事学在文学作品教学的运用
建筑与艺术审美文化的互文性
中国符号学传统的建构与意义
《游园惊梦》 叙事视角;意识流;互文性;阐释空间
李幼蒸:原始仁学的意义—<论语>文本的符号学-解释学...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周易》的奥秘和意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