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心下痞,按之柔软,其脉仅关上见浮,浮为热,亦主邪结不实,胃亦不虚,故不痞硬。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泄热。

本方用法值得注意:大黄6g,黄连3g,以两小碗滚开的开水渍泡,过一会儿去滓,每服一碗。柯韵伯言此方大下,验之临床此方不致大泻,而有泄热之功。若加黄芩成三黄泻心汤,用治鼻衄、吐血疗效极佳。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讲解:心下痞,兼有阳虚则恶寒,汗出,非是表证,故以泻心汤治痞,加附子补虚温阳。附子为亢进机能之药,何处机能陈衰皆可用之,如小便失禁、心衰等,均可用附子兴奋机能,使之恢复原状。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讲解:本条言心下痞由水饮而成者。下之后成心下痞,服泻心汤而痞不除,说明非泻心汤证,因小便不利,陈水不去,结于心下而为痞,新水不入,组织缺水则渴而口燥烦,正是五苓散证。

本条说明心下痞不是一味使用泻心汤就可治疗,临床上应仔细辨证,其他疾病亦是如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伤寒当发汗,汗出表证已解,但病人素有胃病,平日不显,于表邪祛除后胃部症状表现出来: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谷不化而嗳气中夹有食物气味,胁下即心下部有水气,水走肠间而肠鸣,雷鸣言其声音响亮,并有下利,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而增加一味生姜以健胃止其呃逆,临床上见干噫食臭症状,用半夏泻心汤难以治愈,必加生姜,病方可除。但应注意,服本方后可能出现瞑眩状态而吐利加重,因本方生姜、半夏、干姜均温中祛饮,祛水力强,水饮自胃肠间出入,而作上吐下泻,为欲愈之兆。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此条不仅言甘草泻心汤方证,更是对上文心下痞成因的解说。无论伤寒、中风依法全应以汗解之,不可下。若下之则为逆,邪热内陷,则为协热利,下利日数十行,由于下利太频,水谷不得消化,里虚而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下后胃气不和则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者见心下痞硬,谓内仍有实邪,继续泻下,但越泻下其痞越重,因此病非是热结里实,乃是胃气虚弱,邪热客气入内,内生水饮亦逆于上,所以出现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特别针对“心烦不得安”这一神经症状,增加甘草的用量,缓其急迫。本方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用治“惑”病,即相当于口腔溃疡这类疾患,口舌干燥可以加大甘草用量,或加用生石膏,烦热特甚则加入生地黄,而祛热时多用生甘草代替炙甘草。

——选自胡希恕老师伤寒论讲记

#伤寒论# #中医# #中医知识# #中医来了# #中医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个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复花代赭石汤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六)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集黄芩黄连伤寒方察仲景黄芩黄连意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5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