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节胀痛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吗?中医这些关键指标,教你轻松分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疑难风湿病。

如未得到适当治疗,病情易逐渐加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导致残疾的发生。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痹病”、“历节”、“顽痹”等范畴。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效果肯定,副作用小,在缓解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症状及减少复发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长期服用,在该病的诊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些年来,大部分有关本病的研究都集中在中药治疗方面,而对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不足,笔者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名医经验、证侯分期、地域差异、现代技术手段、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层面。

探讨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把握证型的本质,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传统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从事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病的研究30余年,经验丰富的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复杂,将其主要概括为肾精亏虚、六淫邪侵、痰瘀胶结三个方面。

并将本病分为肾阳亏虚、寒湿闭阻证,肾阴亏虚、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脾虚湿困、气虚血瘀证4型进行论治,疗效颇佳。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并提出了“虚邪瘀”的理论指导治疗。

其认为虚、邪、瘀三者不仅是本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病因病机,又是其临床最基本的证候类型,可作为该病的辨证纲领。

并将其分为风湿热痹证、热邪痹阻证、风寒湿痹证、寒邪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瘀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分别采用扶正、祛邪、通络的治则,简明实用,疗效明显。

本病多有风寒湿三气侵袭,肾虚寒邪深侵入骨,久痹不已,内舍肝肾的特殊病机,总结古人理论并结合个人经验,将痹证分为湿热伤肾型、肾虚标热轻型、肾虚督寒型、肾虚寒盛型、肾虚标热重型等5型。

治以补肾祛寒为大法,辅以化湿散风、强壮筋骨、祛瘀通络之法,系统总结了本病的诊治规律。

中医证侯分期分型研究

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等药毒副作用较大,难以长期应用。其根据临床经验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急性期(湿热阻络型)和亚急性期(虚实错杂型)。

对急性期采用宣痹汤为主进行加减,将亚急性期又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偏气血瘀滞型、偏湿重型、肝肾两虚型五型进行辨证治疗,并结合针灸、推拿、锻炼等综合疗法,疗效较为理想。

认为中医理论通过辨证,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可以为本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天地。其在临床上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急性期、慢性期、缓解期三型,急性期以风寒湿阻和风湿热郁常见,分别以乌头汤和宣痹汤加减治疗;

慢性期以痰瘀互结常见,治以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缓解期以肝肾阴虚多见,治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初期、活动期多为湿热痹阻型,以经验方四妙合剂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早、中期多为寒湿痹阻,以经验方温经蠲痹汤散寒除湿;中后期多为脾胃虚寒,以经验方温中除痹方健脾除湿、通经活络;

稳定期、晚期多为肝肾亏虚,以经验方类风湿合剂益肾壮督、蠲痹通络。外邪入侵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条件,肾虚乃其根本。

瘀血阻络为其病理基础,提出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进行治疗,其中急性期又可分为湿热伤肾证、风寒湿阻证与风湿热郁证;亚急性期主要为肾虚寒侵证;

慢性期又可分为肾虚血瘀证及肝肾阴虚证,并根据各期的证候特征,分期分证治疗。始终将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补肾活血的原则贯穿其中。

证型与地域差异研究

通过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了1024例类风湿关节炎门诊患者的资料,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证型、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再结合广东省特有的潮湿天气和饮食习惯,得出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及湿瘀痹阻证为本病常见的证型。

通过收集长期居住于辽宁地区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54例,记录其中医证候、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寒湿痹阻证是最多见的证型,可能与北方寒冷,易受风寒,且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有关。

证型与患者年龄研究

通过分析数据库,得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在性别、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60岁以上患者,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多见;

40至60岁患者,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多见;40岁以下的患者,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多见;其认为年龄对湖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型分布的影响较大。RA的证候以寒湿痹阻证和肾气虚寒证为主;

RA证候类型与患者年龄和病程相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湿热痹阻证和寒湿痹阻证越少,而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越多;

年龄偏高,病程较长者多见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与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型与X线、超声相关研究

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作为RA确诊及辨证分型的依据。风热湿痹型关节肿胀明显,伴有关节缝隙增加,软骨或软骨下有虫蚀样病理性缺损;

风寒湿痹型关节端梭形对称性肿胀;痰瘀交阻型关节处骨与骨的间距减小,骨质多疏松,关节面常有小缺损,且缺损不规则;

肝肾阴虚型骨小梁呈稀疏状,骨质破坏程度高;肝肾阳虚型大部分关节骨质破坏,少部分骨关节现骨性融合致畸形;气血亏虚型呈骨质疏松样改变,关节软骨破坏显著,骨端有骨质囊样缺损。

通过对132例RA患者手腕部X线检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X线分期中Ⅰ、Ⅱ期主要见于风寒湿痹型和风热湿痹型,提示病邪搏结关节,流注筋骨,以关节的炎症改变为主,骨质破坏轻微,病属早期;

Ⅱ、Ⅲ期主要见于痰瘀交阻型、气血亏虚型,提示患者痰湿内生,瘀血内阻,痹阻筋骨,以骨质破坏、关节畸形表现为主,病属中期;

Ⅲ、Ⅳ期表现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肝肾阳虚型,提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以纤维性及骨性强直表现为主,病属晚期。

说明了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X线表现有较大差别。

肌肉骨骼超声属于中医“望诊”的延伸,可以观察到RA肌腱炎/腱鞘炎、骨侵蚀、局部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下血流信号改变等。

通过对45例辨证为湿热痹阻或寒湿痹阻型RA患者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分析,得出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在活动期RA的寒热证型表现有统计学差异,血流信号分级对中医辨证有一定意义。

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研究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6例RA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中医辨证分型统一进行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RF、抗CCP抗体、AKA水平在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肝肾阴虚四种证型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适宜作为分型的依据;在湿热痹阻型的RA患者中ESR、CRP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可能与疾病处于活动期有关,应及时予以治疗。

通过对201例RA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分析,得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白细胞、红细胞、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各证型之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

即不同证候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表现出共同的相关实验室变化,实验室指标很难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特点,应该结合临床症状,客观全面地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对143例活动期RA患者抗CCP抗体、RF进行分析,得出RA患者中湿热阻络型指标最高,其次是痰瘀阻络型。说明湿热征象越明显者,抗CCP抗体、RF阳性度越高。

证型与统计学研究

通过对469例RA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因子分析,将公因子中有代表性的3个因子按照其证候表现,定义为虚因子、寒因子和热因子,进而区分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与肝肾亏虚四证,得出中医的辨证理论中有更深层次的数学思维。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对中医的证候进行量化处理,可为进一步的证候研究提供借鉴。

通过对237例RA活动期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其中医证型,降低了人为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证型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通过收集广东地区1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提取出的15个公因子中,其中11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分别对应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等三个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

说明因子分析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广东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特点,从而为明确证候分型特点、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证型与病理生理学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导致软骨降解最重要的蛋白酶,与RA密切相关,近些年已成为风湿研究领域的热点。

不同证型间RA患者血清中MMP-3水平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处于疾病活动期的风湿热痹型表达性较高,瘀痰凝滞型次之,肝肾亏损型表达最少。

本病的发病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缺乏关系密切。通过对60例RA患者测定ACTH浓度,并进行分组,分析ACTH在不同证型间的表达水平。

最终得出ACTH浓度水平在不同证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肾气虚寒型RA患者ACTH表达水平明显低下,提示ACTH分泌水平与RA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

证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通过对RF阳性和阴性对RA寒热证候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探索,得出RA患者类风湿因子阴性和阳性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与寒热证候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有所不同。

提示中医证候分类学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为RA中医证候分类机制提供了基因组学基础。通过对196名尪痹患者检测HLA-DR4等位基因,并根据其临床表现、舌脉等进行辨证分型,以了解中医分型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HLA-DR4阳性者110例,阳性率为56.1%,四种证型分别为风寒湿阻(46.4%)、风湿热郁(51.2%)、痰瘀互结(78.6%)、肝肾阴虚(82.8%)。

中医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及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能够带动中医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部分。

证型的规范化研究是一种趋势,不仅能为我们的治疗指明方向,也便于经验的积累总结,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从单纯名医学术经验的积累,逐步过渡到以研究影像资料、实验室指标、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软件的合理运用,RA的中医证型研究逐渐走向客观化与标准化,这些丰富的研究途径扩大了证候的概念范围。

不仅有利于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把握中医证候的本质,也为今后中医药的规范化研究与治疗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应对策略(一)6种病机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成药用药
早读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药用药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探究
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中医,通络除痹汤来救你
当代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集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