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新的一轮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有关信息,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新理念,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一、挖掘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
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思”数学
1、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一个主体的空间里,每天面对的是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数学。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一开始,我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或用过人民币?”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他们生活中积累的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不断重现:自己买学习用品时,用过人民币;和妈妈上超市购物时,见过人民币;收压岁钱时,收到人民币。这样生活化的导入,置学生于生活情景中,沟通了人民币与生活中“钱”的联系,淡化了教育痕迹。
又如,怎样认识“0”?在学生认识了“0”之后,我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能说说看吗?”学生七嘴八舌:尺子上有“0”,电话上有“0”,电脑上有“0”……由此可见,议论纷纷的学生,思维定势已被打破,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地激发。
2、还原生活经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如,有些学生对“155-99=155-100+1“中先减100再加1难以理解。我先让他们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现象来解释:周日,妈妈带了155元到商场买了一双价格为99元的鞋子,她给阿姨100元,用155元减去100元,收银员找给妈妈1元,加上1元,找回的1元是多付的部分,类似的,把99看成100,多减了1,因此应该再加上1。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具体经验的支持,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简便运算。
3、重现生活画面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的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根据小学生注意特点,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循环小数》时,为了课堂一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我用多媒体展示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地变化。这时,我接着告诉大家,“它总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类似红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此类的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学生获得了对“循环”的初步理解,体验“循环”的规律性,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三、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寻找联系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完“表内乘法口诀”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今天,老师想组织大家一起去春游,春游得带食物,同学们肯定要去逛逛超市。下面是超市里一些食物的单价:可口可乐:2元;面包:3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请你用40元去买,你计划怎样买?要合理购物,保证能吃饱。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买,看谁安排得最合适?这样的情境设计,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解决问题,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四、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中“用”数学
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难以达到同步,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磁转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磁转,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磁转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也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应用
岳胜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活用学具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