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世界名画 惊鸿巨作(4)
三阳开泰
09-28

来自话题
#晒晒喜欢的书画作品
7.1万篇

5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俄国)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饱含激情,对人物的刻画极有深度.深刻地展示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鞭挞了沙皇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他的代表作还有《祭司长》、《查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回信》、《拒绝临刑前的忏悔》等。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俄国) 材质:布面油画 规格:131.5cm×281cm 创作年代:约在1870年至1873年间 现收藏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他们中有老有少,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苦役般的生活。

队伍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形象,处在队伍中部的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下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在他们身上剩下的只有贫苦与无奈。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丁。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子。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做模特儿。

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

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黝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 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看样子是个鞭挞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

56、《福利·贝热尔的吧台》马奈(法国)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油画作者:爱德华·马奈(法国)画作类型:布面油画 创作年代:1882年 画作规格:纵95.9CMX横130.2CM 现收藏地: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又名《女神游乐场的酒吧》完成于1882年,是马奈晚年的代表作,也是马奈的最后一幅印象主义作品。

这幅画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刻画他所熟悉和喜欢的巴黎喧嚣和豪华的生活。画中描绘了一位金发女招待站在吧台后面,身穿饰有宽大花边的紧身上衣,两手撑在台面上,正在应酬顾客。她的身后是一面大镜子,画外的一切都隐隐约约地收入其中。

洒吧间里灯火辉煌,宾客满座,热闹华丽的景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加强空间的对比关系,画家特意利用了大块的玻璃镜作为背景,以琳琅满目的酒瓶、玻璃杯作为前景,使画面变化丰富而生动,好似观者自己正站在柜台前。

这幅画于1882 年沙龙展出后,得到了广泛好评,并荣获一枚荣誉勋章。病中的马奈说:“这实在太晚了。”第二年的4月30日,马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光和色的世界。

57、《宫娥》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宫娥》委拉斯凯兹(西班牙)作品时间: 1656年 规格:318 cm X276 cm 收藏:普拉多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

西班牙画家之中,最伟大的就是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宫娥》的创作者委拉斯凯兹了。

《宫娥》委拉斯凯兹1656年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该画当年完成时题名为《国王之家》,后来才更名为《宫娥》。

此画画面上,作者委拉斯凯兹站在最左面,手上拿着画笔,表情严肃,接下来从左至右分别为玛丽亚、小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伊莎贝尔,玛丽亚和伊莎贝尔二人是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的侍女。再向右是小矮子玛丽芭波拉和波图萨托,后者的脚正踏在一条闭目而憩的猎狗身上。在她们身后站着一男一女,女士为马塞拉,王后的典衣侍女。男的因处在阴影之中,身份难以判定。画面最后站在门口的那个人是委拉斯凯兹的亲戚涅托,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在画面中央位置的一面镜子里,映出了腓力四世夫妇的影子,他们正摆出姿势让委拉斯凯兹描绘,他们既是画中的委拉斯凯兹笔下的模特,又是画中场面的旁观者。

该画具有风俗性的特色,从生活的情趣出发来描写宫廷中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受着枯燥礼仪的拘束,连高贵的小公主也是这样,她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天真,也必须保持仪态的摆出一种矜持的姿势。

58、《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鲁本斯(德国)

《海伦娜·弗尔曼肖像》作者:彼得·保罗·鲁本斯(德国)规格:79cmX54cm 材质:布油画 创作年代:1620-1625年 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幅肖像人物油画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举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皮肤细嫩,扭捏作态。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

59、《舞台上的舞女》德加(法国)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法国印象派画家。作品同时也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德加对这种现实生活的体察敏锐而深刻,在文明的表象背后,他找到了艺术表达的独特视角。

以芭蕾舞女演员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德加对印象派及世界画坛的贡献。德加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甚多,为他赢得了“舞蹈女演员画家”的称誉。他一生留世的2000多幅作品里,有一半是女芭蕾舞者题材,足见他对该题材的喜爱。

埃德加·德加属于印象派,但他的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德加对艺术的态度严肃而忠诚。他终身未婚。他说过他只有一颗心,只能献给艺术。他自己说过:“当我死后,人们将会发现,我曾何等地勤奋工作过。”他于1917年9月27日病逝,终年83岁。

《舞台上的舞女》 约1877年 埃德加·德加(法国)规格:60cm×44cm 材质:粉彩 收藏:巴黎奥赛博物馆

《舞台上的舞女》画家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一正在舞台上伸展双臂跳芭蕾的舞女翩翩起舞,画面的左上角是象征自然风景的“布置”,几个舞女正在等待出场,还有一个被帷幕遮挡的穿黑色礼服的人,那是芭蕾教师,他在台侧进行导演和指导。

作品着意表现轻盈舒展的运动感和造型美,构图新颖独特,色彩明丽奔放,是德加一大批描绘舞女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画作。

《舞台上的舞女》是印象派中古典美的经典之作。此画作动感十足,人物舞姿绝妙,流动着音乐的音符。画面展现了女演员们台前台后的生活场景。画家以她们的舞姿为媒介,刻意追寻光与色的表现。

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表现出强烈的灯光反射效果。舞台上的布景与绿色的地毯,衬托着光照下的舞女,显得虚无缥缈,绚丽变幻,成为一个美的世界。同时这幅画中还带有古典主义的美,舞女刻画时流畅的线条、细致的细节描绘、丰富的色彩以及写实的风格都显示出埃德加深厚的素描功底,带有古典笔法。

60、《花园中的圣母》拉斐尔(意大利)

《花园中的圣母》作者:拉斐尔·桑西 创作年代:1507~1508年 规格:纵122厘米X横80厘米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花园中的圣母》又名《园丁圣母》、《美丽的女园丁》,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07年到1508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

该画是拉斐尔所作的圣母子像中的名作,在这幅圣母子像中,圣母爱抚着圣婴,小约翰手持木质十字架,整幅画面充满了温馨和慈爱。

画面上,耶稣偎倚在母亲膝前,胖胖的小身体一丝不挂,仰望着马利亚,而马利亚搂着孩子,温存地望着心爱的宝宝。画幅左下方的草地上是耶稣的小侣伴施洗约翰,他单腿下跪,右手拄着细而长的十字棒,歪斜着脑袋凝神注视着耶稣。背景是优美的田园式的山水风光。

这幅以美丽的女园丁为模特画成的圣母像,画面简洁、明朗,色彩艳丽。在这里,画家以花园为背景,来表现圣母子间的天伦之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除了人物,画面还呈现出和谐自然的自然风格,远山、河流、田野以及疏朗的树木,近处的鲜花、天空的白云等等,被画家和谐自然地安排到这幅画中,富有诗意和美感。

61、《九级浪》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也是俄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海景画家。

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海景绘画不仅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喜爱,也为西欧同时代的画家们所钦佩。

代表作《九级浪》(藏俄罗斯博物馆)、《黑海》(藏特列恰可夫画廊 )、《贩货的牛队》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又有写实主义的特点。一生画有约6000件作品,近一半是油画。

《九级浪》作者: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创作年代:1850年 规格:221厘米x322厘米 材质:布油彩 收藏:俄国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艾伊瓦佐夫斯基,创作中最成功的是这幅根据俄罗斯民间传说创作的《九级浪》,这也是他的代表作。

海上每次发生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九级浪到来轻则摧帆断桅,重则船覆人亡。所以,要躲过它的巨大摧毁性威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画家的立意就是要表现人们征服这九级风浪。它描绘了断桅上的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无畏勇气和决心,表现了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景象。天空浓重云雾,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这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画家表现光与色的笔触,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个画面宏伟壮丽,是一首充满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诗篇。

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画面气势逼人,色彩动人,借以烘托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62、《马拉之死》雅克·路易斯·达维特(法国)

《马拉之死》创作者:雅克·路易·达维德(又译大卫 法国)创作时期:1793年 规格:162cm×125cm 材料:画布、油彩 现在存藏处: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19世纪法国画家达维特所画的《马拉之死》,是肖像画中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马拉(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画面上,马拉斜靠在浴缸里,鲜血染红了浴缸里的水,他的头向后仰着,脸上带着平静的神色,就如同工作劳累后睡着了一样。一把鲜血淋漓的匕首掉在地上,暗示了刺客的凶残。他握着鹅毛笔的右手软弱无力地垂落在地上,左手拿着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不幸的,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马拉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便条等办公用品。其中放在木箱边缘的一张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共和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简单的办公用具和字条上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马拉人格的伟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暗杀者的无耻和卑鄙。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着力刻画了马拉之死的崇高和伟大以及为人民而死的平静和安详,把绘画的艺术性和人物的高贵品质以及事实的真实性和悲剧的崇高性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成功地绘制了这幅纪念碑式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名作。

这幅油画被誉为“达维特最伟大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已经突破了古典主义的范畴,让传统和现实主义产生了联系,对18世纪的肖像画以及19世纪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3、《睡莲组图》莫奈(法国)

莫奈 《睡莲》(丹佛美术馆藏)

莫奈,《睡莲和日本桥》,1899,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莫奈,《睡莲》,1907,休斯顿美术博物馆

《睡莲》(法语:Les Nymphéas)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所绘的系列油画作品,总共约有250幅。

这组绘画作品主要描绘的是莫奈在吉维尼花园中的睡莲,创作花费了莫奈晚年的大部分时光,且绘成于莫奈罹患白内障时期。首批作品于1909年5月于巴黎丢朗-吕厄的画廊中展示。

《睡莲》组画是莫奈晚年作品的一个成熟系列,也更进一步成就了他印象派大师的名号。

1883年,时年四十多岁的莫奈在妻子离世后,搬到了巴黎郊区一个宁静的小镇吉维尼,以画为生。七年后,他从长期购买他作品的画商保罗那里得到了一笔钱,他买下了房屋和庭院后,开始打理他的花园,并挖了一个人工池塘,种下了一池睡莲。起初只是观赏睡莲,后来他渐渐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池里的精灵浮现在我眼前,我举起了调色板”,就这样一幅幅睡莲画作诞生了,睡莲成了他晚年绘画的主题。

64、《呐喊》爱德华·蒙克(挪威)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于艾可利逝世。

《呐喊》1893年版本。画家:爱德华·蒙克(挪威)规格:83.5cmX66cm 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收藏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呐喊》的第一个版本,是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呐喊》画作,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呐喊》画作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该作品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表情”。蒙克的绘画,开启了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序幕。影响了包括马蒂斯、毕加索等在内的艺术巨匠。

65、《女占卜师》乔尔乔内(意大利)

《女占卜师》卡拉瓦乔(意大利)创作年代:1596年 材质:布面油画规格:99cmX131cm 巴黎卢浮宫美术馆藏

《女占卜师》又名《女占卜者》,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

油画中,年轻人戴着手套的手放在剑柄上,未戴手套的手伸向女郎,女郎拉着他的手,并在他的手上改运。这两位人物的半身像非常写实。画家卡拉瓦乔此作像是是在宣示:只有'自然’才是画家的范本,而不是古代不朽的雕刻或拉斐尔的绘画。

画中的吉普赛女子眼睛乌黑明亮,充满了智慧和诡秘,这诡秘的眼神是因为洞察到了骑士的内心,还是看透了他的命运?是真的要给骑士好好看看手相,还是要悄悄撸走他的戒指?骑士的目光与女郎相对,他很轻蔑地看着占卜者,好像在说:“看你胡诌些什么?”这幅作品画面单纯,布局简洁,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物呼之欲出。

66、《伞》雷诺阿(法国)

《伞》【作者】雷诺阿【类别】油画 【年代】作于1881年至1886年【规格】179×113厘米【属地】现藏伦敦国立画廊

1881年,雷诺阿40岁,从这年开始直到1888年这八年间,是他的画风转变时期。这幅画《伞》就是画家转变画风后所展现的代表作品。

画面前景左侧是一位秀丽多姿的年轻夫人,她臂挽篮子,篮内装着几顶待售的帽子。后面一个绅士模样的人,正用眼睛盯着她,想要上前以遮雨的伞来讨好这位妇女。在前景的右边,有两个赶集市的小姑娘,更小的一个手拿着滚铁环玩具,眼睛注意着观众。在中间,有两个穿着华贵的妇女站在中景上。前面一个似乎对那个手拿铁环的小女孩发生兴趣;后面一个妇女刚把雨伞打开。

这幅画的人物并不多,但由于交叠处理,伞的弧形线的不同方向以及整个色调气氛,使画中的景象显得异常热闹丰富,给人以一种拥挤感。雷诺阿采用了一个主调,即以蓝紫色为基调,从而使画面充满一种富有节奏的单纯感。场景十分动人。春雨绵绵的巴黎街景,给这个拥挤的集市增添了生活节律。

67、《1879年8月23曰 维苏威火山爆发》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1879年8月23曰 维苏威火山爆发》时 期:1881年 创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规 格:190cm×303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第戎美术馆藏

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 1829-1900),法国画家,1881年创作了《1879年8月23曰 维苏威火山爆发》。

维苏威火山是一座位于欧洲大陆上的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一,被誉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海拔1281米(4200英尺),距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东南约11千米,海拔1277米。世界上最大的火山观测所就设于此处。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

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68、《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意大利)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意大利)创作年代:1513-1514年 规格:265×196cm 材质: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祭坛画,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

画中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教宗西斯笃一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圣芭芭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

这幅画中的圣母被世人认为是圣母画中的绝品,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

69、《亚威农少女》毕加索(西班牙)

《亚威农少女》作者: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创作年代:1907年 规格:横243.9厘米X纵233.7厘米 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不仅标志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最终诞生了影响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立体派”。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构思灵感来源于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面具。

画面描绘的是家妓院的妓女形象。画面上的五个妓女都裸露着病态的身体,搔首弄姿,摆出招摇和引诱的姿态。然而她们的身躯却明显被病魔缠绕着,呈现出恐惧的憔悴脸色,女人正面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正面的脸上会出现侧面的鼻子。甚至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其中一个的脸上笼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个女人的脸简直被描绘成了病毒的样子。因而,这些丑陋、病态、变形的女人形象,确实给人一种看后可怕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左边的人物先画成,像是一些西班牙史前雕刻,右边两个似乎与其他人无关的人物,则像是西非黑人面具。

《亚威农少女》描绘了五个裸女,她们的身影由平坦,分裂的飞机和面孔组成,数字居住的压缩空间似乎以锯齿状碎片向前突出,在组合物底部的水果静物中,一片尖锐的瓜片在不可思议的上翘桌面上摇摇欲坠。

画面上的五个裸体少女的身躯是粉红色的,没有什么装饰。左面三人身体呈菱形,眼睛是橄榄形的,似乎戴着面具,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不可思议地反转到身体的侧右方向,拉着赭红色的幕布,另有一个人的一只眼睛几乎占据全脸。右边的两个面目狰狞恐怖。

画面中间的那两个女子还是比较普通的少女形象,而左边那个女人的脸则带点悲剧性的美感,但是她的躯体坚硬冰冷,如同画面边缘用来切开瓜果的刀子一般邪恶、可怕。

当时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画家本意是要通过这幅把放纵性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画作,警告人们性病的危险,以警示那些放纵性欲的人们。

《亚威农少女》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70、《鸢尾花》梵高(荷兰)

《鸢尾花》梵高(荷兰)作品类:油画 题材:植物 尺寸:71x93cm 现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鸢尾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一幅作品,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

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

鸢尾花为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图中的油画《鸢尾花》价值5390万美元,被视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十幅画之一,作者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

该幅画是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赭红,与土壤色系相谐。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71、《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创作年代:1665年 画作类型:油画 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该画背景铺满黑色,衬托出少女的形象。画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与垂下的柠檬色头巾相互映衬,她侧身转头面向画外,嘴唇微微张开,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环若隐若现,少女的形象与黑色的背景形成对比,凸显立体。

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这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在维米尔的笔下熠熠生辉,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

画面另一个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既是点睛之笔,也有特殊寓意。珍珠在维米尔画中常象征贞洁,因此有专家认为该画很可能画于少女成婚前夕。

72、《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最后的审判》作者: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材质:壁画 创作年代:1534年至1541年 规格:1370 X 1220CM 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1534年,教皇克里门七世,委托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礼拜堂祭坛作壁画。老艺术家从1535年末至1541年10月31日止,用了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幅体现着画家大无畏艺术魄力的多人物构图《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也和天顶画一样,是由米开朗基罗独立完成的。

《最后的审判》尺度巨大,其总面积约为1370×1220厘米,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描绘有400多个人物。他们是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原型。

《最后的审判》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几乎都有这个主题的壁画。它无非是宣传人死后凡行善升天,作恶入地的因果报应。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画家借题表现了许多代表人类正义的呼声的精神形象:在画面最上端,即靠近天顶两个拱形下,左右各绘了一组不带翅膀的天使,他们围住耶稣的刑具,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两组人物在云端里向中央倾斜。下面占中心地位的是耶稣形象,这个形象与以往壁画上的耶稣均有不同,他是个壮年英雄,神态威严,不大象圣经上的救世主,倒象一个公正的裁判员。他高举右臂宣告审判开始。在他右侧的圣母马利亚,正蜷缩在耶稣身旁,用手拽紧头巾和外衣,不敢去正视这场悲剧,“世界的末日”,对这位善良的妇女来说是太可怕了。

在耶稣的左侧(即画面的右方),有体形高大而年迈的使徒彼得,他拿着城门钥匙正要交给耶稣。在最右边,还可找到背负十字架的安德烈,拿着一束箭的殉道者塞巴斯提安,手持车轮的加德林,带着铁栅栏的劳伦蒂。在耶稣左侧的下面,有十二门徒之一的巴多罗买,一个脸上布满惊骇状的老人形象。他手提着一张从他身上扒下来的人皮,这张人皮的脸就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被扭曲了的脸形。这是米开朗基罗有意这样添加上去的。这些人物都拿着生前被折磨死的用具,诉说着自己的痛苦。

在耶稣的右边(即画面的左侧)也有许多历史与神话人物:那个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红头巾的女人,即是夏娃另一个体格壮实的裸体老人,即是圣保罗形象。在这些使徒的下面,是一些被打入地狱的罪人,有的在下降,有的因为生前行善,正在渐渐上升,如画面左侧下部地面上有几个呈骷髅状的幽灵,由于他们的善良,骨骼上重新在长出肉来。在耶稣的中央下部,有一小舟上载七个天使,他们受圣命之差,驾云来到地狱,吹起长长的号角,召唤所有的灵魂前来受审。在这只小舟的右边,有一个头身倒置的、身带钥匙的裸体形象,人们都能指出这是教皇尼古拉三世的权力在下坠的象征,因他生前实行僧侣捐卖制,出卖教职,理应受到惩治。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长着驴耳朵,被大蛇缠身,周围还有一群魔鬼的判官朱诺斯,这里暗指教皇的司礼官,即那个曾在教皇面前攻击米开朗基罗这幅壁画的比阿乔·切萨纳形象。

这幅气势磅礴的大构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用正义来惩罚一切邪恶“末日”意味着人类悲剧的总崩溃,所有这些形象尽管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定的社会阶层,大体上仍未违背宗教公式的模子。

《最后的审判》于1541年圣诞节前“开光”了,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民瞻仰它,视若神明,尤其是壁画中央的那个耶稣,简直是意大利人民英雄形象。他有神的威力,他可以呼风唤雨,他的手势就能使无数裸体变成时代的旋风。艺术家的卓越的写实主义,使意大利人民倾倒了。人民从这个形象上似乎听到了真正的天庭惩罚声,他要惩罚那些使祖国忍受耻辱和出卖人民利益的显要人物。

73、《最后的晚餐》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画种:油画(有争议)创作时间:1494年~1498年 规格:宽420厘米X长910厘米 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壁画《最后的晚餐》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画家达·芬奇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该画尺寸是421厘米X903厘米的巨幅油画。

《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罗马人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达·芬奇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

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对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列为一排,以耶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完—

说明:图文搜集编辑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名画欣赏和意解《珍品收藏》C
20幅精美绝伦的宗教艺术画,太美了!
西方绘画经典:文艺复兴6
Artlib线上展览 | 诸神、宗教、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上:十八世纪及以前)
西班牙画家就是喜欢搞不同,不是毕加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