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沪说】苏州河畔一座孤楼与它的如尘往事:河南路桥边的上海总商会旧址


沪说第十七期·苏州河系列·约2000字


发现这座楼


图中右下角的破败建筑既是上海总商会旧址(图片来自中文维基百科,时间约为2014年),其右侧为拓宽翻新的河南路桥。天妃宫旧址就在河南北路的北向南车道上。

河南(北、中、南三段)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条南北干道,南穿过老城厢,北和南京路相交,经河南路桥跨过苏州河通往原闸北区。这座河南路桥在2009年翻新改建之前是一座老桥,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

笔者2006年经过老的河南路桥留影,身后就是上海总商会旧址的门楼(自摄)

而桥北堍的东侧为著名的河滨大楼,是当年沙逊开发的房产项目,而在其西侧有一座破旧的门楼,四周的建筑物已然拆除,只留下它孤零零地正对着苏州河。1999年,它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属于华侨城·苏河湾项目地块内,至少拆除的担忧应该没有了,但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呢?


2006年10月,初见,被迎面而来的沧桑感给震撼到了。与邻近建筑切割后留下的一面内墙,宛如一道暂时无法愈合的伤疤。与历史照片对比,楼顶有加层,且加开了一个圆形的窗,基本破坏了原有西式门楼的景致,但原有建筑的柱式、拱券及其雕饰依然非常有气魄。(笔者自摄)

发现这座门楼是我和袁童鞋十年前第一次骑游苏州河,途径河南路桥所见,因为它看上去颇有古意,又与周围很是不同,就留意了一下。以后,每次路过,总会发现它周围的老建筑少了些许,而它却依然屹立。直至今年,这座门楼蒙上了绿色的外立面保护罩,或许是在进行修缮吧。或许,经过了这么多年没有倒下,这座门楼已经被列入了文保范畴,没有动迁之虞,但是它曾经辉煌的日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2008年2月来此,发现了一些不太有水准的涂鸦(自摄)

一般而言,人们会把这里称为上海总商会的旧址,从1915年至40年代末,这是托起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动能发源地。但是它同时和宗教设施相关,也曾是处理外交事务的枢纽,后来也曾经成为工厂、研究所、学校,直至今天,这座孤楼似乎丧失了全部的功能。这段纷繁复杂的过往,让我为你们梳理一番,或许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上海和中国竟然也能找到些许的缩影。


2010年5月,笔者再次路过这里,与之前变化不大,只留此一影(自摄)

天妃宫与外交大臣行辕

老的河南路桥有个别称叫“天后宫桥”,那是因为桥北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天后宫,也叫天妃宫。说到天后宫或天妃宫,也许你会不明所以,但说到妈祖庙,您或许就能明白了。而所谓天妃宫,也就是闽南、台湾一带的天后宫、妈祖庙,同一种信仰,不同的称呼罢了。作为一个依靠打渔行船起家的城市,从前在上海,因为本就是沿海渔村,加上东南沿海客商的到来,拜妈祖神——也就是“天妃、天后”,也变得十分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为了行文方便,以下一般称为“天妃宫”。


1879年始建的“天后宫"

上海本地的天妃宫有过好几处,其中最早位于县城小东门附近(原南市区),后来该地因为法租界蚕食土地,无法正常开展祭祀活动而荒废下来,并且在小刀会起义后彻底被毁。1879年在苏州河畔建造了新的天妃宫。而目前上海的天妃宫位于松江方塔园内,香火据说还颇旺。

而今天所说的,就是在搬到松江之前的这一座天妃宫。当时,与这座天妃宫同时建造的,仅一墙之隔的,是清朝政府设立的出使大臣行辕。而这处行辕也是本文的主人公,这片土地的第一个身份


被总商会接管后的行辕建筑,目前外观有所保留,内在结构据说已经大相径庭。

1879年,预备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崇厚,让上海地方当局,在清政府购买的一块,位于今河南路桥北(此时未建成)十二庙的官地上,分别建成新的天后宫和大臣出使行辕

而修造新天妃宫和行辕的这块官地与清廷闹过的一个笑话有关。当时,英国人在上海造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从上海租界,经江湾最终抵达吴淞口),却让朝廷上下甚为惶恐,不知道这个铁老虎是个什么玩意儿,而他们最终的应对策略竟然是买下铁路和相关设施,然后……全部拆掉!建造天妃宫和行辕的土地这块地正是上海火车站的土地。等到河南路桥贯通之后,人们又习惯把河南路桥称为“天后宫桥”。河南路桥也有一个名号叫做“铁大桥”,而河南北路有个雅号——“铁马路”,因为此路上有一段是吴淞铁路拆掉后留下的路。


吴淞铁路使用的机车之一,名曰Celestial Empire(译作:天朝号)(中文维基百科图片)

建成后的出使大臣行辕曾经接待过出访列国的李鸿章,以及向西方十几个先进国家讨取君宪政治经验的出洋五大臣。是晚清外交历史的一个重要场所。


芝加哥侨学网所载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中在美国芝加哥访问的照片

上海总商会,民族资本家的年代

辛亥变天,壬子变朝。隔壁的天妃宫还是天妃宫。

但1915年,外交大臣行辕却被挪作上海总商会的办公地址,并且还加上了这面门楼(标注的建造时间为1913年,一说1915年)。

上海总商会的门楼


上海总商会的礼堂内景

上海总商会前身是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创立于1902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家自发形成的组织,曾为保护国货,提升民族资本地位以及中国人在外国租界的地位做出过不小的贡献。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天妃宫与行辕旧址在租界内的治外之地也得以保留。因此,虽然一方面许多人为了躲避租界巡捕,就会逃进天妃宫或者总商会,而同时这里也是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利场所。1925年进行的反帝国主义示威游行——五卅运动,也正是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从上海总商会集结人手,然后向租界中区的大马路(南京路)进发。当时主政总商会的是赫赫有名的虞洽卿,他一度努力想挽回民众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对立情绪,但又迫于压力,不得不代表总商会宣布罢市。但是,在斗争结果尚未明朗之际,又单方面宣布结束罢市,与帝国主义妥协,其中各种英名、骂名颇值得后人玩味。

在南京西路上的五卅纪念碑(2016年5月,作者自摄)

在天后宫和上海总商会的夹角上还有一处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建筑,它是五洲固本皂药厂发行所,它和总商会的门楼几乎连为一体。说到“固本”肥皂,如今还在生产销售,也就是大家家喻户晓的“臭肥皂”。但是为了河南路的拓宽,新河南路桥的建设,这里被整体夷为了平地,令人颇感惋惜。


图为70、80年代的河南路桥,右侧高大建筑为河滨大楼,左侧为五洲发行所,但如今随着河南路的向西拓宽,左边的大楼已经不复存在(网络图片,原载于longdang.com)


一张老照片,从河南路桥上从南往北看,左边是总商会旧址的门楼,右边是五洲发行所大楼(疑已改为民居),后者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转载自“无闲斋主813”的新浪微博,上海总商会遗址。)

山西中学、灯泡厂和河南路拓宽


笔者一直仰赖的《上海历史导览图》中标出了天妃宫和总商会的位置和变迁。天妃宫旧址在这次市政变迁中彻底消失了。

解放之后,天妃宫慢慢落魄下来,直至文革后的1977年,为了留出空地建设山西中学(现已更名为新中初级中学,校址也已经迁至高平路),文保部门将天妃宫大殿迁往建设中的松江方塔园,另建天妃宫。但是古戏台等建筑,则慢慢沦为条件差强人意的民居,最终这片建筑群在2007-2009年河南路拓宽和建设新桥的工程中,遭到彻底拆除。

20世纪70、80年代,河南北路上,原五洲固本皂发行所大楼旁能瞥见天妃宫的一些建筑(网络图片,原载于longdang.com)

这是天妃宫遗留下来的建筑改建的民居。向东望,可以看到河滨大楼(左)和更为现代的建筑。可惜这里已经为河南北路拓宽让了路。(网络图片,原载于longdang.com)

   而解放后,天妃宫的老邻居,上海总商会的旧址则经历了好几个主人。1956年,上海市商会迁往香港路5号。其后,根据郭渊敏所撰写的一篇载于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的文章,其转手的情形如下。


郭文中所载,上海总商会内景图(网络图片,约在十年前)

1959年,由于工商界响应号召支援工业建设,该楼先后用于上海电子管厂、联合灯泡厂、上海市电子元件研究所的生产和研究,总商会大楼的归属问题由此埋下伏笔。1999年,大楼的使用者上海市电子元件所经历改革,将其房产和土地划入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

笔者从总商会旧址向内探望,里面似乎在进行修旧如旧的工程,究竟结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吧。希望能重现总商会的风采。(2016年5月,笔者自摄)

由此看来,这幢门楼已经其中的建筑,曾经一度为几家工厂使用。但如今,厂房不见踪影,更没有了人来与人往。而河南路桥以西沿街沿河的一排,也拆得干干净净,就只剩下这一座门楼,留它独自凭吊这一个多世纪来的风风雨雨了,这一幕幕的起承转合正如它门前的苏州河,流淌了千年,却不曾止息,谁也猜不到结尾是什么。

-完-

2016年5月,这座门楼正在维修之中(作者自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河滨大楼眺望上海总商会|苏河湾记忆
【阅读】早在1933年就参加世博会的上海总商会
一百年前,苏州河畔的博览盛会
上海老建筑--上海市商会旧址
#老上海影集#之闸北(2)
2公里9个点位,带你探秘静安苏河湾特色水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