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游记(7)雁门关【2020.9.30】

         2020.9.30上午到达雁门关北门。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雁门关风景名胜区,座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

          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

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座落于 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自公元前10 世纪开始,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2000多起。从穆王巡边,李牧守关、蒙恬戌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汉武帝出击匈奴,从孝文帝南迁”,到炀帝“雁门之变”、薛仁贵镇守雁门,直至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抵御日寇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而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浴血报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民间对于家国天下最为崇高的理解和记忆。

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整个雁门关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看到的关城仅存西门、东门、小北门三个门洞了。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为什么飞雁要从关门飞过?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若于适当的季节到此,便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瓮城

位于 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 瓮城门楼。

关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穿越了吗?

穿越时空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

周穆王、蒙恬、刘邦、李牧、卫青、霍去病、昭君、赵武灵王、薛仁贵、杨家将都从这条道出雁门关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

《吕氏春秋》曾把雄关雁门为居“天下九塞”之首。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x(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

天险门及雁楼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墙垣设垛口,门洞板1道,青石板铺路。天险门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建筑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安大吻,四角悬挂风铃。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了望。

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关口呈“V”字型,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0米,长50米。所建 关城形势险要,壁垒森严,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200米。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 烽火台1座。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

古关道

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诗载:“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鸟飞青嶂低,人在白云间。虎豹千群壮,貔貅万灶闲。中原如此险,保障独惭颜”。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池,王昭君的沉鱼落雁,就是这里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资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盘古石上有雁门关三个字

啥字

乾隆时的走关道规定

这是啥字

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陆。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今天英雄已去,而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李牧祠

   位于 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 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 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

杨无敌祠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抗日战争,在雁门关发生过10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见证了中国民族自强不息保家卫国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平永远是人类文明的主旋律,战争时期雁门关是军事重镇,和平时期,雁门关则是繁荣的边关商埠,关内关外经济的往来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交流融合,代州文化从而体现出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特征。

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古往今来,不仅仅在军事战争中是这样,在开放改革、商贸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春秋战国时期,严狁、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通过雁门关进入内陆,与汉族通婚通商结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许多少数民族,经雁门关克服高山险阻,实现跟内陆的交往,既带来草原新鲜的气息,也充分享受了中原先进文化。特别是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迁都大同后又迁都洛阳,使民族交往更加频繁方便。

后来隋唐五代时突厥、沙陀等少数民族,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同样经过雁门关进入中原地区,由战争到“和同为一家”,与汉民族携手共创辉煌的华夏文明。雁门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沟通民族往来,促进民族融合的结缘地之一,在民族彼此融合团结的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城守护者

徽钦二帝的最后一声叹息、杨家一门忠烈、昭君出塞等故事都发生在雁门关。雁门关可以说是上天造就的一道天然屏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雁门关担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雁门关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雁门关特有的文化、经济、风土人情。

雁门,长城由此伸向远方

俯瞰关城全貌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达漠北

豹突泉

“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下的古代州城有大小商号300多。商务远涉迪化(乌鲁木齐)、库伦(乌兰巴托)、海拉尔、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等大中城市。归化(呼和浩特市)著名大商号大盛魁掌柜王廷相(代州人)使大盛魁商务达到鼎盛,被誉为商界“福星”。古城还有大小票号56家,当铺26家,钱庄30家。这些票号、商号的流通都是从雁门关走向外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晋善晋美(七)——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三律
《历代咏雁门关诗词选》
2018最新山西雁门关旅游攻略 自由行出游攻略 通关攻略
中国古代最难攻破的七大雄关,“天下第一关”只能排第二
【山西】张卫平丨散文/悲情雁门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