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 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 元曲,其间诗歌创作不绝如缕。人们忘情于优美的诗作,“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遁山林之章,亦 有“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思乡之作, 更有“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尸骨” 感世遣怀,哀伤民生之音。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辞藻耐人寻味。面对如此优秀的 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 指导下,我对古诗词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诗的积累、诗文名 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扎实学生语文功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 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 集打印“古典佳句背诵”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 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 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 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 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 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 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 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 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 读。 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 情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4)发动学生进行朗 读表演。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二、 重视教法,主动探究。 中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古典诗词文字简 约,蕴涵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 输,这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 学生的语言素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 收的态度,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 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 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 会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中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个句子中的“红日”,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 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纯洁。 (二) 知人读诗鉴赏法: 、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 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 诗之前, 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 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沁园春?雪》,只有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才有可能 解得这首词。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大诗人,这是解这首 词的一把钥匙。毛泽东缔造了中国的历史,他的诗自然也记录着历史,无论是行 军途中还是战争间歇,生活有多么浓烈,他的诗就有多饱满;面对人生,气吞山 河,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用自己的词作张扬了生命的美丽,为自 己增添了人格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 作品创作的背景, 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 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三)、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 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 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 关键所在,即诗词之“眼”,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 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把握诗词大意,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 如陶渊明《饮酒》的诗眼是“心远”二字,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它。教师可以围 绕“心远”二字来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从“心远”入手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 解。陶渊明为什么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答案是“心远”。那么“心 远”是什么意思?“心远”就是思想感情远离世俗世界。 你认为“世俗”突出的 表现是什么?是爱钱、 爱权、 爱名??诗人“心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弃官 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悠然”是 恬静、闲适、对生活无所求人生态度。通过师生间共同探讨品析,使得学生对诗 的主题就有更深的了解。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 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 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 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 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 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 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 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0 篇(含课 文)”,但纵观我们的教材,古诗的内容毕竟有限,小学六年的教材中古诗的总篇数也不足 四十篇,所以,要扩大学生古诗阅读的信息量,必须对古诗教学进行拓展,使课文信息量更 加丰富,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鉴于这一认识,我在古诗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 课外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以期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 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蕴。 一。以课本为载体进行古诗拓展阅读。 很多专家学者曾言, 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这里是强调课外阅读对形 成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但也是对课堂内教学效率的一种批评。 我们能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 既得益于课外, 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课内呢?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过多地拘泥于课文, 课本是 教学的凭借,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 进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古诗教学中,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拓展阅读, 1、从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可以补充作者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以供学生阅读。如, 在学完了李白所写的《赠汪伦》一诗后,我在课内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来背 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 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 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了“唐宋八大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 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 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 学生信息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时代背景出发选择史实阅读。有的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 远,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 文化视野,为学习诗词作知识铺垫。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先介绍作者及背景。而后半 部提出思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几句描写友情的句子。(2)诗人 是怎样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 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诗句中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同 时也丰富了课外知识。 3、从诗词的体裁出发进行类比阅读。如,第七册语文教材中《赠汪伦》一诗,在体裁 上属于送别类诗歌,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诗的表 达方式和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学 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 的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一节 课,学生学懂了三首古诗,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课后,我还布置同学们搜集、吟诵有关送 别的诗歌,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了课外。 4、从诗词的情感出发选择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诗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无喜雨 之情,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 “微雨夜来过, 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 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 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给学生。第一步:让学生 对照着读,感受诗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让学生寻找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加深 理解。 实践证明:教材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是能够实现耗时少、效率高,开开 心心学语言的理想境界。 二。从兴趣出发,开展古诗课外拓展阅读。 新大纲明确指出: “对古诗的学习只要求获得初步的整体感悟,积累古诗文的精华和儿 童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积淀,奠 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开始在量上有保底 要求, 继而, 在质上有所提高,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 学习、 竞赛。以保证他们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阅读” “会阅读”,为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于是, 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 班级首先制订考级计划, 1、 学生每学期背 15 首诗为三级, 背 25 首诗为二级,背 30 首以上的为一级。根据这一计划,大部分学生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 课前准备 3 分钟读背古诗, 每周集中背两到三首诗,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读。 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吟诵水平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仅引导学生诵读,还要师生共读。并采取多 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张贴一 些学生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且定期更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 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凡此种种,旨在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班级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随 时受到传统诗文的熏陶和感染。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 “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在环境布置, 。 活动展开中,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提高班级品位。。 三、在诵读中感受文化底蕴,从写作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 诵读千古美文, 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 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 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 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 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 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 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 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 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 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 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 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 语文素养。而本学期积累背诵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为此,通过学习古诗带领学生去 感受古诗的意境、春天的美丽,把感受到意境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于是,我引导学生模仿诗 人的作诗方法,把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景色,用诗句来表达出来。从而促使学生热爱春天 进而热爱生活。 (一)引导欣赏,激发想象。首先我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春雨喜雨》、王维的《鸟鸣涧》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想象诗意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是怎样写这些景象的。如 引导学生欣赏《春夜喜雨》时,我分六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我们熟悉的 一首古诗,然后随诗歌朗诵在脑子里给诗配上一幅图画(放《春夜喜雨》配乐朗诵)。第二 步:学生说说在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出示与诗歌相配的图画)。第三 步: 请学生说说诗歌主要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 (出示: 雨的画面) 这个雨有怎样的特点? 第四步:作者面对这场雨有怎样的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板书:喜春)。第五步: 激发学生穿揣摩字词的运用。师:故事一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歌 往往只一字一词的独特运用就能使境界顿生, 同学们找找看你们觉得这首诗中运用独特的字 眼有哪些?说说理由。(“重”与“润”照应,点明了花受雨的滋润后沉甸甸的样子。等) (二)引导学生认识诗体、律诗,掌握写诗歌的方法。以《春雨喜雨》为例子,让学生 认识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 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 情况下, 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 所以, 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 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即:每句字数整 齐,或五言,或七言;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 的;古诗只能押平声韵;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三)欣赏春天的画面,激发写作的欲望。 对于春天,学生都有美好的灵动的情感体验。创作是让学生情感迸发的点火栓,教学需 要创设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儿童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于是学生在欣赏画面后,我便创设这样的情境:大家看到这样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你是怎 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 “我想赞美春 天。”“那我们就拿起比来,学习诗人用精简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以上三步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过程可概括为“激趣――导清――表达”。学 生在任何一步教学中,都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参与、展 开想象、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体验、表达,真正实现了“想写”、“乐写”的 教学目的。 (四)作品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习作之乐。 1、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师及时点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春春光明媚桃花开,万物苏醒嫩芽长,田园风光绿油油,满枝花朵竟开放。 ――五年级四班苗延蔓春小雨浸大地,微风暖人间。 嫩柳垂丝涛,娇莺恰恰啼。 ――五年级四班欧文慧春桃花朵朵开,小鸟叽叽叫。 花儿笑呵呵,春来张脸笑。 ――五年级四班汤雯春天月下桃花开,屋外人欣赏。 鸟在屋檐住,蝶在画中上。 ――五年级四班罗怡莲春望瀑布冰融成水流,飞流银水帘。 仰望飞瀑腰,云条接连连。 ――五年级四班黄乾坤桃花二月春风吹,桃花枝头笑,乡间飘满香,小鸟叽叽叫――五 年级四班严彩艳春新苗早春发,沃地破土出。 嫩嫩浅绿色,扁扁新叶开。 ――五年级四班肖宛廷学生在欣赏春天的诗歌、脸上流露出快乐、满足笑容,由此,可 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让我从孩子们那一篇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里, 可以得到以 下启发:1、欣赏诗歌顺应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儿童是通过形象认识世界的。学生在诵读有 关春天的文章时, 在充满儿童趣味的语言文字中, 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快乐。 带着这种对春天的向往,孩子们走进春天的公园、果园、田野,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已存入 大脑的阅读体验在美丽的景色中得以升发, 已习得的语言在真实的形象中得以激活。 学生在 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在观察中产生的美感享受,都将成为学生贴画写作的动因, “情动而辞 发”,贴画作文变得简单而有趣。 2、模仿做诗带把孩子引入写作的殿堂。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诗教学是 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编诗歌中激 活学生的思维,在动手、动口、动脑、动心的“随心所欲”中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成功 的快乐。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 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最简单的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从学校、家庭、社 会中观察、积累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毕竟是小学生,只能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提高写诗 歌的兴趣,至于水平,需要多加训练,而且在他们这年龄阶段是喜欢想象的,要让平凡的事 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导学 生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美好,为下一步写诗歌打好基础。另外,在引导感受意 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描绘,边板书简笔画边用语言描绘。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中,把 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春天的美景中, 把学生的想象带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以此让学生享受到语 言的优美,想象的快乐,激起了学生写诗歌兴趣。能力强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写出了一篇 篇充满个性的小诗歌。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随着一代新人的成长, 将不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 “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将成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同 时,这些优秀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古风雅韵,也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 深刻,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不仅让 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可以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根据其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枫桥夜泊》、《泊船瓜洲》、《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 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 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 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描写四季景物。如《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秋思》;《冬景》《江雪》等。这些诗音韵优美、语言凝练,似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动感 的四季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既提高了他们 的审美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3、吟咏天作之美。如 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 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到自然之美,天作之美,学 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 4、歌颂劳动人民。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 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刻画得入木三分,教育学生从小热 爱劳动,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5、抒发情感。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 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 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6、富含哲理。如《登颧雀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 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草》:“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 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 分挖掘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 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词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我们把理解古诗词意 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教学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 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教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 词的时代背景缺乏认识, 因而对古诗词理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 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觉得应该在中年级利用“知诗 (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摸式流程进行古诗 词教学时,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 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位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我还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 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虽然当时觉得记忆时非常的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现在 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的诗人, 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工夫来记忆的。 而现在, 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已经不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画音乐导 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 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的确确是忽视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 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 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 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 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 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 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 惯 这一点是我在听了吴中区一位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有才有的想法。这位老师将 李清照的《如梦令》用这种方式进行诠释,在了解字词的同时,选择相应的方式 使得学生自己来体会当时游玩的快乐,让我这一个老师都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 怀。在理解诗词的内容的时候,不妨让“释、换、猜、调、补”成为学生的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并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成为学习习惯。这 样老师就完成了“授其渔”的本职,更有利与学生的发展。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 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个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 的意思。 2.换──古今词、景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五册《山行》一诗, 理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 学生找到注释“产生”,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对“生”进行重点 体会。 学生很快想到了在电视中见到的云雾弥漫的高山,这样对诗中的寒山也就 有了更深的理解,体会出诗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 教材第六册《清绝句》这首词,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 “含” 时,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 有的说是 “有” 有的说是 , “包含” , 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利用教室的玻璃窗进行 试验,结果是既可解释为“包含”,也可解释为“存在”,两个意思都表现在诗 人的窗中能看见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4. 调──调换顺序, 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 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还是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 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 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没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就会对京口、瓜洲、钟山这 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 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 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 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 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 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要像教学其它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 样,既要注意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意学习 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 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 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 史守琴 【2006 年 08 月 11 日】 我国渊源的历史文化,大部分通过诗、词流入民间,并传诵至今。古诗词的凝炼优美,是中国古 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髓最杰出的呈现。其内容极为广泛,有借景抒情, 有托物言志。其中被选入小学教材的有 40 余篇,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对提高 文学素养,培养民族 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关键在抓住古诗词中的“美”。 如何抓住古诗词中的“美”?首先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画面美。大凡流传至今的 古代诗词都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因为诗和画在色彩、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 美的特性,如唐、宋两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句,就常常被后人选为绘画创作的题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也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佳作,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分别构成“黄鹂翠柳图”、“白鹭飞天图”、 “雄峻雪山图”和“万里征帆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浑然一体。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感受古诗中的画面美呢?(1)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破析词与字的涵义。如杜甫《绝句》中的“鸣” 字,既可以听到黄鹂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又可以看到它们欢蹦跳跃的活泼劲儿。(2)引导学生去 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接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熏陶,做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 中“美”的涵义。 其次是领悟意境美。“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之中,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从而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仍以杜甫《绝句》为例。诗中黄鹂在绿柳上欢快地鸣叫和白鹭展翅高飞, 抒发诗人舒畅的心境;千秋雪山和万里船只的描绘,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整首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对 春天的赞美,抒发欢畅的心情,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的爱国情怀。句句是景,景景寓情,含 而不露。那么学生又如何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意境美呢?(1)动情。作为教师首先应被诗词的美所打 动,通过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情感能随诗人的感情同步跌宕。(2)入情。教师应 根据诗词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酌字酌句的体会诗中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既要从诗的整体去把握诗的 感情,又要体会诗中语言的感情色彩;(3)悟境,即领悟意境美。做到以上“动情”和“入情”, 即能“入其境”、“会其意”、“悟其神”,领悟到其中的意境美。 其三是探求意蕴,理解古诗词的哲理美。诗人在创作中,不仅会借以抒发感情,而且会把自己 的理想和情操融入情境之中,即“托物言志”,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如小学语文第五册中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描绘出祖国万 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 其四是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提高学生掌 握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代的诗词,诵 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声,其中的押韵、平仄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大多都可以用来吟唱。 其次是指语言的精确、生动、凝炼。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的“生”、 “挂”、 “落”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先说“生” 字。诗中的“香炉”其实是一座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云雾缭绕,如果仅仅传达这样的意思就显得 太平淡了。诗人把“香炉”比喻为烧香用的香炉,用香炉里的“紫烟”来比喻天空中的云雾,这就构 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而这一奇妙尽在这一形象生动的“生”字。再说“挂”字。挂着的物体是静止 的,而瀑布是飞动的,但瀑布通过这么一挂,动变为静,与“遥看”照应,形象地传达出远望中瀑布 的神韵。 总之,古诗词教学,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破析其在画面、意境、哲理、语言等方面不同的美, 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吹尽黄沙始得金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有效性策略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 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 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 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 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 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 致原本完整和谐、 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 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尽。 我们经常发现以下几个教学误区:(1)一来一去式的问答。有些教师忽略 了古诗词鲜明的艺术形象、 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 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 (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写作背景; 既讲思想情感,又讲写作特点。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处 于一种迷茫的状态。(3)不求甚解式的翻译。有些教师教学中忽视诗人、脱离 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 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4)侃侃而谈式的 分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侃侃 而谈。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 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5)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 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要求学生做好 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抽查、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 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 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 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茫然困惑之际,笔者翻阅《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 7-8 期,发现这期 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专刊,里面刊登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课堂案例、教学实 录、教学心得等。一一拜读后,仿佛有“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参考专 刊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 《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 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理 性的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隔甚远。 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 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用凝炼而有诗意的 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 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这首词读得有板有眼后, 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相继站起来回答:身在崇山峻 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的身 经过的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对话: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里?学生交流得出:心系故园。接着,教师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引导学生 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受、心情朗读《长相思》。最 后, 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 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 探究的欲望。 2、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 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 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 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杜甫的 《春望》 一诗时, 组合了 《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 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 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抓 住诗眼“喜”,通过自学、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当时“喜欲狂”的情感来源: “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 得偿愿”。以“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感悟那一刻诗人是欢喜到泪满衣裳, 放歌纵酒,喜悦到了极点。两首诗的组合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忧国 忧民、爱国爱家的心声。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 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 趣和含蓄。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 句。从“怜”和“嫌”两字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的惜苔之意,爱园之心, 探春之情。从“敲”字的千古佳话,引入“扣”字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扣出了 小心翼翼,扣出了无限爱怜,扣出了诗意等待。在对“关”字的推敲中,先品味 “关”与“出”的相映成趣,动感跃然纸上。再琢磨“关”与“遮”的气势差别, 体会“关”的掷地有声。在对“一”的点化中,教师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把“一枝” 改成“三枝”、“十枝”,体会“一枝”与“满园”的映照成趣,精当绝妙。在 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窦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意画境, 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 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 真可谓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吹尽黄沙始得金有了名师的引路,又有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 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 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把握基点 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 作者、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 “逐 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 生情。如笔者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 题,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 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出 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 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 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 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同样,以“送别”、“思乡” 等为主题,整合相同资源的古诗词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 学生融会贯通,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 解。 例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 《望湖楼醉书》 后, 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 《饮 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 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 三首诗的地点、 时节、 诗人的心情相同, 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 描写手法多样。 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 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 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鹿寨》、《送元二使 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 在此基础上, 利用班队课、 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 “了解诗佛王维” 、 “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反复吟诵,直意抒情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 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 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 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 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 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 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 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 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 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 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 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 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诵读中, 教师还可采用导语铺陈的方法引导学生和诗人的心灵对话。执 教《题临安邸》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随着课件所 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感慨发自肺腑:“曾经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 城门的那天起, 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那些只会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已经葬送 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 难道他们就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 一切,你着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酒囊饭袋们!”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 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教师又提示:“你们 忧虑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担忧。紧接着,教师再提 示:“想到临死还牵挂国家统一的陆游,想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遗民们,你 们憎恨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概, 他们瞪大眼睛,紧握拳头,犹如爱国的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 限的愤概、憎恨。在这扣人心弦的“三问”中,学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读,层层深 入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 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 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 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 画面? 生 1: 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 夕阳西下时, 打鱼的船回家了, 渔村炊烟袅袅。 生 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 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 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 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 强调 “草屋一间, 如此而已” 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 , “低 小”。 生 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 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 中有画”。 生 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 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 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 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 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 再问: 面对这样的画面, 你想到了什么? 生: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我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美不胜收。我 陶醉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后,再请学生大胆想象,翁媪间互相 夸奖些什么? (课件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奖媪(翁) 说:“ ”) 生 1: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夸奖翁说:“你可真是个好 丈夫,还像年轻时候那么帅。看大儿一门心思锄豆,勤劳的品质就是跟你学 的……” 生 2: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夸奖媪说:“老伴,你的手 真巧。你给我做的衣服真好看,穿在身上好温暖,好舒服。” 生 3:我仿佛听到翁媪一起说:“啊,现在孩子大了,日子好过喽,我们都 能悠闲地喝上酒了。我们一定要相亲相爱,多子多福!” …… 情要靠 “象” 去显。 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 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 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 乐进行。 (四)、联系生活,模仿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 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 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 能力。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 而发, 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 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宋捷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 里,不及胡垠送我情。”(宋捷、胡垠均为班内学生。)也有这样写的:“妈妈 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 在教学《忆江南》后,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填词。如“家乡美,风景旧曾 谙。暮冬麦田青青色,晨起白雾轻如纱。能不忆家乡?”一位来自兰州的学生则 写道: “兰州好, 瓜果旧曾谙。 兰州柿子红胜火, 兰州百合甲天下。 能不忆兰州?” 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 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 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此外,“借助插图编故事”、“合作表演古诗剧”、“串连课文和古诗”、 “音乐古诗相融合” 、“课内课外一体化”、“小老师教学古诗”等也不乏为 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重要资源。其精妙的语句,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藏。从“迷茫闭塞”到“豁然开朗”再到“新颖有效”的探究之路,终于 “吹尽黄沙始得金” 古诗词教学实践, ! 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 确把握作品的情感, 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王亚星 古诗词在各类型的考试中所占比重都很小,对古诗词的欣赏的题型更是 少见,正因如此,古诗词教学常被教师们所忽视,学生也是囫囵吞枣或似懂非懂 背完了事。再加上学生受条件.时代阅历.情感体验等因素的限制也难以领悟古诗 词美的内涵。其实,古诗词是有很高的审美属性的。而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和 提高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 欣赏.审美能力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环节。 我觉得应该着手培养学生以下三点能力: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思 想美;2.把握音律,领悟作品的 音乐美;3.充分联想,想象.感悟意境美。 对于鉴赏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的形式有三点。第一,是 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景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诗歌的神韵;第二,是教师富有表情的朗诵,对诗歌加 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加 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 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以多彩的动感画面把学生带到诗 情画意之中,使之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其次,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 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重在通过让学生初读,品读,精读,背诵这 几个环节来理解古诗逐步深入,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去领略诗的意 境,感受诗人的思想。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 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 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 古诗词教学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而且更要深入地去研究,去探讨。 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浅谈(一)作者:佚名 点击数:9 日期:2008-4-24 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浅谈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 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 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 80 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 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 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 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 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 19 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 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 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 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 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 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 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 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 “歌声震林樾” “樾” “煮豆燃豆萁” “萁” 如 的 , 的 , “渭城朝雨?轻尘”的“?”,“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 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 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 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 “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 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 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 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 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 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 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 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 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 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 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 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 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 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 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 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 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 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 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 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 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 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 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 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 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 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 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 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 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 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 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 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 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 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 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 嘉又说: “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 “熟 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 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 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 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 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 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 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 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 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 和领悟了。 1. 把握节奏,吟出诗味吟诵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小学生虽不能完全领会诗 歌声调、平仄、韵脚的内在规律,但他们可以通过吟诵意会到诗词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吟诵节奏。因为晦涩艰深的理论小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便易懂的方法:二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近体诗多以两个音 节为一个节奏,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五言诗的音节节奏多以二二一为主 发掘诗词蕴含之美 厚积鉴赏审美之能――浅谈古诗词的学与教 文方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 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 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艺术修 养。小学课本收录了不少古诗词精品,认真地发掘研读,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本 身也会受益匪浅。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古诗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 是作者心血的凝炼。 而我们 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 丰富的联想。如刘禹锡《陋室铭》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何陋之有?”写了作者高 洁的意趣和安于乐道的心志使“陋室”不“陋”, 由此告诫后者美好的德行才是志士的宝贵 财富。再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 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 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教师自身读懂了,读透了,给学生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 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入情入境,领悟意境 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古诗文在创作过程中,不但讲究韵律美,还十分强调意境 美。 一定要领会入诗的意境, 体验诗人的感情, 诗情画意地品古诗。 如李白 《赠汪伦》 之“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 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进入该诗的 意境。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 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之渡口 将要远行,船头的诗人却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的抱拳施礼告别,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 不舍, 举起的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 分别保重的话语却哽咽在喉咙中??这美妙的想象 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联系旧知,展开想象。 “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文的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 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景,环境,内心 活动等。在学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时,可以联系陆游的同名古诗,进行对比,展开想 象,训练说话,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陆游是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梅花不怕风雨摧残、一 任群芳嫉妒、在孤独寂寞中开放、永保磬香等一系列特质的描写,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自己为 抗金救国不怕打击、不怕孤立、决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崇高情操。而毛泽东在词的上片赞 扬了梅花不怕白丈冰雪的坚强性格, 下片则表达了梅花的志愿和宽阔的胸襟, 抒发了无产阶 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 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不同。陆游的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毛泽东的这首词则 充满希望、信心和乐观情绪,意境和色调,迥然不同。把这些点拨到位,比单纯讲陆游诗效 果好得多。 四、悟懂情调,吟唱共鸣 诗人依靠诗歌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 读者在学习时需展开联想, 去领会言外之意, 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在学古诗时要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 领会诗人强烈的感 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古诗最讲究押韵、平仄等。很多优秀的诗人都是精通音 律的,他们在低吟浅唱中浑然无我,与天地齐在,与大地永恒,与万物同呼吸,与神灵共命 运,写下了不朽之作。很多神奇的佳作当时就在艺妓的曲目里。如婉约派的领袖柳永就是一 位宫廷乐师。南唐后主李昱就不仅工于词,还妙解音律,愁苦堪哀的《虞美人》、掷地有声 的《满江红》、高亢深沉的《临江仙》等都被后人传唱至今。 大量诵读古诗司,不但能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 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 我们的内心世界,可以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 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 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 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 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 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 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 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 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 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 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 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 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 静 夜思》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中一、 四句的 ” 二、 “光” 、 “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 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 /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 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 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 近长江的雄伟景色, 以简洁的画面, 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 “两 其中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 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 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 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 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 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 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 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 画家王维 (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 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 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 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 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 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 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 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 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 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 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 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 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 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 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 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 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 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 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 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 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 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 “歌” 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 肤等多种感 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 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作者的立意, 意, 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 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 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 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 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 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 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 学中,教师也应该 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 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 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 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 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 讲解。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 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 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 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 “灭”、 “孤舟”、 “独钓”、 “寒江” 等词语仔细品味, 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 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 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 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叶绍 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 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 “哲学 家用三段论法说话, 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 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 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 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 深入思索, 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 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 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 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 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 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 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 哲理美。第二是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 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 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 的《登鹳鹊楼》:“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 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 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 “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 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 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 “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 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 解古诗的哲理美。我想教师如只讲生硬的“理”而忽视“趣”,学生是不会“买帐”的。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 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 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 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古诗的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 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可谓字字珠玑。 它是中华文化的一 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 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 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体和谐, 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 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 “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 , “ 以生为本 ” 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 学是个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 老师讲解, 学生识记, 最后背诵。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如创设情境教 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 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 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 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过 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 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 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 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 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 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 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 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 “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 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 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 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 发现者。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 资料等等, 探究性学习方式, 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当然, 重视探究性学习, 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 也不意味着记忆、 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 恰恰相反, 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这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 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 生活, 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 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 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 、 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 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 “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 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 、 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 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 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 、 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 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 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 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 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 、 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 受, 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讲中有导, 导中有练, 启发学生悟法用法, 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 、 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 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 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 情境,引学生入 “ 境 ” ,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 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 的教育。 6 、 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 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 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课题实验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 无论在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 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 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达到会背诵。 2 、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 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 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 锻炼了学生搜集、 处理、 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 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2 、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 3 、 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 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 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 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 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 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们 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 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 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 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免费资料窦桂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转)
学习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思考
浅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转载) - 繁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浅谈如何注重古诗词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