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舟| 看呀,这个人! | 我读《论语》15——闲着读点书系列

看呀,这个人!

颜回死了,死在壮年。

平时温和而严肃、威严但不凶狠、恭谨又安详的孔子几乎失态,悲痛欲绝,边上的弟子们看到老师如此悲伤,置自己古稀之年的身体而不顾,不停劝慰:“先生你太哀痛了(要保重身体呀!)”孔子来不及擦干泪眼,抬头自语道:“我真的太哀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哀痛,还能为谁呢?”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孔子老了,眼看一生的抱负无法实现,本来也早已看淡了这些外在的功业,周游列国后一心办学,著《春秋》,希望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传给后世,让身后的弟子们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但颜回却死在了自己的前面。

“回呀!你不是曾说,为师尚在,你不会死的吗?你怎么能先我而去呢。难道这就是命吗!”孔子的悲哀可想而知。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

颜回之死,对孔子及众弟子而言,是一件大事,也许在孔子看来,就像上天在故意刁难,犹如一块乌云,忽然间遮住了空中的太阳,阴霾笼罩大地。

孔子本想在他身后,让颜回接过自己理想的接力棒,传承文明。现在看来,这点最后的希望也已破灭,他在担心,自己的思想和学问还能传承吗?难道要随自己一起入土吗?

因希望的破灭,所以悲痛欲绝。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学习,那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日后也不会有大的作为。而学习的关键在于是否好学。所以,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曾经说过,从天资来讲,哪怕是只有十来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也一定有聪明诚信超过自己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关于学习,没有人比自己更喜欢。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自己敏而好学,声誉日盛,弟子弥众。但在所有的弟子中,只有一个人被孔子表扬为“好学”,那就是颜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好学不奇怪,这些弟子们,能够始终跟随在孔子身边,都是来拜师学习的,当时没有义务教育的强制,都可以称为好学之辈,但独独说颜回好学,并且在他死之后,再也看不见那么好学的了。可见,颜回好学,跟其他弟子相比,是何等的出其类而拔其萃。

颜回的好学,在于以学为乐,学已经成了其生活的一种方式,乐在学中,至于锦衣富贵等外在东西的有无,对其丝毫没有影响。颜回已由好学而进入自由洒脱、风流任性之境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曾说要观察一个人,不能只听其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察其所安”,一个人心安何处,日常过什么样的生活,确实可以窥见其品质和素养。对于人而言,两种时刻最能体现其抱负,一是困难艰苦时,是安贫乐道还是“穷斯烂矣”;二是志得意满后,是骄奢淫逸还是固守自我。其别大矣,而颜回面对困苦忧愁,依然快乐求道,按照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释:“程子曰:'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篓累其心而改其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其关键处在于虽贫而不累其心、其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然颜回能心安于此,可见高明。

人人都有好奇之心,也都有想要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期望。但能否坚持,却是一个人的品性。所以《论语》中,关于学习,非常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而颜回的好学,贵在能够长久坚持不懈。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三分钟热度”,是我们常常用来批评人对于某事不能坚持的用语。再好的想法,再珍贵的真理,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都是虚无。这个世上从来不缺少“金点子”,而看那些成功人士,无不在“用恒”上下苦力。追求便捷、屈服惰性实在是人生之大敌。

暑期夜读,听窗外虫鸣,看灯照茂林,自有昨夜之大雨,今日之艳阳,而它方可时得雨润阳光,半刻不息,何敢言惰。可见,勤勉不惰应是万物之理。

正是这样的坚持,万物生发,植物才能茂盛,人才能成长。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好学并以学为乐的颜回,才是真正将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只要生命在继续,学习就在继续,快乐就在继续。那样,颜回的高度将不可估量,可颜回死了,孔子只能痛惜不已。

有那么一段时间,孔子似乎也对颜回产生了误判,甚至对颜回的智商产生了怀疑。因为颜回在和他的教学互动中,基本是单向的,颜回不发言、不提问。可是后来,孔子发现,颜回回去后,经常独自一人将老师的话反复研思,并能够做出很多出色的发挥。所以孔子感慨:“(是我看错了)颜回其实一点都不笨呀。”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能让深悉观人之道的孔子自认看走眼,亦可见颜回的悟性。其实,不仅仅是孔子,他的另一高足子贡也对颜回佩服的五体投地。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可以说是孔门弟子中最为聪明的一个人了,政治才能极其突出,经商能力也很强,在孔子死后,富与贵兼得,对于孔子身后名声的维护出力最大(至少从《论语》记载来看)。并且很会说话。当然,我觉得子贡此时的善言不仅仅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更多的在于对颜回的深深钦佩。

一般才高易遭嫉,但在孔门,如此才高的颜回还拥有很高的支持率。

有一天,阳光明媚。孔子带着三位最喜欢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去游玩农山。登上山顶,举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

三位高足相陪,孔子很高兴,就说:“登高望远,让人心胸开阔,真是百感交集。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向,让我听一听呢。”

子路还是那么性急,向前迈了一步,清了清嗓子说:“我希望在两军阵前,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冲锋陷阵,立功杀敌,必会夺取敌人千里之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耳朵。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让子贡和颜渊跟着我吧!”

孔子称赞道:“真是勇敢呀!”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出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在这种情况下,我白衣素帽,在两国之间劝说,论述交战的利弊,解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让子路和颜渊跟着我吧!”

孔子说:“真有口才啊!”

颜回后退不说话。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的事情让子贡说了,武的事情被子路说了,我就不要说了吧。”

孔子说:“他说他的,你说你的,你就说吧。”

颜回这才说:“我愿意辅佐明主,教导人民,让世界铸剑为犁,放马归山。百姓们再也没有生离死别之苦,人间没有旷夫怨女之恨,世界和平,国家之间再无相互战争之患。”

孔子听后深思,表情严肃地说:“美哉!德也。”(以上内容根据《孔子家语·致思》意译)

一句“美哉!德也”,道出了孔子内心最诚挚的赞叹。这样的理想不正是自己所推崇的仁政、德治所想要的结果吗!

孔子相信即使自己一生得不到诸侯列国的重用,只要弟子们在,自己的理想总有实现的那天。在他的心中,颜回应该是最理想的衣钵传人。

但是,颜回死了,死在壮年。

回想颜回的好学、乐学,在弟子们中间的威望与他那高远的志向。茫茫人海,如此混乱之世,我到何处再去寻你!

古稀之年的孔子再也无法自已,叩问苍天。“这是你在毁灭我吗!这是你在毁灭我呀!”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
曾仕强:人的一生中什么事情最重要?
人为什么要“立志”?《论语》说透了
文言名句集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