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出课堂的样子

——读李政涛教授《活在课堂》随感

“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这种目标仿佛山顶,不会轻易抵达,需要你披荆斩棘,跋涉前行。”在李政涛教授的新著《活在课堂》一书的扉页,首先便是这样一段触动内心的话语。作为一名工作年限越久的老师,我想,越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不一样的滋味。回首来时路,我,我们,每一位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老师,不就是一生都在追逐着这样的“三好”吗?联系我自己,不止一次在文章中表达过类似的思考,我们的教育人生就是由一堂一堂的课组成的,在课堂中有我们的职业价值,有我们的人生价值,课堂其实就组成了我们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是从我们的课堂中接收火种,延续知识和智慧,走向我们不曾到达的远方。所以,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段话,怎能不产生深深的共鸣呢?
一节理想的课堂,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李教授说,如果要树立一座好课的丰碑,我希望在这个丰碑上,刻上六个大字,分别是:实,长,清,细,深,融。每一个字,李教授又都有详尽的分析和思考,这其中,我最想强调的是“细”,即拥有对课堂点点滴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正如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节课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从来不是老师教学整体上的设计,而一定是课堂教学的细节。细节越饱满,学生学得越充分。在课堂细节之中,可以看见教学的层次,体现老师对于语言的敏感,也可看见学生完整的语言实践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一步步深入到语言“字里行间”,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特别是在当前,一节节大单元教学的课堂呈现,整本书教学的课堂实施,以及任务群教学、策略单元教学,我们看见了新的理念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老师教学方法上不断出新,课堂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见对于李教授讲到的这个“细”字,是我们有所欠缺的,单篇教学中的“细”字是我们宝贵的语文教学传统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这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当然,一节理想的课堂,除了以上的六个字,我个人认为还应有一个“趣”字,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字呢?
 我想,有这样的两点原因,一是有趣的课堂就是好玩的课堂,而学生因为天性活泼爱玩,如果每堂课都是正襟危坐,怎么能够与学生的天性合拍?有趣,方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回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名的几位名师,像支玉恒、于永正,再如薛法根、孙双金,他们的课堂最鲜明的是他们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其中共通的地方,就是课堂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这是课堂最美的样子。二是有趣的课堂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一直是与“趣”字关联,读语文教材中的那些小古文,寓言故事,那些童话、说明文、民间传说,还有数不尽的成语、歇后语、童谣,哪一个不是充满着浓浓的趣味呢?让学生发现这样的趣,体会这样的趣,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也能让他们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这就是教学的魅力:每堂课都在创作,而且是即兴创作,让课堂即兴灵感的火花四射,不断感受陆游所言的“妙手偶得之”,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又是多么具有挑战性的事。对此,李政涛教授说,在这个意义上,每位教师都是课堂的作家,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当堂、即兴创作各式各样的课堂作品。这就需要我们“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不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课堂创作”。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结束了,创作就结束了,作品也随之诞生了,因而我们应善待课堂和敬畏课堂,不要轻慢和怠慢了自己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这其中最为核心之处,是避免养成复制的习惯,不要复制别人的作品,即使是名师大家的,也不能复制自己的作品,包括最擅长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复制,令教学没有了激情,缺少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令自己停步不进,很难再迈入一个更高的教学层次。所以,李教授谆谆教诲我们:这一堂课上的这一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我”生成了什么,再生了什么,以及更新了什么?
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确实不幸被李教授言中,也许在刚开始的两三年还会不断学习,努力突破,立足课堂提升自己,但在逐步熟悉和适应教学节奏,把握课堂教学的一些常规“套路”,特别是找到自己的舒适区之后,便忽略了课堂对于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一天又一天的自我“复制”中,把自己停留在了昨天,再也没有了进步和发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怎样才能活出课堂的样子,让自己真正完成“生而为人的使命,生而为师的责任,生而为课的命运”,也许,应该从敬畏课堂和不复制开始。
在书中李教授还讲到茫茫师海,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为人一生所铭记?著名作家汪曾祺受邀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高邮讲学时,特地去看望五十多年前所上幼儿园教他的王老师,并专门写了一首诗:
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歌声犹在,耳边徘徊。
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
念一生美育,从此培栽,
师恩母爱,岂能忘怀!
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
是什么原因能够让汪曾祺对王老师念念不忘了这么多年?从他的笔下文字中可知,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带着他一首又一首念童谣,尽管过了大半生,很多他还能清晰地记起。在教材中,我们也学习过刘绍棠笔下的田老师——每学一课,他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苏叔阳笔下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蓝天下放飞风筝、身有残疾却无比乐观的刘老师……能被这些作家通过文字表达出内心的铭记,这些老师又有怎样的密码?答案是个性化的风格,或风格化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还要知道,“对于教师而言,何时有了自己的风格,何时就真正有了独立性,就成为真正的教师。”怎么理解李教授的这一论述?我想,往简单上说,就是要在课堂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如我们熟知的诗意语文,带着鲜明的王崧舟老师的个人色彩,也是适合他自己的生命个性与禀赋的教学风格。也许,我们达不到王老师的高度,但我们要努力创造风格、建构风格,找到最适合的,而不是一味跟从或刻意模仿,这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要学习名师,更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禀赋、教学经历、学科特性,让风格从个人生命中长出来。这是一名老师能够成为真正的教师,被学生一直铭记的根本原因。
“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他还是与世上诸多事件相交汇的一点,这个交汇只有一次,而这一点独一无二,意味深长,卓越超绝。”这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话,如果把这句话与教师联系在一起,那么,教师之生命的独特,就在于与课堂的交汇。说到底,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记得很多年前,网名看云的名师薛瑞萍的一句“站在讲台之上,我就是语文”,曾带给多少老师以思考和启发,而在今天读着李政涛教授的文字,我想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站在课堂之上,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没有一个课堂可以复制,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我们要活出自己课堂的样子,就是活出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
让我们携手同行,在属于我们和学生共同起舞的课堂中,活出生命最美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勤奋!高标准的勤奋!持之以恒的高标准的勤奋!——高纪良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学反思 听讲座有感
孙静名校长工作室 (十)
语文教师应有的“四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