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7. 加班是一种文化

最近,字节跳动又一名年轻的员工英年早逝。观察周围人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潜在危险比比皆是。类似的让人惋惜的故事时常听说。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讨论加班的文章,但是想这件事情越复杂,有很多东西自己没想明白。这一篇,就尝试把关于加班的种种问题梳理一下

定义加班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对加班下一个定义。

你可能会说:加班嘛,不就是在下班时间之后还在工作?这样的定义其实经不起推敲。

我自己非常反感加班。但是按这样的定义,我不仅加班,而且我每天走路,坐地铁的时候都在加班。我在这些时间看和工作有关的书籍,乐在其中,而且这些积累经常可以直接创造工作中的价值。

因此,即便换一种定义方法:“加班就是在工作时间之外,仍然从事能给工作带来价值的行为”这样的定义也不准确。这种充实感和创造了价值的感受,和我们所谓的加班感受很不一样。

 

所以,我首先要得出一个有点令人惊讶的结论:加班,其实和工作的时间长短无关。我们反感加班,但是忙碌不等于不幸福。

换一句话来说,每个人一天都是24个小时,怎么过也不会多不会少。你在家刷一天的手机,打一天的游戏,和在办公室干一天的活相比,只不过自己在心里觉得放松。实际上,都是花了同样多的时间,从事了同样多的脑力劳动。

另外,有人真的喜欢自己的职业,不给钱都干。于谦老师回忆年轻的时候相声没落,自己在饭桌上也要说相声过过瘾。


从这点上来说,加班的根源不在于额外的工作时间,而是额外的工作时间带来的压力感

这种压力感有明确的生物化学基础。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第三季》中讲过,当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中,整天被人呼来喝去,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掌控感,人的糖皮质激素就会升高。这种激素本来是人应对野外危险的本能,但是长期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会降低人的免疫系统,影响正常的身体恢复功能,对身体造出巨大伤害

所以问题的根源可能在这里:你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如果给你足够多的钱,不用担心任何未来,你还会加这个班吗?你有没有选择的自由?

上了大学之后,我并没有感觉比高中更轻松,反而更忙碌,起得更早。但是大学的体感比高中要好得多,根源就是,更自由,再忙事情也都是自找的,忙是为自己忙,不是被逼的。

同理,很多公司创始人觉得加班是福报,对他们来说当然如此。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每天找人聊天吃饭,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都可以是工作,都能给工作以启发。没有人拒绝参差多态的生活场景。这种忙碌使人幸福,让人觉得自己有价值和被需要感。

相反,我就想不出来一个审合同对账单的工作能有什么幸福可言,更不用提热爱这个工作。这不过就是现代商业演化出来的一个社会分工,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罢了。

总结一下,我来斗胆给加班下一个定义:

“加班,是一种被迫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继续工作而产生巨大压力感的行为。”

这里,“被迫”和“巨大压力感”都非常重要。被迫是前提,压力感是结果

加班是一种文化

定义清楚之后,咱们就算有了共同语言。接下来,我打算展开说一个一直徘徊在我脑海里的想法:加班是一种文化。

先来讲几个小故事。

1.之前在一个部门工作。其实公司不大有加班的氛围,但是组里大多数同事都是四大来的——众所周知,四大颇有加班文化。结果是,只有我们组天天加班。晚上起身环顾四周,公司都走的空落落的,就我们组人员齐整,每个人都没有要走的意思。

那时我就觉得,加班是一种文化。换句话说这个班是不是非加不可,是很可疑的。当环境中的人都把加班当成默认选项,那么加班就变得习以为常不可避免

 

2.之前字节跳动传言,一个实习生十二点前睡觉,被组里的人当作异类。同样,现在的职场上,从求职者到用人单位,大家都把加班当成一个默认选项,大家并不觉得这个事情有什么不对劲,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反而你不加班才是异类。

有人说,不加班事干不完,公司就要被淘汰了啊!我们再控制几个变量看看公司是不是非得加班。

3.之前和一个同学聊天,他在美国做程序员。如大家所预料,他从来不加班,甚至每天工作时间短得惊人。你可能又说了,那是美国,和中国能一样吗?

后来他回国在上海找到工作,领导是中国人,只不过之前在国外工作。组里招的人也大多数有国外工作经验。他们在上海依然不加班。类似的,我有在外企的朋友,一到点部门领导就催着大家赶紧下班。原因为何?我想,原因是大家都默认不加班的文化。

从这些公司到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他们不加班难道公司都倒闭了?他们挣的钱比天天加班的人挣得少?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产出,比那些天天加班的公司的工作效率和产出低?我表示怀疑。

 

这些观察都加深了我脑海里这个挥之不去的观点:加班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的。很多部门和公司中,如果没有人认可到点应该下班,整个协作网络就没有准点下班的期望,处在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人当然都不能幸免。

不以下班前干完活为骄傲,而以天天加班干不完活为骄傲。

再加上很多公司的激励政策鼓励的都是后者。很多人加班是因为有加班费,多劳多得嘛。不过很多公司连加班费都没有,但是加班到几点可以报销个外卖,再加班到几点可以报销个打车费。

这样,公司花了极少的成本,就可以轻易地榨干员工晚上的最后几个小时。员工也对于这些蝇头小利很感兴趣,这样,白天大家磨磨蹭蹭,非要搞到晚上快下班才开始疯狂干活,大家就更加不愿意回家了。

加班真的高效吗?

加班粗略也能分为两类:一种是没事干坐那磨屁股给领导做样子的,另一种是事情多真干不完。磨屁股的就不用说了,我想集中讨论讨论这后一种情况。

我先亮出我的结论:即便站在效率和产出的角度,不论是用人者还是员工,也都不应该培养加班的文化和习惯。加班会导致低效。

1.不良的作息规律导致低效

很多一线城市的大公司,作息规律就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不知是何时由谁养成的这种坏习惯。早上十点十一点才到公司,美其名曰弹性工作制,可以避开早高峰。上午屁股还没坐热就该吃午饭,午休过后下午头脑迷糊的开始干活,干到下班发现活干不完了,只好加班到很晚。

按说头脑早上最清醒,下午次之,晚上虽说有时更加专注,但是干到深夜零点甚至更晚,已经严重违反了人的正常生物钟。其实算下来,这和早上早点起,晚上早点回的工作时间也差不多。况且,有多少活儿是深夜凌晨两点客户急要的呢?甲方爸爸恐怕睡得正香。早上早点起来把活干完,头脑清醒效率更高,最后还不是在同样的时间交差?

假如你入职这类公司,你有很健康的作息习惯,但是因为整个协作网络都是这样工作,你也只能日复一日养成这样的恶性作息。你倒是早早的去了,问题是办公室没人,你手里没活啊!

 

2.坏的工作习惯导致低效

为什么每天加班?因为每天都在处理最紧急的事情。偶尔一天火烧眉毛还行,天天都火烧眉毛,不是工作性质有问题,就是工作方法有问题。后果就是,经常在拆了东墙补西墙,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多陪陪家人,多锻炼养好身体,多培养自己的兴趣)或是对于部门、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改善工作流程,做长期工作计划),永远都排不上队。

学生时代就有很多这样的同学。看起来每天忙忙碌碌,结果却每次考得还不如不学习的同学好。你说高效哉?

 

3.多花时间真能提升工作产出吗?

经济学上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一个人可以持续工作三四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但我绝不相信一个人能够从早上干到凌晨两三点还一直保持高效,而且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

纹丝不动坐在工位上七八个小时,别说人脑,电脑都转不动了。这时候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可能早上清醒的时候一刻钟就干完了。而且,更不用提在这种情况下还非常容易出错。那就更是南辕北辙,干得越多损失越大。

再者,我们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有多少?你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时间做一个记录,几点到几点在干什么,越精确越好。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记录过后你会发现,一天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多长。

4.加班让人逃避真正重要的问题

我想,大部分人的有效工作时间都没有看上去那么长,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工作卡在某一个流程上进展不下去;可能是领导的分工问题,不到下班就不派活,或者忙的忙死,实习生只能坐在那玩手机;可能是团队之间的沟通问题,导致员工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自己在那瞎摸索。

有很多工作,其实几分钟就能解决,因为沟通协作的问题,导致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揣摩试错。很多工作都不是动脑子的事,就是个流程的事(比如报销,审合同等等)。因为公司没有很好的沟通氛围,导致每个人有了问题就自己摸索,没人帮忙,所以每换一个人就要把所有的坑踩一遍。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过来人三两句话指导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

还有很多任务,其实都是未经思考的工作。这个任务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做?是否真的必要?很多时候,找一堆人做了半天,发现做的东西没用,或者不是人家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能优化工作流程?这件事是不是非做不可?大家能不能建立更加顺畅的沟通环境?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加班就永远不会停止。

5.极大损耗职业生涯的长度

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班这种行为,会极大地损害你在这一岗位和行业的职业寿命。越来越多的人,如前一篇年终总结提到的,“做这件事就是为了不做这件事”“如果我要是财富自由了,如果我要是有房有车了,我才不干这个”。

这种话像不像高考的时候,有同学经常说的“高考完了我就再也不学习了”。可想而知,学校的教育已经极大地消耗了这个学生的学习生涯。

随便举两个例子。身边的人和我讲,同事加班到深夜一两点,盯着电脑屏幕几近崩溃,直呼“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有的同事因为连续几个月加班,压力繁重,每天唉声叹气,领导问起来回复“在做了在做了,没看见昨天还做到凌晨四点吗?”

 

工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地位,而他们又对工作已经厌恶至极。一想到她们还要这样工作几十年,我就为她们感到惋惜。

由此,看似公司得了利,用两倍的工资雇一个员工干四个人的活,榨干员工所有的醒着的时间;看似员工得了利,赚了一点加班费和报销的外卖打车钱。

实际上加班不仅是一个双输局面,甚至还是多输局面。公司花钱雇了员工,让他们做了一堆意义不明的事情,员工幸福感降低,工作没有积极性,发挥不出应有的潜力,员工自己的职业生涯又极大的被损耗,导致整天想着赶紧跳槽。

加班文化的根源

加班如果是一种文化,那这种文化从何而来?为何在中国就建立起了这样的加班共识,在有的地方就认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其实你会发现,加班文化在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只不过呈现形态略有区别。

就拿我们接受的教育来说。不知你对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的晚自习,明明很多人没什么要学的东西,但是偏不回家,硬要坐到晚上学校关门,哪怕在教室玩上一晚上手机。我曾经多少也是这么干的,但我起码会在完成当天的计划之后就走,不会非得比谁走得晚,从而感动上苍,显示我在努力。

 

学生时代,由于大家的竞争维度太过单一,就是分数,导致大家都在恶性竞争,学习好像纯粹变成了一个time-consuming的事情:你晚上不回家我就中午也不吃饭,你中午不吃饭我就早晨再早起一小时。

这样的努力固然可敬,真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也能把学习学好。但我自打高中就怀疑(到现在接触的案例越多就越怀疑),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是不是已经到了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来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说得不好听一点,很多人,是不是在扮演上高中,扮演考研,扮演加班?

 

加班文化还可以追溯到另一个源头,那就是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崇拜苦难。我们习惯干啥事情非得搞得苦哈哈的活都干完也下班了,就是不好意思走,显得自己不能吃苦的样子。当然了成功需要克服困难,随便成功不太可能,但是我们总有一种“没有困难硬要创造困难”的倾向,来感动自己。

我们的内置思维模式就是“苦难文化”而不是“fun文化”。

相关文章 236. 追求一种fun文化

另外,有的人认为996不可避免的根源在于房价,我觉得不尽然。

对很多中产家庭来说,买不起房指的是在北上广买不起房。再往深挖,你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上广生活呢?这就又提到了项飙老师提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边缘的生活是不是不值得过?只有中心的生活才值得过?

借用刚才对教育的类比,我有一个答案。之所以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竞争激烈,是因为竞争维度单一,只拼分数走向社会竞争依然如此激烈的原因,就是生活过于同质化。

 

这点之前年终总结的那一篇也提到过。因为我们太过追求同样的生活,拥有同样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追求就是“财富自由”“一线城市买房”“进互联网大厂工作”“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等等。所有人的竞争都是在这些有限的维度里面。人多,加上生活的同质化,竞争维度的单一化,就必然导致加班等一系列内卷现象。

相关文章: 256. 2021年终总结

加班文化的反思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了,今天就说个痛快。再说两点我对加班文化的反思。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听过一个讲座,请人讲投行求职经验分享。

一个学姐自诩为数不多能进入投行工作的女生,给大家分享女生如何才能进入投行工作。她面试时和面试的部门领导说:“进去之后,可以不要把我当女生用,而且我保证三年不谈恋爱,谈恋爱三年不结婚。”

我当时坐在底下,脑子里只蹦出一个词:ridiculous!就听这一个讲座,就让我排除了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一切想法。

 

李永乐老师有一次讲996时,提到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理论。对于这种情况来说,没人不把你当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当然了,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过是因为背后有巨大的利益,这无可厚非。只是,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了拿自己的生活,拿命换钱,那确实也不必天天抱怨。毕竟吃肉的时候也没和大家分享。

去年年底读项飙老师的书,项飙老师有一个很精妙的观察。人本来是生活的中心和目的。但是现在,人本身不再是目的。每天996工作,人成为了“资本运作和经济活动”的工具经济活动本身是社会活动中用来服务人的一个部分,现在却成了人的全部。很多人在以人本身为代价,比如自己的身体,来追求高收入。这样,人就被纯粹的物质化了。

从小父母花钱让我们学这个特长那个爱好,上这个补习班那个重点高中,最后上清北复交出国留学,最后难道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去大厂当程序员,赶紧让自己变成一个趁手的工具去给大厂打工?在这个链条中,人只是作为生产要素被考虑,而人之为人本身的意义,则被彻底忽略了。

 

引用两段项飙老师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中的相关内容:

“现代性跟资本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活动并不是维持自己,而是要追求超额的利润,所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有了结构性的转型。人本身越来越不成为中心,经济活动主要就是资本的运行,这就是所谓的“脱嵌”,去嵌入性(disembedding),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来的经济活动应该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人服务的,现在经济活动脱离出来,不仅脱离出来,而且成为形塑社会关系的主要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再生产”被忽略了。”

“我在那里面讲的“人的生产”,都是把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考虑对教育的投入,对IT培训的投入。培养出来的人就跑到大城市,追求高工资来回报他们的教育投入,这样我就把人的生产给物质化了。但瓦妮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深刻。她说父母养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做IT工作,还是有一种义务,一种爱,有时候也没有计划,说不清什么道理,也许为了光宗耀祖,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不是直接奔着为IT工业服务去的,中间还是有很多过程,这个过程我忽略了。”

举一个关于“悬浮”的例子。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两班车,我问他怎么不累,身体怎么样。他说:“身体?身体是以后的事。”这就是以“人的再生产”为代价,来追求高速度。很多人说,你说得太理想了,要是大家不那么高速的话,我们年轻人基本的物质条件上不去,就会有大规模的失业、贫困,会有更大的问题。这个有点似是而非。要用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来讲的话,如果进行彻底地再分配,这些问题都会解决掉,我们的物质总量,够大家过得好。现在我们好像被绑架了,一定要更高更快更强,正是因为不太愿意进行激烈的再分配,已经获得的人还要获得更多,同时又要把下面的人也提上去,这个确实很难,今后可能还是要慢慢走向再分配的思路。

 

最后,坦白地讲,我很不认可加班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不认可高效,不认可简洁,体现出对员工的不信任。反之,能建立一个员工开心工作,高效工作的公司,创造这样一种氛围,甚至形成一种文化,来影响人们的认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内容较多,总结一下:

1.定义加班:加班,是一种被迫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继续工作而产生巨大压力感的行为。

2.我认为,加班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默认的选项。通过几个例子,我想说明加班在很多场景下是不必要的。

3.加班的文化不仅不会导致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

4.具体来说,加班导致黑白颠倒的作息,总在处理最紧急的事情,持续加班边际效益递减,使人们忽略背后真正导致加班的问题,极大损耗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5.加班文化在学习生涯就有体现。根源在于过于同质化的生活,以及某种崇尚苦难的文化。

6.两点反思:很多人处在自我剥削的状态;以人本身为代价追求高收入,人就成了经济活动的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理,从来都不是让人们去做事(领导者必读)
《跨越不可能》精读分享61:为什么拼命工作低效?如何度过放松期
最好的管理者会问伙伴:我怎样才能帮到你?
【干货】中层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摘要)
企业中层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doc
企业管理核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