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弹花讲历史:三代的历法天文学成就考(下)
上一篇我们讲了古人从宇宙的观察和认知中,发明了阴历、阳历。这一篇重点谈谈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三代历法
古人通过对宇宙天体的观察,以地球为观测点,即认为地球是恒定的,而太阳是移动的,那么一年内太阳绕地球运行一周的天体轨迹,就称为黄道。
古人还发现,当地球是恒定状态时,北极星也是不动的,所以北极星就被认为是天之极,自北极星延伸出来的虚拟轴线,就是天轴,实际上也就是地轴的延伸。
那么与黄道垂直的虚拟线,与天轴并不重合,于是古人就提出了赤道的概念,这里的赤道与地球的赤道概念不同,而与现代天文学的天赤道概念更为接近。
黄道与赤道之间存在着夹角,当太阳运行到黄道与赤道的交点时,就是春分和秋分。
由于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一年的周期内不断变化,古人便将黄道附近一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斗柄指向这十二个对应的区域,其变化大致也是一个月。所以古人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等分。
岁首,即一年的首月首日,代表着一年的开端,古人称此月为“正月”。而夏历中的正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称为建寅,此时就是一年之初,因此寅称为摄提格。
根据《说文解字》,摄,引持也。因此摄字的本意,就是引领,带头。摄提格的意思,就是月次的循环在这一点开始。也有说法是认为摄提即是岁星的别称。
按《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朝)正以十月。
商朝的殷历,其岁首为夏历的十二月,即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丑,称为建丑;周朝的周历,则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称为建子。所谓建,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因此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正月,被称为“三建”或“三正”。
而秦朝至西汉武帝时期的颛顼历,岁首又前移到了夏历的十月,所以汉武帝太初元年重新修订历法,将岁首确定回归到了夏历时期的建寅之月,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关于夏朝历法的记载不多,我们能够了解并推测到的,是夏朝就出现了天干地支的概念,那么黄道的概念也应该出现了,说明夏朝时期在天文学、历法学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
《尔雅》释天对地支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并继续推论,至少十二地支是可以与黄道、岁星联系起来的,但是十天干也即岁阳,历史记载比较有限。
因此我个人的推断,在天皇氏时期,古人对太阳和月球的运行是有概念的,但是对于时间的测定不够精准,因此最开始古人将黄道划分为十区域,分别对应十天干。
但是随着对宇宙天文现象的观察和传承,更准确的观察出现了,于是历法发生了变化,在地氏,或者是地皇氏时期,十二地支取代了十天干对黄道的划分。
天干失去了对年、月的划分,但却发展出了另外的干支纪年法、纪月、纪日法。干支纪年被认为起源自黄帝时期,但有记录的历史萌芽于西汉初年,王莽建立新朝之后进行推广,到了东汉章帝时期,正式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实行,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干支纪月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按隋朝萧吉所著《五行大义》,发明之初,天干用于纪日,地支用于纪月。根据前文的论述,地支的确是用来纪月,那么我们姑且也认为天干的确是为纪日而发明的吧。
根据我国现已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尚书》等的记载,至少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干支纪日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这里的甲子,就是干支纪日。
然后又发展到了干支纪时,天干地支与五行、阴阳、方位、时间结合乃至外延到各种领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相当特殊、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那一部分。
三代的纪年方式
商朝以前的纪年方式,我们已经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商朝已经出现了干支纪日,比如我们此前论述过的商朝国君以天干为名,天干名字的来历或许是在国君、大臣死后由巫师占卜给出的。
周朝时期,诸侯国中周礼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就是鲁国,鲁国记史的纪年方式,是以国君在位来确定的。
比如《左传.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意思是:鲁隐公在位的第三年春天,周历二月初十,有日食。
这是全世界有历史记录的第一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720年。
在这里,鲁国采用的纪年方式,即是以国君在位多少年来确定的,而纪日则采用干支法。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周朝施行的是年次纪年法。
但是周天子和诸侯国皆用年次纪年法,某一年某国发生的大事件,史官在记录或者查询的时候,就会发现同一年有诸多不同的以国君年次的纪年,这很容易造成混乱,因此大约在春秋末战国时期,出现了星次纪年法。
《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
《国语.晋语. 秦伯纳重耳于晋》篇: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左传》的“岁在降娄”,《国语》的“岁在大梁”、“岁在大火”,就是星次纪年。
我们前文说过,至少在夏朝时期,古人就将黄道附近一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这个划分是为了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一年内不同指向对应十二等分区域的变化,从而确定十二个月。
也就是说,此时的十二等分,是为了区分月份的,并且以十二地支对应分配。
而木星也就是岁星在黄道面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并且其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十二年,在十二年的时间内,岁星每年运行十二分之一,而每年岁星运行的轨迹区域,就是一个星次。
那么自西向东,这十二星次就分别是:星纪、玄枵(xiao一声)、诹訾(zouzi一声)、降娄(jiang四声)、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那么星次纪年就是以十二年为一轮回,当岁星运行到“星纪”区域时,纪年方式就是“岁在星纪”。
但是十二星次的区域,古人在确定月份的时候已经按照自东向西的方向分配给了十二地支,既然有星次纪年,那么也可以有地支纪年。
考虑到星次与地支分配的方向相反,为了方便,于是假想了一个天体,称之为太岁,太岁的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是自东向西的,由于十二星次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当岁星运行到星纪区域时,太岁就运行到丑的区域。
那么星次纪年为“岁在星纪”,而太岁纪年就是“太岁在丑”。
屈原在《离骚》写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我们再次引用《尔雅.释天》篇:岁阴--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那么屈原使用的就是太岁纪年法,太岁临摄提,即“太岁在寅”,这一年的正月庚寅日,屈原出生。
介绍了星次纪年和太岁纪年法,大家会发现,华夏古人对星次的划分,与黄道十二宫的概念如此相似。
实际上黄道十二宫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划分方法与星次类似,是以春分点为起点,太阳在黄道每转30度即为一宫。传到希腊,又演变成了黄道十二星座,但其主要用于占星术而非纪年方法,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则十二星次与十二地支、黄道十二宫的对应关系如下:
十二
星次
星纪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十二
地支
十二
人马宫
宝瓶宫
双鱼宫
白羊宫
金牛宫
双子宫
巨蟹宫
狮子宫
室女宫
天枰宫
天蝎宫
射手宫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春分点沿着黄道向西移动,就使得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一个回归年,是要小于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恒星年的。
这种天文现象叫作岁差,也就是说,2000年前十二星次与十二宫的对应关系并非如此,而在未来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一个名叫那连耶舍的北印度僧人来到中国,被安置在北齐国都邺城的天平寺。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僧人去世。
他翻译了诸多佛教经书,其中有一本《大乘大方等日藏经》,被认为是提供了希腊黄道十二宫的最早汉文译名。
而西方黄道十二宫的占星命理学说也随着唐朝不断对中亚地区的开拓而传入中国。
苏轼在《东坡志林.学问》篇写到: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苏轼的偶像就是唐朝的韩愈,他认为自己和韩愈都是摩羯座,摩羯座命运坎坷,所以他和韩愈是同病相怜!
实际上中国的十二星次,与古人对恒星的观测以及进行的星座划分联系在了一起,也即十二星次与二十八星宿的星象学有了联系;并且与华夏大地的地域也有了联系,即“分野”现象;甚至与二十四节气有了联系,彼此之间都能够找到对应关系。
起源于中亚、壮大于古希腊、现如今仍旧盛行于西方乃至世界的的黄道十二宫,走向了占星术的命理分析道路;而中国的十二星次对应的十二地支,则以天干地支的名义,在命理学广泛使用,我想,这大约就是古人仰观天象,出于对未知的敬畏,进而产生的神秘向的“积极”联想,不用刻意区分东西文化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闲谈风水(相关)天文历法之纪年
古代和现代有时差?
戏说过年与春节
天文与历法文化
古人如何“观象授时” 马明芳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这个“岁在XX”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