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思性的判断力:意欲何为及自然合目的性谱系

——小手

一点——

康德的“自然合目的性”的原则反思性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是为经验性的自然原则寻求系统统一性根据的纯然主观的知性原则,是为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性反思,不是为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性规定。

 一、反思性的判断力意欲何为?

 反思性的判断力是为将纯然是经验性的自然法则寻求一个逻辑上必然性的原则,“对于我们的认识能力及其应用来说,明显地从这些认识能力中闪现出来的自然合目的性就是判断的一个先验原则。”(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192

“闪现”一词说明,“自然合目的性”概念不是作为知性范畴的“构成性原则”而起作用的,而是作为理性理念的“调节性原则”而起作用的。这不是知性为自然立法,而是知性为自身立法,故而“自然的一种合目的性的概念属于先验的原则。”(P191

“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提出是我们能够按照这个理念“去思维自然”,但它自身作为先验概念既不是一个自然概念,也不是一个自由概念,“而是仅仅表现着我们关于一个普遍关联着的经验而对自然的对象作出反思时必须如何行事的惟一方式,因而表现着判断力的一个主观原则(准则)。”(P193-194)这个主观的原则是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够“在纯然是经验性的法则中找到这样一种系统的统一性”。(同上P194

康德从分别从人自身和自然自身的角度将将自然的合目的性分为“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或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由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反思性的判断力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后者是自然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关涉于主体对“美和崇高”的“鉴赏力”判断,它不涉及自然本身的质料性内容,而仅涉及主体对事物的纯粹形式性的把握,从而引起主体情感上的愉悦。

由于本作者对美学不感兴趣,所以,简单略过吧。

 二、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以及谱系

 康德的自然客观目的性不是神学目的论,也不是外在目的论,而是自然内在目的论。

自然作为概念包含着自在的目的,康德从自然界中“有机体”存在物出发,将整体自然界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当然这是一个知性的“调节性原则”(并非知性或理性的任何建构性概念),并不是说自然界真的存在着某种客观的目的,并非

康德的自然有机体概念可以参考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体系”来进行类比似的理解。但康德不同于的斯宾诺莎的地方在于,康德将自然系统规定为一个层层上升性的等级序列,最终解决“幸福和德性”的现实冲突难题。

康德以“……为什么……而存在”的因果性“作为”结构建构起了自然的客观目的论。

1.从自然有机系统的内在完善性角度讲,“第65节 作为自然目的的事物就是有机存在者”。

“有机的存在者是自然中惟一在人们即便单独地、无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看也毕竟必须惟有作为自然的目的才可能被设想的存在者,因此,它们首先使一个并非实践目的的,而是自然目的的目的概念获得客观实在性,并由此为自然科学取得一种目的论,亦即按照一个特殊原则评判其客体的一种方式的根据,这类东西通常是绝对没有理由引入到自然科学中去的(因为人们根本不能先天地看出这样一类因果性的可能性)。”(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192

“有机存在者”作为“一个特殊的原则”在康德的“自然目的论”中提升为一种自然整体性的存在方式。

自然自身以及自然界内的万事万物为什么而存在?为了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存在。

2. 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为什么而存在呢?“第83节 作为一个目的论系统的自然的最终目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人不仅像一切有机存在者那样作为自然目的,而且在这个尘世上也作为所有其余的自然事物与之相关而构成的一个目的系统的那个自然最终目的,按照理性的原理来判断,虽然这不是为了规定性的判断,却毕竟是为了反思性的判断。”(同上P447

自然的“最高目的”(letzter Zweck)就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反思性判断乃是一个调节性原则,为的是人类各种族、民族能够在各种“适宜性”“Tauglichkeit”文化中生存和生活,并组建公民社会并避免彼此的暴力伤害。

不过,康德抱着“人类和平论”的思想,试图构想“一个世界公民的整体”,没有战争,只有永久的和平。

自然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人类、为了人的文化。

3. 人的文化又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呢?“第84节 一个世界之存在亦即创造本身的终极目的”。

“终极目的”(Endzweck)乃是人的文化中的人类理性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这个最终目的就是“至善”。

至善就是自然和人的最终意义,如果再问至善为了什么而存在,那就只能是无意义的追问了。

“现在,关于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的人(同样,关于世界上的任何有理性的存在者),就不能再去问:他是为了什么(quem in finem)而实存的。他的存在在自身中就具有最高的目的,他能够尽自己所能使整个自然都服从这个最高目的,至少他可以坚持不违背这个最高目的而屈从于自然的的任何影响。”(P453-457

人类文化存在的目的是造就理性的道德人。这样也就是和《实践理性批判》打通关系了。

三、道德人的实现需要什么作保证

 对于这一点我们简单说一下。

道德人的理想境界是“德性和幸福的一致”这种“至善”,从而杜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种二律背反的现实性。

为了解决,德性与幸福的现实不一致问题,康德提出了一种由上帝、自由、灵魂不朽这三理念构成的“道德神学”,从而将至善的实现推向了“信念”的地步。

 有机存在者、有机自然系统整体、文化人、道德人等概念的层层递进,构成了康德的“自然合目的论”谱系。从而也打通了知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践诺了康德在“导论”中所说的判断力是“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这一论断。我们借用张志伟教授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的图式结束本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作 | 康德为什么要重写《判断力批判》的导言?
牛宏宝:《判断力批判》中的隐喻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一:序言与导言
邓晓芒:澄清审美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 社会科学报
康德之四:判断力|近代哲学
UC头条:《判断力批判》“自然目的论”之必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