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08条诸家解说

第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必重,短⽓,腹满⽽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也。⼿⾜濈然汗出者,此⼤便已硬也,⼤承⽓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汤。若腹⼤满不通者,可与⼩承⽓汤,微和胃⽓,勿令⾄⼤泄下。

⾦·成⽆⼰《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表证罢也。⾝重、短⽓、腹满⽽喘,有潮热者,热⼊腑也。四肢诸阳之本,津液⾜,为热蒸之,则周⾝汗出;津液不⾜,为热蒸之,其⼿⾜濈然⽽汗出,知⼤便已硬也,与⼤承⽓汤,以下胃热。经⽈∶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承⽓汤,虽有腹⼤满不通之急,亦不可与⼤承⽓汤。与⼩承⽓汤微和胃⽓。

《内经》⽈∶燥淫所胜,以苦下之。⼤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下结燥。⼜⽈∶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外证欲解⽽脉不实,尚未可攻也。若其⼈⾝重,热困于体也;短⽓⽽喘,热壅于上也;腹满潮热,热聚于中也,⼿⾜濈然汗出,⼤便已,热结于下也,斯为外邪已解,内实已成,始可攻之,主以⼤承⽓汤可也。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则外犹未解也,其热不潮者,⾥犹未实也,不可与承⽓汤。即有⾥急、腹⼤满、不通等证,亦只宜与⼩承⽓汤微和胃⽓,勿令⼤泄下,盖以脉迟故也。

【集注】

⽅有执⽈:潮热,阳明旺于申⾣戌,故热作于此时,如潮之有信也。⼿⾜濈然⽽汗出者,脾主四肢⽽胃为之合,胃中燥实⽽蒸蒸腾达于四肢,故⽈:⼤便已也。

林澜⽈:此节辨脉迟内结之,或宜⼤承⽓攻之,或但可以⼩承⽓微和之也。阳明病脉迟证,兼汗出不恶寒,⾝重短⽓,腹满⽽喘,似属可攻。然必有潮热者,为外证已解,⾥证已具,⼿⾜濈然汗出者,为⼤便已,主以⼤承⽓汤攻之奚疑!若汗出虽多,犹见发热恶寒,则表尚在也,其热不潮,汗亦⾮⼿⾜濈然之汗,安可与承⽓以攻之乎?即腹⼤满不通,亦只可与⼩承⽓微和,勿令⼤泄下。此何以故?脉迟便⾮必下之脉,虽内结亦岂⼤承⽓所宜哉!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迟⽽未可攻者,恐为⽆阳,恐为在藏。故必表证悉罢,⾥证毕具,⽅为下证。若汗虽多⽽微恶寒,是表证仍在,此本于中风。故虽⼤满不通,只可微和胃⽓,令⼩安,勿使⼤泄,过经乃可下⽿。胃实诸证,以⼿⾜汗出为可据,⽽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晡潮热,

为阳明主时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病⽽见脉迟,是湿旺之诊。虽汗出,不恶寒者,表证已解,然⽽⾥热未成。以其⼟湿也,其⾝必重浊濡滞。迨⾄胃热已盛,燥夺其湿,肺腑壅遏,短⽓,腹满⽽喘,有潮热者,此外证已欲解,可攻⾥也。再验其⼿⾜,濈然⽽汗出者,此胃热盛实,⼤便已硬也,宜以⼤承⽓泻之。盖四肢秉⽓于胃,胃寒则四肢厥冷,胃热则四肢⽓蒸汗泄,故⼿⾜汗出,是为胃热之极,⼤便硬也。若汗虽多,扰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不可攻⾥。即外已解,⽽其热不潮,尚⾮可下之时,未可与承⽓汤。若腹中⼤满不通者,急不能待,可与⼩承⽓汤,微和胃⽓,通其⼤满⽽⽌,勿令⼤泄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脉迟为胃中虚寒,前于⾷难⽤饱条内,已略⾔之,特其义尚有未尽,不得不更申前说。盖胃中⾕⽓,实为⽣⾎之原。胃所以能消⾕者,胆汁实为主要。胆⽕随卫⽓⽽动,卫⽓昼⾏于阳,⾃下⽽上,由三焦还⼊于胃,则能⾷。由⼼⽽⼊脑,则思虑强。夜则⾏于阴,⾃脑渐降,则思虑少。由胃⽽下⼊于肾,故不饥不渴。由肾⽽⼊膀胱,故⼩便多。黎明则达于宗筋,故宗筋张。浃晨⽽起,⼩便⼀泄其热,乃⼜随卫阳⽽上出。少年多欲之⼈,往往饮⾷锐减,思虑恍惚者,皆由夜⾏于阴之时,伤其胆⽕故也。脉中营⽓视⾎为强弱,胆⽕盛⽽纳⾕多,富其⽣⾎之原,故脉数。胆⽕虚⽽纳⾕少,⽣⾎之原不⾜,故脉迟。⼈之⼀⾝,⾎为最热,⾎分充故⾥温迫⽔⽓外泄,⽽其体轻(能⾷壮盛之少年,往往多汗,能⽇⾏数⼗⾥⽽⽆倦容)。⾎液虚,故⾥温不胜⽔⽓,⽔⽓留着肌理⽽其体重(⽼年⾷少,肌⾁枯燥⽆汗,故好眠睡,少年虚羸者,⾯⽆⾎⾊,⽪⽑不泽,故亦不能动作。垂死之⼈,分⾁不温⽽⽣阳绝,故重如铁⽯)。故病者因胆汁不能消⾕,损其⽣⾎之原,于是因⾎虚⽽脉迟。

虽汗出不恶寒,病机渐⼊阳明,⽽汗出不彻,其⾝必重。此证若恶风⽽见浮脉,即为防⼰黄耆汤证,但见短⽓腹满⽽喘,外有潮热,即阳⽓有外达之机,可⽤桂枝加厚朴杏仁以助之,所谓:「喘家,⽤桂枝汤加厚朴杏⼦佳也。」惟外已解者,乃可攻⾥,但令⼿⾜濈然汗出,则胃液悉化为汗,不复下⾏滋溉,肠中⼤便已燥,乃可以⼤承⽓汤攻之。若汗多⽽微见发热恶寒,其外未解,犹为⿇杏⽯⽢汤证,承⽓汤不中与也。若腹⼤满不通,不得已⽽⽤下法,亦不过⽤⼩承⽓汤⽽⽌。⾔外可见⼤便略通,并⼩承⽓汤亦可不⽤。近⼈于此证,不识为太阴阳明合病,名之⽈湿温,舍苍术⽩虎汤⼀⽅外,更⽆余事。曾亦知表⽓不达,湿留肌腠者,有时当从汗解乎!⼜其下者,反⽤⽣地、⽯斛等滋阴之品,锢其表汗,汗液结成细菌,名之⽈⽩㾦,虽未必致⼈于死,亦太多事矣。予治病虽少,然⼆⼗余年,未见有发⽩㾦者,亦可信医家制造之别有专长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辨什么时候可与⼤承⽓汤,什么时候可与⼩承⽓汤。

阳明病出现脉迟,前⾯介绍了⼀条了:⾕疸,阳明病脉迟,⾷难⽤饱,饱则微烦,头眩,⼩便不利,欲作⾕疸。那个脉迟是以胃寒⽽论的,当然迟脉就是跳得没劲。以后还有阳明病脉浮⽽迟,就有点⼉浮缓的意思。这⼀条阳明病腑实证⽽脉见迟,所以不同了。脉迟有时主表,经表有邪,脉浮迟⽽汗出多、恶寒的,是桂枝汤证。这⼀条的脉迟是由于肠胃结实,腑⽓不利,脉道就不利,脉跳就慢了,但这个脉迟是有⼒的。

虽汗出的“虽”字,有的注家说应该放在脉迟的前边,阳明病,虽汗出脉迟不恶寒者,这样合乎⽂法。何以见得?我们讲太阳病,疮家,虽⾝疼痛,不可发汗,疮家是⼀个证候,虽字在疮家的后边。这个阳明病底下就应该放这个虽,虽脉迟,这个措辞⽂法是前后⼀致的。为什么加个虽字?就是阳明病⼀般说得脉见沉实、沉紧,不应当脉见沉迟。虽然脉迟,但是脉迟有⼒,还有汗出、不恶寒,显然可见,这是阳明⾥热成实,不要看是脉迟,就认为是阳明虚寒。

其⾝必重,短⽓,腹满⽽喘。阳热太盛,阳⽓壅盛不得流通,所以⾝上就沉重。其⾝必重是热盛阳⽓壅塞的⼀种反映,不是寒证,也不是虚证。短⽓,腹满⽽喘,中焦燥实,所以肚⼦就胀满,上下之⽓不利,所以就短⽓,还有点⼉喘。这是⼀些实证,⼀些阻塞之象。有潮热者,这样⼀些症状出现⽽且还有潮热出现的,下午发⽣潮热的,此外已解,可攻⾥也,就是经表之邪已解,可以⽤承⽓汤攻⾥了。⼿⾜濈然汗出者,⼤便已硬也,⼤承⽓汤主之,前⾯讲虽脉迟汗出,已经有汗出了,前边濈然有汗出是⼀个⼴泛性的汗出。到了这⼀条,濈然汗出就不但全⾝

后背前胸都出汗,连⼿⾜都汗出了。这个汗出的是⽐较⼴泛,连⼿⾜都汗出了。不要理解这个病只是⼿⾜汗出,因为前⾯也有个汗出,周⾝出汗,⼿⾜也濈然汗出了,这是指⼤便已硬也,津液外越,⾥热盛,⼤便就硬了。这时候⽤⼤承⽓汤主之。⼤承⽓汤治疗范围,⼀个要有汗出,⼀个要有潮热,⼀个要有腹满,⼀个要有不恶寒。这⼏个症状要抓住了。

下边是⼤承⽓汤的主证,可下之证。若就是推理了,⼜说另⼀个⽅⾯的问题。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倘若不是前⾯所说的那样,汗虽然是出得很多,微发热恶寒者,发热很微,同时还有恶寒,外未解也,外就是表,表邪还没解,不能⽤⼤承⽓汤。其热不潮,或者虽然是汗出很多但没有潮热,未可与承⽓汤,还不能⽤⼤承⽓汤。从这句话⾥体会出两种精神:⼀个是汗,⼀个是热。阳明病是热盛、汗多,这两个是成正⽐的。汗出的多、出的厉害,还有蒸蒸潮热,这时候⽤⼤承⽓汤是可以的。因为热和汗是⼀致的,下边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其热不潮,两个主要的证候中只具备了⼀个汗多,没有潮热。其热不潮,不可以泻下。因为什么?因为它不典型了。不泻下怎么办?可以吃⼩承⽓汤。这是第⼀个。第⼆个,如果有点⼉热,但是热微、不重,阳明病的热是壮热,这个热微,还有点⼉怕冷,说明邪⽓还在表,还没完全集中于⾥,这个还不能够完全泻下。所以阳明病⾥实证的热和汗是很主要的,如果只有其中⼀个,不典型,不能贸然⽤⼤承⽓汤。所以⼤家要看张仲景就像现在和我们说话了,未可与⼤承⽓汤,可与未可与,这个话⾥都带商量的⼝吻。

若腹⼤满不通者,虽然没有潮热,但是⼤便没有下来,肚⼦⼤⼤地胀满,即使是腹⼤满不通,也不能⽤⼤承⽓汤,可以⽤⼩承⽓汤。微和胃⽓,勿令⼤泻下。为什么?⼤承⽓汤的证候不典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要先解表。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汤,就不可使⼤承⽓汤。那怎么办?意在⾔外,可以⽤⼩承⽓。阳明证可下证有好⼏条,我们学的时候要在⼏条⾥互⽂见意。什么是⼤承⽓汤的证,什么是⼩承⽓汤的证,什么是调胃承⽓汤的证,然后把它们归纳在⼀起,⼼⾥就有数了。

下边就看⼀看⼤承⽓汤和⼩承⽓汤。什么叫做承⽓?什么叫做⼤承⽓?⼤承⽓是对⼩承⽓⽽⾔的,⼩承⽓是对⼤承⽓⽽⾔的。制⼤剂服,制⼩剂服。药味的剂量⼤,泻下的⼒量就⼤,就叫⼤承⽓;药味少,分量也⽐较少⼀点⼉,泻下的⼒量缓和⼀点⼉,就叫⼩承⽓。什么叫做承⽓?承⽓的解释有好⼏种。成⽆⼰说:承者顺也,承字长个顺字形,取顺。阳明病胃家实是有实⽆虚,肠⼦⾥边有燥屎,腑⽓不通,所以出现痞满燥结实的病理变化和症状的反映,就要⽤承⽓汤,承者顺也,把这些燥屎污物之⽓排出去,使胃肠腑⽓得以通顺,这就叫承⽓,这是第⼀个解释。第⼆种解释,承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承者上,承上。因为这个病燥热很严重很厉害,燥热凝结,药⽅⾥有⼤黄、芒硝,是泻下的,通过苦寒、咸寒的泻下的作⽤来使在上边的燥热结实得以解除。⽅有执《伤寒论条辨》说:承上以待下,推陈以致新。也有把这个和《内经》“亢则害,承乃治”联系起来的,⽐如⽕在上边,下边不得有⽔吗?⼀有⽔上边就不敢亢了,以⽔承制之,所以也有⼈按这个精神来解释⼤承⽓汤。⼭⽥正珍的《伤寒论集成》同意成⽆⼰的注解,他说那⼏个说法都靠不住,只有成⽆⼰的注解⽐较贴切合理。所以承者就当顺讲,使肠胃之⽓得以通顺,达到使腑⽓正常的治疗⽬的。

⼤承⽓汤四味药,厚朴、枳实、⼤黄、芒硝。这个病有腹满,厚朴苦温,能够消满。这个病不是光满,还有痞,上下⽓不通谓之痞,所以药⾥有枳实,枳实苦寒,能够消痞。这两个药都是⽓分药,⼀个是热性的,⼀个是寒性的,厚朴能够治腹满,枳实能够消痞,两个药可以通达肠胃之⽓,这是第⼀个⽅⾯。第⼆个⽅⾯,这个⽅主要是泻下,⽤⼤黄、芒硝,借助厚朴、枳实的推动作⽤,把燥屎秽物排出体外。如果光⽤⼤黄、芒硝,不加上厚朴、枳实使肠胃之⽓往下通顺,泻下的作⽤就⼩,所以厚朴、枳实第⼆个作⽤是帮助⼤黄、芒硝加强泻下的作⽤。正常情况下,每个⼈每天都得解⼀次⼤便,有的⼈⼤便挺通畅,有的⼈⼤便很困难。⼤便的下达得通过肠胃之⽓,所以厚朴、枳实这两个药得先煮。⼤承⽓汤的煮沸法,先煎⼆物就是先煎厚朴、枳实,后边才下⼤黄,最后才下芒硝。厚朴、枳实既能消痞满,同时使胃肠之⽓下达,往下边通顺,和着⼤黄、芒硝的泻下⼤便的作⽤,推动燥屎排出体外。

芒硝是个咸寒药,因为肠中燥结,没有⽔分,形成的燥屎块⽐较⼩,但特别硬,⿊⾊的。这种便⼀般排不出来,光⽤⼤黄不⾏,⼀定要加上芒硝。芒硝是为燥屎⽽设的,芒硝能咸寒软坚,同时能增加肠道⾥中的⽔分,可以使燥屎不能停留、凝结,松动了就能往下边来。所以芒硝是治坚的,痞、满、燥、坚,厚朴、枳实是解决痞满的,芒硝是解决燥坚的。有厚朴、枳实的推动作⽤,⼜有芒硝的咸寒软坚作⽤,再加上⼤黄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便,开凝结,⼤便就下来了。⼤承⽓汤这四个药的作⽤是相辅相成的,既有⽓分药也有⾎分药,芒硝、⼤黄可以说是⾎分药,厚朴、枳实是⽓分药,在泻下这个问题上,对于肠胃的推陈致新上,是互相协助、缺⼀不可的。古⼈说通可去滞,泻可去实。⼤承⽓汤是个通泻之药,它荡涤肠胃,能够去滞、泻实,解决胃家实。所以胃家实要抓住这个实字,把⽩虎汤排除在外,就是这个道理。实就实实在在有实物的东西,没有实物的东西不叫实。

根据我个⼈的临床经验,还有⼀些注家的注解,⼤承⽓汤证的胃家实,⼀定要腹诊。这要注意了,患者的肚⼦,古⼈说是腹如合⽡,合⽡就是两个⽡肚扣起来,指肚⼦胀满。⼤肠⾥有燥

屎,⽓不通,⼗来天⼋九天,⼤便解不下来,肠胃之⽓不能下来,堵住了肚⼦就要胀满,胀满像合⽡。不光胀满,腹部还硬满,⼀按之就疼痛。⾆苔黄燥,甚⾄起刺,脉来沉实有⼒,还有潮热,还有汗出,这样就可以⽤⼤承⽓汤。泻下以后,肠⼦⾥燥屎是否都去净了,是再吃了,还是不吃了?《伤寒论》原⽂中说:得下,⽌后服,实际上在临床中,吃完⼤承⽓汤之后,还得继续检查⼀下,再摸摸他的肚⼦,尤其是在肚脐的上下、左右,也就是升结肠、降结肠的部位,⽤⼿按⼀按。如果下后,按腹脐的左右,还有硬、还有疼痛,可能是下之未尽,可以考虑再下⼀次;如果⼀摸,肚⼦挺软,这个就好了。所以临床⽤⼤承⽓汤要进⾏腹诊,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承⽓汤,把⼤承⽓汤的意思了解了,⼩承⽓汤、调胃承⽓汤互相⼀对⽐就可以明⽩了。⼩承⽓汤没有芒硝,虽然有痞、满、实,但是燥结得不厉害,所以就没有芒硝。调胃承⽓有⼤黄、芒硝,⼜加上了⽢草,连厚朴、枳实都没有,所以它以和胃为主的,泻下是为次的。

有的医家对三个承⽓汤进⾏了这样的分析:调胃承⽓汤是治燥热在胃,虽然也泻⼤便,主要在胃⽽不在肠,⽅中⽢草使⼤黄、芒硝缓恋于上,解决胃的燥热问题。因此,调胃承⽓汤证有不吐不下,⼼烦,蒸蒸⽽热,与燥屎、⼤便秘结的问题联系不太密切。⼩承⽓汤是在肠,虽然⼤便已经成硬了,但是没成燥屎。⼤便不是⼀般的软便了,是已成硬了,但是还没达到燥屎的程度,所以有的医学家就认为⼩承⽓汤证的病变在⼩肠。⼩承⽓汤证在⼩肠,调胃承⽓汤证在胃,⼤承⽓汤证⼤便的燥屎已成,是在⼤肠。这个分类⽅法,使⼤家容易记住病的深浅的程度。

看⼀看煎服的⽅法,⼤承⽓汤和⼩承⽓汤的煎服⽅法不⼀样,⼤承⽓汤是先煮厚朴、枳实,然后去滓,纳⼤黄,然后再去滓,纳芒硝。芒硝不能先煮,⼀煮就没有⼒量了。⼩承⽓汤就是三味在⼀块煮,不分先后次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脉迟是与数相对,数为有余之脉,迟为不及之脉,有不及的脉多主寒、主虚等不⾜的病,因此阳明病⽽遇到这种脉应当注意其虚,这节主要讲的是攻下。阳明病,脉迟,虽然汗出,不恶寒,这是阳明病的外证俱备,可是脉迟,表⽰⾥头不会邪热太甚。

其⾝必重,说明⾝上有湿,湿停在组织⾥⾯就沉。短⽓是胃⾥有停饮,《⾦匮》⾥有⾷少饮多,⽔停⼼下,甚者则悸,悸就是⼼跳,就是咱们⼀般说的⽔⽓凌⼼,微者则短⽓。腹满⽽喘,既然有停饮,⾥⾯的⼤便就不会那么实,如果⼤便实的厉害也会喘,⽽这个实的不厉害却作喘,这是热往上壅造成的,⾥头有停饮,同时热往上壅,⼆者相结也能造成腹满⽽喘,不过这种情况不可以下。

这⾥所举的症状全是看似可以攻下的症候,但是脉迟,恐怕有虚,恐怕⾥头没实到可以攻下的程度。前⾯讲了「系在太阴」,病传⼊胃肠之⾥,假设这个是平⽇多⾷多饮的⼈,就是⾥头有⽔,当邪热传⼊⾥时,如果湿胜于热,那么就发⽣太阴病,就会出现腹痛下利等等;如果是热胜于湿,就会发⽣阳明病。所以阳明病法多汗,⽔⽕⼆者不能同时存在的,如果⾥热盛则伤⼈津液,⼀⽅⾯出汗,⼀⽅⾯⼩便数。在体外因为没有什么津液,所以不会觉得⾝沉。⾝沉重说明⾝上有很多的湿,所以要是有⾝沉,⾥头不会热得了不得,热结的不会那么深,这种情形是不可以下的。

有潮热者,这个潮热并不是⽇晡所时才发热,⽽是⼀种来势凶猛的这种热,就是热之甚也,像潮⽔⼀般,主要是说明这个热势重⽽且多,就是蒸蒸发热的意思。⼀出现这种热,说明这个「外欲解,可攻⾥」,如果⼿⾜濈濈然汗出,当然⾝上早就出汗了,现在⼿⾜也不断发汗,绵绵不绝,这个说明⼤便已硬之候,所以⽤⼤承⽓汤主之。

⼤承⽓汤泻下猛峻,临床要慎⽤,必须要有潮热,同时⼤便也硬,才可以⽤。⼤便硬有多种症候,⼿⾜濈然汗出也是⼤便硬的⼀种症候。阳明病是⾥热甚,迫使津液尽量往外蒸,那么⾥⾯慢慢就没有⽔,⽽且全⾝⼲。那么这时的阳明病出现脉迟,要怎么解释呢?事实上不及的脉也常常主有余,因为有余到相当的程度,造成⼈的津液⼤伤,这个脉也迟,这个书上迟脉⼤多是营⽓不⾜,⾎少故也,这时的脉迟是真正的可下之脉。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假若汗出不少,阳明病法多汗嘛,可是发热不是潮热⽽是微发热,同时还有恶寒,说明外未解也,它表证还在,那么这个也不能攻,当先解外,依法与桂枝汤是对的。前⾯讲了如果有表证⼜有⾥证,就是太阳阳明并病,这个表未解,必需先解表⽽后攻⾥,这是定法。「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汤」,只是微热⽽不是潮热,还不可以⽤⼤承⽓汤攻下。热不潮,是指没到海潮⼀般的⼤热,所以不可攻。

「若腹⼤满不通者,可与⼩承⽓汤」,如果没有潮热,它不是真正⼤满,可也有腹胀满⽽且⼤便不通,那么只能⽤⼩承⽓汤来和其胃⽽已,也不能⽤⼤承⽓汤。⼩承⽓汤也能通便,消胀的

⼒量相当强,因为⾥头有厚朴、枳实。「微和胃⽓,勿令⼤泻下」,微和就是不能尽剂,原⽅不要全部喝完。

这节主要是分析⼤承⽓汤、⼩承⽓汤使⽤的症候,这个书的辨证主要是在辨⽅证上,所以它辨病形,就是辨六经,然后更分析⼋纲。这个六经就是表⾥阴阳,然后在六经的基础上再分寒热虚实,⽐⽅说潮热可以攻下,可以⽤⼤承⽓汤、⼩承⽓汤、调胃承⽓汤,可是得在仔细往下辨,才能确定真正的⽅。

⼤承⽓汤是⼤黄、枳实、厚朴、芒硝,⽤⼤量的厚朴、枳实来⾏⽓消胀,加上⼤黄、芒硝,这个攻下的⼒量相当猛峻,所以⼤承⽓汤是治⼤实、⼤满、⼤痛,不但胀的厉害,也热的厉害,它腹部也疼,这个药量相当的⼤,药剂相当的猛,所以要慎⽤。芒硝是去热、软坚通便,它治热,所以有潮热都⽤芒硝,那么芒硝配合⼤黄泻下⼒够重,再⽤⾏⽓消胀的枳实、厚朴这种药,泻下的⼒量更猛。这个厚朴⽤半升相当得重,枳实五枚也有五六钱,现在咱们临床⽤⼤黄、芒硝给个三四钱,最多五六钱,厚朴、枳实⽤四五钱也就可以了。那么⼩承⽓汤也差不多是这个量,它把芒硝去了,泻下的作⽤就不重,⾥头有厚朴、枳实也消胀,《⾦匮》⾥头还有个厚朴三物汤,把厚朴、枳实的量加重,治上满为主,通便消胀。那么⼩承⽓汤跟调胃承⽓汤⽐较,调胃承⽓汤⽐⼩承⽓汤通便的作⽤强,但是消胀⽓不及⼩承⽓汤。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答:㈠张仲景既论“阳明病”,又论“此外欲解”的目的是突出辨表里兼证,权衡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㈡张仲景既论“阳明病,脉迟”,又论“有潮热者”的目的是突出辨阳明病是阳明热结证。㈢辨识“脉迟”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主热证;二是主寒证,欲明病变证机属性,必须结合其他相关病证,才能得出准确结论。㈣辨识“虽汗出,不恶寒者”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既迫津外泄又熏蒸于外。㈤辨识“其身必重”的病变证机是热既伤气又壅滞气机。㈥辨识“短气”的病变证机是浊热壅滞,气机不利。㈦辨识“腹满而喘”的病变证机是浊热壅滞而上攻于肺。㈧辨识“有潮热者”的病变证机是阳明正气乘势而抗邪,正邪斗争。㈨张仲景论“此外欲解,可攻里也”的目的是突出表证居次,里证为主,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②怎样理解“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答:㈠张仲景论“手足濈然汗出者”的目的是区别全身汗出,辨全身汗出的病变证型是阳明热结轻证,而仅“手足濈然汗出者”的病变证型是阳明热结重证。㈡辨识“手足濈然汗出者”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阴津损伤,热迫津外泄又因津伤而不能周身汗出,仅见手足汗出;而阳明热结轻证,热势较轻,阴津损伤不明显,所以热迫津外泄而为全身汗出。㈢张仲景论“此必大便已硬也”而强调大承气汤攻下热结的辨证要点之一是大便阻塞不通。

③怎样理解“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答:㈠张仲景论“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而强调辨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治当先表。㈡张仲景论“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也”而强调辨治表里兼证,即使以里证为主,其治必须兼顾太阳,不能仅用承气汤攻下;假如以太阳病为主,其治一定不能先用下法。㈢张仲景论“其热不潮”的目的是突出辨热型最为重要,即阳明病热型是潮热,而太阳病热型则是发热。

④怎样理解“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答:㈠辨识“腹大满不通”的病变证机,或是阳明热结重证;或是阳明热结轻证,对此必须同中求异。㈡辨阳明热结重证与太阳病证相兼,其治非治里而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选用大承气汤又有攻下太过,此可变大承气汤为小承气汤。㈢辨病是阳明热结轻证,其治当用小承气汤。

⑤怎样理解“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答:㈠张仲景论“微和胃气”的目的是突出辨治阳明热结证,非用苦寒药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而用苦寒泻下药又有损伤脾胃之气,所以辨治阳明热结证,必须兼顾脾胃之气。㈡辨识“微和胃气”,即辨治阳明热结证,病虽以热结为主,但必有胃气损伤,辨治阳明病一定要兼顾脾胃之气,防止因用药而再伤脾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2)
倪海厦《伤寒论》二二四: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用法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
【经方学堂】胡希恕:六个经方让你入门“伤寒论”(三)
伤寒论全部药方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