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振江 · 叩问历史的足音 | “画家的诞生” 系列访谈(16)



艺术家/张振江
访谈人/程小雨
今年四月,张振江大型个展“历史的风景”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一幅幅具有宏大视野和视觉震慑力的作品在美术馆空间构成了一种史诗般的历史叙事。正如展览所命名,张振江的创作实践游弋于时代的纵深,将艺术的探索视为一种对文化抱负与历史责任的承载。我们看到,“历史的风景”系列绘画中,历史阶段性的指称物成为宏大时代的某种象征,隐现于画家粗粝、深沉而又似乎充满偶发与随机的命运般的语言中。张振江践行多年的主题性创作,正是不断经由对时代与历史感的反复趋近和体悟而建立起一种指向和直击宏阔时代性的画语系统,这种画语将“个人”想象为对时代的一种见证的旁在,但创作中小我的那种“个人性”几乎弱化于无,似乎在历史面前,历史的发生带着某种兀自的必然性,必然而庄严。张振江以个体的历史感契入历史的沿途,又宛如一种必须的代言,言说历史的抒写将不可避免而成为一种强力地存在。

“以艺术的方式对时代与历史作出回应”

张老师,您好,作为70油画公社的一员,您怎么看待70一代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您自身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70一代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链条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夜,童年阶段受到父辈、兄辈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在青少年阶段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变时代在壮年时代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得70一代具有多重特征,他们具有50一代,60一代人意志坚强心怀信仰的英雄主义色彩又具有80一代,90一代人思想活跃,喜欢挑战,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易于接受的特征。70一代艺术家在艺术界也是独特的存在他们既受到包括革命美术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熏陶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洗礼他们对艺术具有广的接受维度的视野他们向往艺术的自由,但又具有宏大艺术的执念,自负艺术的神圣使命样的现实状况,造就了70一代艺术家丰富多彩的个体面貌他们既有在传统艺术领域坚守的优秀人才也有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的佼佼者
我来说我有着由湖南农村到岭南国际大都市的跨度极大,且与跌宕起伏社会发展的历程紧密相关的成长经历。童年的农村生活单调无聊,朴实枯燥,但也不乏充趣味横生的时刻。溪边草丛、小树林、麻雀、田鼠、泥鳅、知了还有不知疲倦的小伙伴耍水、捉鱼、掏鸟窝、打板子,无穷的玩乐,无尽的欢笑,是孩子们的天堂,是我最初始的艺术感受的原生地。青年时代,由于求学的缘故,离开了农村来到工业重镇株洲市求学、工作,被重工业的宏大壮观所震撼,也被工业污染所困扰。上世纪90年代,目睹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剧烈转型,人们思想观念快速变化,人生跌宕起伏,我的生活、艺术也灵活多变与躁动不安起来。由于对现状的不甘,立志考研,南下进入国际大都市广州顺利考上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北上央美读博深造,至今,在艺术实践和理论认知中纠缠前行。我的人生经历简单的,围绕着学艺求学的线性发展,但也是复杂期间随着时间的发展,空间的转换,见证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在持续不断的艺术创作艺术语言和风格主题与内容保持与时代跃动的节奏
《国之器·复兴号》      丙烯、水彩、纸巾于亚麻布上    60x60cm   2022年

《重器·山东舰》     布面油  60x120cm  2020年

特定时代背景和个体成长经验交织的经历对您后来的绘画创作实践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
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且非常关键的。首先,在农村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空虚无聊的童年生活,不仅是我偏爱朴实、无序、多层美感的最原初的来源,这种审美倾向伴随着我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而且,游戏般的童年生活经验,也启发了我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方法。再有,后来在重工业城市株洲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使我体会到了沉重、厚实、崇高的工业风,这种宏大的重工之美与朴实、无序的自然材料之美合二为一,形成了我现在的审美基调和创作灵感的来源。再后来,广州,北京的求学、工作与生活经历,以及从2017年开始,持续至今的艺术援疆工作经历,不仅使我感受到中国大地的广阔无穷,和文化历史的悠久丰厚的地大物博,而且,历经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从中到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时空转换,目睹体验了经济飞速发展,建设日新月异,使我的艺术创作从主题、内容和语言上都有了明确标的,自然而然地对焦于时代变迁。这不是什么宏大、沉重的历史责任,仅仅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对时代,对历史,以艺术的方式所做出的回应。

《国之器·筑梦》      丙烯、水彩、纸巾于亚麻布上  60x60cm  2022年

《国之器·深海勇士号》     丙烯、色粉于亚麻布上   60x60cm   2022年

“建构艺术家的自我画语系统”

您不久前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个展【历史的风景】,呈现了您近十年来的当代绘画作品,能具体谈谈这场展览以及这十年来在绘画探索实践过程中创作风格上的演变吗?
“历史的风景·张振江绘画展”2023年4月19日-5月7日在广东美术馆顺利举办,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此,特别感谢策展人王绍强先生,学术主持殷双喜先生,以及广东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这次展览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近十多年来的代表作,体现了我近十多年以来艺术创作实践探索过程中画语风格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强调抽象材料的画语风格,向意象表现,再向具象表现的动态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没有刻意为之,而是遵从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心理变化,是艺术家的心理需求。我认为,艺术风格的转变还会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数说中国.安居》  200X20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垦》180X200CM 木板油彩综合材料 2006年
从您的代表性系列作品《域》系列、《众生相》系列到《国之器·图像志》《援疆艺记》和《自然数系列》系列,我们能看到您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主题性,尤其这种主题性创作对您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而言,最大的创作驱动力源自于哪里?在恢弘的时代历程与崇高的历史感面前,您又如何看待个体经验、情感、意志在绘画实践中的影响和价值?
最大的驱动力还是来自于艺术家个体的心理需求,就我而言,崇高美感、宏大题材、时代精神,以及多维的视觉感受,使我着迷,能够打动我,正好契合了我的审美需求。艺术家个体是时代的一份子,他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和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时代基础之上,都会打上时代的痕迹。就艺术家个体而言,认真感受生活,体悟内心,没有必要设定多么宏大的理想,脚踏实地,从心而发,随心所欲,随性而为就是最好的创作状态。恢弘、崇高、庄严与轻松、惬意、愉悦都是一种审美感受,他们之间没有谁高谁低,谁贵谁贱。毫无疑问在艺术家的画语建构与审美理想的表达过程中,个体经验、情感、意志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是艺术表现的价值所在。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在某一文化境域,地理空域中,以情感、意志为基础的艺术家自我画语表达,当然这个自我是融合了社会、文化、精神的复合的艺术家自我,不仅仅是生理机能上的自我。所以我觉得绘画实践中,感觉、感悟至上,经验、情感、意志都融合于其中。

《九天》 180X200CM 木板油彩综合材料 2012年

《  途景-天际的光芒》  布面油画   193X158厘米  2013-2015年(广东美术馆收藏)

有评论谈到您的绘画创作是中国的新表现主义,从材料和抽象两个方向进入当代艺术,能否具体谈谈近些年您在艺术实践中的材料研究?在您看来,材料语言如何能够有效转化为构成独特个体性的绘画语言?
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在欧美艺术界的一个艺术流派,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到穷途末路的情况下,艺术界的自我救赎。新表现主义与20世纪早期的老表现主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遥相呼应。新表现主义强调形象的回归,强调情感的表达,强调跨画种、跨媒介的画语表现,是对强调形式主义,艺术自律性的现代主义艺术的反对,属于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一直以来,我对国际新表现主义,特别是德国新表现主义有所关注,我的艺术实践从新表现主义艺术中吸取养料,主要体现在我的画语表现上,建构了属于我自己的跨媒介、跨画种的动态画语系统。再有就是我的画语表现对时代精神、历史文化以及自我内心世界的关切。
在我看来,材料、造型、色彩是绘画表现的三大基本语言,而色彩和造型是以材料作为承载物,因此,物质材料具有形、色、质三个基本要素,此外物质材料还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艺术家要尊重物质材料,顺势而为。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与艺术家个体经验、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表现中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尊重物质材料的灵魂属性。

《途景-夜幕下的劳动者 》 布面油画   193X158厘米  2013年

《在那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之一》    油彩、丙烯、色粉、泥土、包装纸于亚麻布上  180x120cm  2017年

您曾谈到您在创作上受到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是在创作方式上的还是来自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吸引?基弗作品中对人类历史命运的叙述和沉思是显著的,在这个层面上您如何看待中国本土文化、历史语境提供给油画家的探索价值与意义?
安塞姆·基弗的艺术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其作品粗旷、凝重的视觉效果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沉、深邃、神秘的审美感受。其二,是基弗艺术对战争、历史、神话、文学以及人类命运的指涉,使我感受到了技艺之轻与精神之重。其三,是基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跨媒介、跨画种的创作方式也使我着迷。

《在那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之二》       油彩、丙烯、色粉、泥土、沙子、包装纸于亚麻布上  180x120cm  2017年

“保持内心与外界的通达”

在当下的创作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亟待解决的困惑?
确切地说我现在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我逐渐感到之前的创作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内心需要,但又不能非常明确地知道到底需要画什么?如何去画?但明确的是我需要改变,需要突破,需要前行,似乎看到遥远的天际闪烁着光芒,在召唤着我。当一个艺术家的画语系统已经建立起来,此时我关注的是内心与外界的通达,微观与宏观的链接,就像是无限的粒子世界与无垠的宇宙空间的量子纠缠。我处于这种迷茫状态,美妙绝伦,无知与空白填满了我内在与外在的空域,我在这无垠的空域的游走、飘荡,享受这无穷的美妙。

《朝圣莫高窟》  布面油画   120X90厘米  2013-2015年

在多元、复杂、更多信息媒介、科技力量介入的当代艺术生态中,您如何看待绘画创作在当下艺术生态中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艺术表现,思想传达的媒介很多很多,绘画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原始的,随着人类的诞生而来,且一直伴随这人类的繁衍进程的表现媒介。美术史上尽管出现过几次关于绘画已经死亡的话题,如黑格尔、贝尔庭、丹托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但他们所说的“绘画死亡”只是在他们所设定的语境中的绘画意义的转换,而不是说绘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艺术媒介的消亡。绘画对于艺术表现具有最本质的永恒价值。

《书院之光》  布面油画   90X120厘米   2013-2016年

作为一个在艺术中已然确立自己清晰坐标的70后艺术家,能否提供给更年轻的一代艺术探索者提供一些建议?
艺术创作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艺术家应该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以及坚强的意志。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问题,更是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表达媒介。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观看大千世界,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感悟社会人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万难,锤炼画语,建构自己的画语系统,寻找自己灵魂的落点,建构自己艺术的空域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数·绿色的和谐》综合材料  200x200cm  2008年
2023年度有什么重要的绘画实践和出行交流计划吗?
已近年尾,回顾这一年,举办了两个个人画展,去了两趟喀什。展一为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历史的风景-张振江绘画展”,展出了在广美从教十多年以来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的38幅作品,其中既有以材料语言来表现的抽象绘画,也有以具象表现语言来创作的主题叙事性绘画。展二为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行走的诗情-张振江援疆绘画展”,展出了我2017年参加援疆工作以来所创作的与新疆与援疆有关的40多件绘画作品和创作手稿。这两场个展既是对我过去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是艺术生涯的驿站,也是展望未来艺术创作的基点。去了两趟喀什,为期两个多月,教学与创作,从花团锦簇、苍翠欲滴的岭南到大漠胡杨,瓜果飘香的疆南,大范围的空间跨越,大幅度的视野转换,开阔了我的视野,豁达了我的性情,丰富了我的创作灵感,累并快乐着,非常美妙。

艺术简历:
张振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水彩画系第四工作室(综合材料与实验绘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喀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70油画公社成员。
油画《重器·海洋石油981》入选文化与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作项目,“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美在科技——中国美术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政协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吴冠中美术馆、诚丰美术馆、莞城美术馆收藏。
在《美术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学报》、《世界美术》等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
 访谈人简介:
程小雨
85后,艺术写作者,兼事诗歌与随笔写作,70油画公社学术观察人。



画家的诞生
学术观察人| 程小雨
连日来,整个身心沉浸于南方漫长的雨季之中,被弥漫的水雾所笼罩的时间似乎变得分外悠长。读贾科梅蒂传《行走的人》在这雨天中如此应景,伟大的艺术家充满疯狂、激情、理想的一生在眼前铺展开又聚合为一个时代与个体彼此映照的内核,那种同时伴随着具体、充盈的生活与思想的凝聚感,让在阅读中体验的多变、起伏的一切与悠长的时间既具有某种反差却又平静地仿佛互为背景。
《行走的人》正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如何诞生,如何确认自我的精神与个性。与超现实主义的若即若离,在群星拱月的肯定与誉声之中如何一次次退回到自我的犹疑而后最终面向他追寻的本质。回顾星河朗照、艺术激变的时代,我们总是经由伟大的人所占据的位置勾勒出那个时代大致的精神形象。而今天的时代,无数创造者恰以他们自身持续探寻的方式确认作为个体,作为人如何存在的位置。今天我们观察一个群体,目光总是更密集地朝向具体之人,因为具体之人那里绵延的创造日常所展现的“坚实”,不管是否抱有映照时代的野心,也亦自然而然成为庞大时代必有的真实脉搏。
自有幸受邀作为70油画公社这一独特画家群体的学术观察人以来,我的视角始终基建于试图梳理观照个体的存在以此对这个特定群体进行可能性的呈现。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些诞生于1970年代的画家群体身上,所历的时代印记、绘画历史传统、个体经验与自我认知是如何必然地“共冶一炉”影响着一个画家具体的绘画实践?这一代画家在美术史生成、行进的河流中身居“承上启下”的位置,较之于50、60一代的画家们以充满宏大叙事性的绘画实践必然地回应着时代对个体的剧烈“裹挟”,70年代的画家们开始了艺术探索的自主觉醒,而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80、90一代的画家们则被时代置于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的巨大潮流之中。可以说,无论是跳脱出前者被历史命运席卷的被动性,还是未及后者面临多元文化的过渡刺激和迎来价值选择的困境,70一代的画家们正是站在这之间的分水岭上既拥有相对完整的视野,在他们优沃的历史与当代文化资源的土壤中,同时具有西方传统、本土传统、现当代艺术的盛宴以供选择,亦有对自身价值清醒、笃定的求索,是历史将他们推向能够真正自觉选择、决定自我命运的位置上。
70油画公社赋予画家群体的代际界定,不是一个简单团体的集群设定,而是他们作为一个团体进行的所有共同艺术实践都意味着朝向“美术史”正在发生的当下,是担负着这一代画家继承传统,确认自我价值与预言未来的美术责任的,如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决澜社”这样的团体,70油画公社必然也是时代艺术文化背景下的应运而生。这种蕴藉着多重历史与未来意义的团体界定也必然要求我们将这些其中的画家个体置于一个更富使命感与背景和经验完整性的总体观察之下,进行对其绘画实践的“透视”,而非孤立的割裂的个体视角。
在这个界定之下,我们将看到这些油画家身上,既栖居勾连着多元驳杂的绘画历史传统,却又在当下鲜活的时代与生活中抒写艺术的价值。我愿意将这样的个体本身视为一条艺术史的河流,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依然秉持对某种古典主义精神的致敬却始终是当下的,必然以自我存在的不断省思朝向绘画,以最终揭示有关人与世界的深沉奥义。画家的诞生』2023年度访谈计划也正是这样一种梳理工作,以期经由对70油画公社每个画家个体的访谈,描摹呈现这一代画家如何沐浴于时代背景与个体经验的搜索、求证中以独一无二的绘画实践去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即便是这样一种借助访谈的梳理,也总是给予出有限的“询问”,原本辽阔中的却短促地仅窥山川一角。但我欣然将之看作对“诞生”一词的深沉应和,画家的存在也同时在我们词语与描述的不可及之处,在看不见的地方“诞生”,总是继续着。而这也正是基于一种“观察”所显示的“开放性”与自由,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总是具有无数可以建立的方式去认识这个群体,那么,这样的梳理也便在我们持续的“耕耘”精神中完成着一种讲述,一种“暗示”着来路与愿景的可见麦田。

《五色缤纷-70油画公社五周年文献集》

《五色缤纷:70油画公社五周年文献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购买请长按识别小程序码进入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的画越琢磨越有味道,像坛陈年佳酿......
世界的当代艺术(七)
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
【艺术论坛】谈谈油画
为什么画了一面白墙,拍出近亿元?画了一条线,竟拍了6.4亿?
万象化灵——著名国际艺术家冯相成先生抽象绘画艺术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