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花三月下江南(十)——镇江三山之焦山

前一日去了镇江三山之首的金山,隔日一早,前往三山的另一山焦山。焦山山高71米,东汉末年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满山修竹,古树葱茏,宛然碧玉浮江,又被人称做“浮玉山”。有江南"水上公园"之誉。


焦山的形状像一头卧狮,故又名“狮岩”。上有定慧寺,寺院楼阁掩映在山林之中,只闻梵声,不见寺院。这和前一日看过的金山相反,金山是只见寺院不见山,焦山是不见寺院只见山。故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民谚。焦山孤悬水中,与象山隔水相对。要上焦山,得从象山渡口码头乘船过去。


上岸,眼前豁然开朗。迎面是巨大的石牌楼,明清风格,四柱三门,飞檐翘角。门楣上镌刻着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吉祥而又寓意深刻的图案,正中“焦山胜境”四个金字,为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手书;背面额枋“汉晋遗风”,乃原金山江天禅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慈舟所书。



牌坊后是一座雕刻精致的青砖照壁,上刻“庄严国土”,背面刻“利乐有情”。此为佛教的重要理念,劝谕人们要回归本心净土,心存慈悲,与人为善。



绕过照壁,便是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定慧寺山门殿。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歇山式建筑,开三券门,两侧八字清水砖墙,分别刻有“礼敬诸佛”和“恒顺众生”,此乃普贤十大愿其中之二。一对明代的石狮镇守大门。


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师亲书。山门两旁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颇具气魄,此处的圣人并不是孔夫子,而是焦山的圣人焦光。门后影壁上有明代书法家胡瓒宗所书“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定慧寺原名普济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镇江最古老的寺院。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在此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改名为定慧寺,沿用至今。



走过山门殿,左右是钟鼓楼,迎面并列三座石桥,中间是定慧桥,两侧为建有精美的四角攒尖顶亭子的亭桥,东侧为焦公亭,西侧为茗公亭,分别为纪念隐士焦光和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



过了桥就是天王殿,重檐歇山式的古建筑,红柱黄墙,风格古朴。殿门上悬“定慧寺”红底金字牌匾,墙上刻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寓意焦山像一艘海中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将广大僧众渡到幸福清平的彼岸。门前摆放了许多鱼鳖之物,由善男信女们到殿前的放生池里放生。



天王殿前东侧有古银杏一株,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已有800多年树龄。树旁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四角攒尖顶,上盖琉璃瓦,亭内石碑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年)作《游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1762年)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故称“御碑亭”。

碑上书法结构严谨,笔法流畅,线条匀圆丰满,整体雍容俊逸。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为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气势宏伟,大殿的屋顶为明朝时建的木结构的藻井顶,整个屋顶全部用榫卯结构建成,不用一根钉子。藻井的图案以及屋顶的彩绘均为宋朝时期的,金碧辉煌,十分壮观。长明灯高悬半空,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面容和蔼慈祥,两旁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二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

出寺,向东,有茗山法师纪念堂。茗山法师俗家姓钱,自幼随母信佛,他二十岁到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1951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他是一位杰出的僧教育家,有着多年主持佛学院的经验,佛学造诣高深,精诗文、擅书法,曾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纪念堂供奉茗山法师铜像,并展出400多幅图片和茗山法师文稿、手书佛经、诗词集及工作笔记等实物资料。


继续东行,就到了焦山行宫,这里是乾隆皇帝巡幸焦山时驻跸的地方,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焦山碑林。焦山碑林又名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收集了东晋以来的历代碑刻四百余方,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篆、隶、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故人们常说: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

碑林中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的《题文同墨竹跋》、元代赵子昂小楷石刻《赤壁赋》、清代成亲王书《归去来辞》等。均出自名家手笔,各具风采。这些石刻无论从史料方面还是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焦山也因此被誉为“书法之山”。


这里也有一座御碑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上焦山,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匾额,现今收集到的乾隆在焦山作的诗文有35首,楹联13对,匾额12幅,现存御碑8方,由此可见,焦山在乾隆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此碑为乾隆第五次(1780年)巡幸焦山时所作。碑阴、阳两面均刻诗,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浮雕,刻工精湛。


碑林的庭院小巧玲珑,花木扶疏,青竹摇曳,婆娑欲舞,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赏碑听风,确是风雅之事,倒也怡然自得。



在回廊的东侧,池塘后有一幢古典建筑,门额为“瘗鹤铭”。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称为“碑中之王”的旷世奇碑——鹤铭》就陈列于此。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瘗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

《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yì)是埋藏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王羲之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在山岩上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焦山西麓的崖壁上



后因岩石崩裂,碑坠落江中达七百余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石五方,仅存九十三字(其中十一字不全),但仍可见行笔雄健,方圆并举,体势开张,结字错落,富于变化。其书法艺术,已臻极品。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称其为“大字之祖”,《瘗鹤铭》碑之所以为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能一瞻此铭,亦人生幸事。



由宝墨轩东行,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个炮堡,这就是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从而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



整个炮台呈暗堡式,八个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三部分组成。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黄泥、石灰和糯米汁捣成三合土,层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

焦山古炮台是镇江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实物见证。1842年,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意在西进镇江,切断运河,占领南京,扼住清政府的咽喉。7月15日,英舰进攻焦山,炮台守军猛烈还击,英军遭受重创,但终因寡不敌众,焦山守军全部壮烈殉国。革命导师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镇江抗英保卫战,他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站在历经百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的炮台前,看着那布满青苔的土墙,锈迹斑斑的大炮,耳旁仿佛仍回响着隆隆的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呐喊,心中有一种悲壮,也有一股敬意。焦山古炮台的存在,使得焦山不仅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江中浮玉、书法之山,还染上了一抹英雄主义的雄壮色彩。



小路弯弯,一侧是青山翠柏,一侧是大江碧水,山水天成,古朴幽雅。温暖的阳光在林中织起丝丝金缕,在水面撒下点点金芒。轻风徐来,凉爽宜人,不觉放慢脚步,徜徉不前。

沿江边栈道走到了焦山西麓,这一带全为陡岩峭壁,崖壁之上,遍布千百年来历代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号称“峭壁书廊”,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前面说过的无价之宝王羲之的《瘗鹤铭》就曾刻于此处。上山,却发现摩崖石刻一带正在施工,无缘一见,有点遗憾。不过旅行就像人生,一边抒写故事,一边留下小遗憾,总不会那么完美,但终归都是自己的故事。



转身,去了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洞,洞前沿山筑屋一间。洞中有焦光塑像一尊,着隐士服,穿草鞋,手执书卷,神态怡然。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清贫,平时常为周围渔民治病。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士,称此洞为“三诏洞”,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半山腰,有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四周有墙,三面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穿其中。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南墙的内壁中间竖嵌着4条块石,刻着100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字,变化巧妙,因而有“百寿亭”之称。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别峰庵前山路崎岖,陡滑难行,便捐钱铺设石栈道直达庵门,庵主为了感恩,便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百寿亭上去,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为“别峰庵”。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东峰和西峰之意。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


庵内北侧有一小门,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内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郑板桥曾在这里读过书,人称“板桥书屋”。

郑板桥,名燮,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其诗、书、画,俱臻精妙,世人誉为“三绝”。郑板桥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别峰庵就是他中举后在焦山读书备考之处,翌年进京会试,果然高中进士。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小书斋前缅怀故人,感慨万千。


别峰庵,行至东峰顶,来到了吸江楼。此楼始建于宋代,原名吸江亭,亦名汲江亭,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之意。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又称四面佛亭。

吸江亭屡有兴废,清同治年间重建为楼。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为“江山胜概”,底层横额为“吸江楼”。此处是品茗望江、观赏日出的好地方,诗人陆游赞为“最为佳处”。


焦山之巅的万佛塔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体高42米,七级八面,朱栏碧瓦,飞檐彩绘,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夜间天宫放射八柱光束,为过往船只指引迷津。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万佛塔前身为焦山镇寺塔,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战乱,数百年来,一直未能复建。1996年,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发愿重建万佛塔,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万佛塔于1999年9月11日开光落成,塔内供奉一万余尊佛像,都有施主认捐,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项创举。

伫立,仰望高耸的万佛塔,远处长江船舶的汽笛声,近处定慧寺院的梵唱声,头顶金属塔铃的敲击声,汇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下山,见一六角石亭,为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句命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登亭观景,写下了“壮观二字应无负,第一江山第一楼”的诗句,并与茗山法师唱和,传为佳话。亭旁的六朝古柏,苍翠葱郁,似蛟龙昂首,顶天立地,自成一景。


下到山麓,江风习习,看水天一色,佛像众生,心生宁静,不觉来到了华严阁。华严二字出自《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这是一座两层楼的临水建筑,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


走过三诏坊和焦公纪念堂,回到天王殿前,就绕焦山走了一圈。回望,绮竹苍松,翠色滴人。焦山的“四古”: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不同意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画家唐瘦青原藏碑中之王”—镇江焦山《瘗鹤铭》清原石拓本
探索·发现《瘗鹤铭》解说词
《瘗鹤铭》:宠物墓碑的千年传奇
这篇为宠物写的墓志铭,竟成了“碑中之王”!
〔镇江〕金山与焦山半日游
谷风||焦山访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